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

無農不穩,無商不活,在農牧上堅持治本,在商業上安東也是大開方便之門,尤其體現稅收以及貨物進出的寬鬆。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堅持一個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的。

同時,於統治階級而言,過度的商業活動,既會影響從事農桑的勞動力人口,也會增加人口的流動,增加治安的隱患,最重要的是,不利於官府的統治管理。

時至如今,大漢各地官府,在治安管理上遇到的最大麻煩,還是那些走南闖北,時刻處於流動狀態的商業人口。

即便朝廷在戶籍制度上是堅決強力推行,也是不可能做到無死角監控,至於跨道州甚至跨縣鎮辦案都十分困難。

因此,天下的官員們,雖然知道商業活動的好處以及必要性,但爲了政績,爲了安穩,他們仍舊更願意將治民拘束在土地上,那樣既能創造生活資料,也更利於維護社會治安的穩定。而秉持儒本思想的一些官員,對商賈就更是大加鄙棄了。

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大漢朝廷上下,實則也屬於常態,哪怕大漢如今商業活動日趨頻繁,商業氛圍日漸濃厚,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改變,在農與商的問題上,農永遠是排在前列的。

而商業的興旺,也基本侷限於京畿、諸道州大城市以及沿海一些州縣,而這些地區之外,實則仍舊處於一種相對固化的小農經濟狀態。

同時,在經商上,仍舊伴隨着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像鹽、鐵、茶、酒、糖等產業,其大部分資源,都是實行國家專賣政策,一盤的商賈根本無法參與其中。

雖然鹽、酒早已開禁,但其生產源頭,尤其是製鹽,仍舊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甚至更加牢固,即便承擔分銷的大商人們,也要按照官府的規定,要舔着官府臭腳,才能正常經營而不遇麻煩。

各地的商道確實通常了,層層重重的卡稅、關稅也被廢除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嚴厲且嚴格的市稅,尤其在大城市內,要是不交足稅,連市場都進不去。

像趙匡義在開封實行的人貨進出通道分離,如今已經被全國各地的官府給學了去,這也確實極大地減少了商賈逃稅、漏稅的可能,除非不想把貨物售賣了城市中去。

限制的同時,也意味着規範,至少,還從沒有一個王朝,對商業從事人員、活動及稅收有過如此細緻明確的管理,並專門制定了一部《商法》。

當然,趙普等大臣最初制定這份法案的初衷,是爲了割商人的韭菜,也緩解財政拮据,卻反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畢竟,在《商法》的框架下,進行合法商業貿易,從事商業活動,這本身就是一項進步,也是商人們願意接受的。不願意遵從商法的,那是奸商,自然需要懲罰,願意遵從的,自然就是良商了,只要服從管理,照章納稅,就可以安心經營。

事實上,對大漢商業的推動,劉皇帝是有大功的,要不是他時不時地商人說好話,大漢如今的商業氛圍,也未必有這麼“寬鬆”。

但即便如此,也無法改變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無法改變大漢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爲主的封建農業帝國,在生產力沒有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大漢的商業也只能侷限於此,也難有更多的突破發展,政策的限制始終在那裡。

甚至於,就是劉皇帝,如果真因爲過度的商業發展,影響到了農桑漁牧,影響到了農業產出,影響到了社會治安,威脅到國家穩定,那他也會毫不猶疑地舉起大刀乃至屠刀,狠狠地砍下去,什麼都沒有帝國的安全與穩定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煦在安東也採取了一些堪稱激進的勸商興商政策,比如商稅的大幅度降低,像商人開放安東的各項資源,包括木材、皮貨以及各類動植物資源,就是礦藏,也持對外開放的態度,只是被聞消息的東京給叫停了。

不過,對於金銀礦這樣的貴金屬,還是同意讓商賈開採、冶煉,只是要加強監管。而在這方面,也着實吸引了不少人,甚至在安東掀起了一陣淘金熱。

一直以來,像礦藏這類資源,都是由國家直接控制的,朝廷在全國各地,也設置了大量的礦監,也開採、冶煉,民間是不允許私自開採的。但這一點,在安東也被打破了一些藩籬。

同時,對於前來安東貿易經商的商賈,安東都督府還同意他們組織護衛隊,佩戴武器,武裝押送貨物。

總的來說,安東對於把隊商賈的限制放得很寬,可以說擺足了誠意,很多在大漢其他地方難以實現甚至明令禁止的事情,在安東都可以發生,幾年下來,劉煦基本把安東地區打造成爲了一個冒險者的天堂。

除了地理位置有些偏遠之外,從其他任何方面來說,安東對商賈來說,都是十分友好的。而位置的偏僻,對於常常需要走南闖北的商人來講,完全是可以克服的,關鍵是有利可圖。

安東都督府的興商政策,也着實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商賈,哪怕是抱着嘗試的心態,也有絡繹不絕的客商前往闖蕩。

甚至於,有大量南方的商賈,聞訊而往,不遠千里,奔赴安東。尤其是東南沿海的一些商賈,南方的商業氛圍本就濃厚,那些從商者,尤其是海商,更顯踊躍,尤其是臨海的江浙、福建乃至兩廣商賈。

隨着海上貿易的興起,以及大漢海運的發達,北上的海路航線,已經十分成熟,通過海路也能節省許多成本。

在過去幾年,就已經有大量商賈,到遼東經商了,東北的毛皮貨物、人蔘鹿茸、造船建築木料等等都是重點經營對象。安東雖然還要更遠更偏些,交通也更加不便,但得益於惠商政策,也攤薄了成本,基本只要能成功把東西運出,那就有得賺。

商賈本就自帶冒險因子,願意出海闖蕩的,更富有冒險精神,乃至搏命。大量商賈、商隊的涌入,也給安東地區注入一股蓬勃的活力,安東都督府也從中得利不少。

農牧,那是統治的根基,安東官府選擇的支出,對商,只是促進發展的一種手段,哪怕優惠再多,都督府也是不可能搞賠本生意的。

因此,商稅也成爲了安東都督府在近幾年間最主要的財政收入,而有了這些稅收,才使得都督府能夠正常推動開發。

如果僅靠朝廷每年下撥的那一百萬貫專款,要把安東帶上正常的發展軌道,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即便朝廷能夠長期堅持,也會引發閒話,大漢這麼大,好地方那麼多,何必要花費大代價在如此偏遠的安東。

同時,從開寶十五年開始,安東每年都會向朝廷貢獻大量的黃金、生鐵,有了這些,朝中的異聲才被壓制下去了。

像金銀這樣的貴金屬,哪怕向民間開放了,挖掘出來也是帶不走的,必須得向安東官府折價兌換成銅錢或銀錠,夾帶藏私出境的,一旦被發現,會遭到嚴懲,那就不只是破財免災的問題了。

在安東的開發上,劉煦以極大的決心,抵擋住了巨大壓力,銳意進取。不得不說,哪怕取得了一些成績,引起的爭議卻更大。

按照朝中一些官僚的說法,安東的做法,完全是在破壞朝廷的法度,敗壞朝廷的綱紀,標新立異,激進魯莽,與大漢的治國理念相悖,屬於異端,該當被取締......有太多人對劉煦在安東的“大動作”,持反對乃至批判的態度了。

也就是劉皇帝沒默許,太子劉暘不表態,宰相趙普也沉默,輿論壓力纔沒有轉變爲實質的政治舉措,即便如此,劉煦哪怕身在安東,也是有所體會的。

大概是爲了表明決心,劉煦甚至把在兩京的秦王府產業全部變賣,所有僕傭內侍,全部帶到安東,投入到當地的發展中去,以實際行動,表明他開發安東的堅定意志。

在兩京,也只是留下了兩座王府,以及零星的維護人員。這樣的舉動,這樣的態度,也着實堅定了不少追隨執行“安東政策”的官員信心,也給商旅、移民帶去了信心。

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21章 大朝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9章 公府密議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章 大論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34章 亡國之族第98章 追捕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83章 小城寡民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85章 善後爭議第159章 還朝第470章 分封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53章 兵臨刪丹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97章 財計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65章 舊邸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216章 初夏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7章 西京風波第11章 大典日第364章 沉默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1811章 歸來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68章 二次北巡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17章 一圖一冊無題第93章 完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20章 折家第39章 濮州案(2)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33章 納了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57章 七月大朝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61章 趙二爲官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1章 請教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174章 帝崩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27章 皇城司第31章 送行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41章 探監第252章 面聖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59章 還朝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