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

bookmark

漢宮,垂拱殿。

張雍捧着一疊奏章入內,恭敬呈與劉皇帝審閱。

“太子最近在忙什麼?”劉皇帝平靜地翻看起來,隨口問道。

聞問,張雍拱手應答:“殿下正會同王相、沈相,操持今歲秋稅上計以及鹽價平抑諸事項。”

“今年秋稅財政司預計能收上多少稅?”劉皇帝問。

對於這些事務,張雍顯然爛熟於心, 不假思索地答來:“根據秋初戶部制定稅額,諸道州各項秋稅收齊,約有二千九百萬貫,即便有所出入,也當相差弗許!”

聞言,劉皇帝略感意外,說道:“竟然有這麼多, 朕猶記得,開寶七年全國秋稅,收上來的,只有三千六百萬貫。今年全國,有大量道州施行蠲免政策,怎麼還能有這麼多?”

張雍一臉從容地向劉皇帝解惑:“回陛下,得益於朝廷休養生息之良政,今歲各地,農時不誤,南方道州,受北伐影響較小,稅額有所提升,再兼朝廷稅制改革,商稅、鹽稅有不小的增長,因而總體而言, 秋稅仍有近三千萬貫!”

“看來,朝廷的財稅改革, 算是初見成效了!”劉皇帝說道:“若真如財政計劃這般, 那朝廷的財政困難,有將有所緩解了!”

“臣等堅信, 接下來會一年比一年好!”張雍肯定地答道。

二千九百萬貫,絕對是一筆鉅額的稅收,然而,對於整個帝國而言,卻算不得什麼了。大漢的攤子鋪得太開,即便有所收斂,但已經鋪開的,卻是收不回來了,還得花費精力維持。

大漢每年的財稅,基本都要花費在官吏、軍隊的俸祿、貴族們的爵祿,以及內外各級官府行政成本的開支。

而今年的財稅,想要完全維持住,都有些困難,還要繼續爲北伐造成的虧空填補,北方軍事戍防的建設,以及漠北、東北仍需維持着可觀的軍事行動力量,都在吞噬着朝廷的財政, 再加上,內帑還需要國庫還賬了......

因此, 大漢的財政雖然在不斷回血,但遠遠談不上寬裕。窮兵黷武地對外擴張,大肆北伐,雖然持續時間不算太長,但需要用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恢復戰爭帶來的傷痕。

“現在京中的鹽價,已有四十文一斗了吧!”劉皇帝的語氣中透着些慎重。

見劉皇帝問起,張雍的臉上明顯多了一分肅重,道:“回陛下,到目前爲止,京中鹽價已有五十二文一斗!”

下意識地提了口氣,劉皇帝凝眉道:“確實有些高了!”

大漢的鹽制改革,簡單地講,就是鬆懈管制,開放市場,減少官府在其中的作用,而讓商賈在其中承擔起流通售賣的作用。官府在其中,只負責生產,而把運輸以及售賣下放給有資質的鹽商,同時,做好監督工作。

這樣的政策改變,直接原因,在於朝廷的財政問題,是開闢財源的一種辦法,畢竟鹽利之巨,人所共知,而過去維持着一個低水平的鹽價,也確實顯得可惜。

通過此法,朝廷在減輕運營維持負擔的同時,能夠獲得肉眼可見的收益,僅售賣鹽憑,便可一次性獲得三百萬貫的收入。

從開春決議、籌備再到推行,半年多的時間,效果便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了。而最直觀的變化,便是鹽價的大幅度上漲,漲得甚至有些瘋狂。

哪怕在去年北伐期間,迫於物資供應的壓力,洛陽鹽價有所上揚,也不過一斗二十文上下,開年後,甚至還有所回落,到正常是十七文。

然而,自朝廷開啓鹽制改革以來,就在這半年多時間內,這鬥鹽價格上漲不只一番,幾乎是春季時三倍。

在這樣的上漲,有些誇張,引起的非議也很大,京師固然是繁榮之地,但民衆對於鹽價的瘋狂上漲也漸生怨言。

對於鹽價的上浮,朝廷有司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主要負責此項事務的王溥,更是時刻關注着。

不過,一直以來,沒有隨便出手干預,而是冷靜地坐觀其發展,畢竟施行政策前,就有過預料,鹽價上漲更是在預期之中。甚至可以說,在推動鹽價上漲之事上,朝廷是起主導作用的。

開寶九年還未結束,但朝廷在鹽利上的收入,已然十分可觀。這一份收入,算是額外進項,極大地彌補了財政,同時,還能用來施惠於各地的鹽工、鹽民。

在過去,朝廷在維持着一個較低鹽價時,最受壓榨的,自然是各地的鹽民們了。而隨着鹽巴事改革的推行,官府肥了,鹽民的待遇提高了,參與其中的商賈們也能吃飽,但是,買單的卻是全國的百姓。

當然,鹽雖然是百姓生計的必需品,但畢竟不像米麪這樣的主食,需求是剛性的,但每個家庭所需的量是可以調節的。因此,即便價格上漲一些,對於百姓生計的影響,也不會太嚴重。

倘若能夠是溫水煮青蛙式的上浮,引起的反應都不會那麼強烈。但是,問題就在於,漲得太快,漲得太瘋,讓百姓沒有足夠的反應以及適應時間。

也可以想見,過去只需花二十文,如今要用三倍的價錢去購買,換誰都會不滿,抱怨,如果沒有經歷過也就罷了,但偏偏大漢的百姓們享受了快二十年的低價鹽。

要知道,在西京,一個壯勞力,每個月的收入,平均只有三百文,因此,五十文一斗的鹽,對於百姓而言,絕對是昂貴的。

於是,民怨積攢到一定程度時,朝廷也就不能在熟視無睹了。事實上,鹽價的上漲,固然有朝廷政策推動的緣故,商賈在其中顯然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在這份民怨中,“奸商”們也代替朝廷揹負了不少罵名。

任何改革,在解決舊有麻煩的同時,也往往伴隨着新問題的產生,大漢自劉皇帝當政以來,經過了那麼多的變革,在這個問題上,劉皇帝君臣都是有十分清晰的認識,與足夠的經驗。

到目前爲止,鹽事改革的利處已經很明顯了,朝廷也開始享受其惠,因而,當問題開始顯露,作爲理政的行家裡手,趙普、王溥沒有任何的急躁,設法解決就是,無法解決,那便緩解。

“別看一個小小鹽價,卻是黎民百姓生計所繫,如今鹽價上漲,有些過分。問題是朝廷政策導致,既然惹出了民怨,朝廷就得着手解決,以釋民怨,以安人心!”劉皇帝想了想,說道。

當然,也只是給了一個表明態度的指示。具體的事項,劉皇帝仍舊打算交給政事堂與財政司,具體的事宜,也只關心過問一下,他只看結果,如今的劉皇帝,已然完全進入垂拱而治的狀態了。

“感民怨之沸騰,太子殿下已然親自監督此事的解決,想來,財政司會盡快拿出一些切實有效的辦法!”張雍道。

“王溥、沈義倫辦事,朕還是放心的!”劉皇帝這麼說道,看了看張雍,吩咐道:“此事,你也盯着!”

“是!”

事實上,再怎麼改變,也不可能真的改弦更張,上漲的鹽價也不可能真正掉下去,至少已經從中獲取鉅額收益的各階層與集體,是不會允許,首先在財政司這邊便會堅定這項政策。

即便迫於民情,施加一些手段,增加一些條令,稍微打壓一下鹽價,使其有所回落,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般,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

鹽價,終究不比糧價。如果是糧價有這種瘋狂的變動,那麼毫無疑問,朝廷會施重拳,嚴厲打擊,因爲這是真正能影響到民生以及社會問題的事。

大漢帝國還是以農業爲根本的國家,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除了市鎮的百姓,一般的農民家裡多少都有些餘糧,對於糧面的需求也很穩定,除非出現什麼災害,否則糧價是很難有誇張的漲幅。

鹽價過高,百姓還能忍忍,久了也就習慣了,要是吃不起飯,那就可能造反了,那造成的危害,可就大了。

因此,都不需出結果,劉皇帝心裡便已然有數,將來的鹽價,仍舊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直到百姓們接受並習慣。

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72章 太子妃第106章 倒趙第243章 不自知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376章 對策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00章 梁山濼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67章 遺表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8章 蒲陰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403章 抓起來!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72章 磁州賊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38章 回宮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1章 送行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48章 耿崇美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39章 進退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370章 劉鋹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68章 湖南亂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334章 交待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章 登聞鼓響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380章 饒樂國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48章 還京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261章 大捷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364章 過韓府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21章 瑤女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