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

bookmark

大概是覺得中秋的慶祝氛圍不夠濃厚,在東京街頭各處扔掛着花燈綵帶之時,朝廷決定,再爲之增添一抹喜色,只不過這一抹喜色是紅色的,鮮紅,血紅。

就在開寶二十年八月十六,既望之日,劉皇帝詔令下,把這段時間收容到京城,並且已經判了死刑的官吏們,一併拉到南市口,明正典刑。

其急切,其霸道,其冷酷,令人毛骨悚然。劉皇帝沒有食言,太子劉暘也沒有拒絕的餘地,由他親自監刑。

而這一批被處刑的官吏,只是第一批,是在劉皇帝粗暴干涉之下,由三法司既遲疑又不得不快刀斬亂麻,迅速擬定的名單,共計一138人。

顯然,這與劉皇帝的制定的指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通情達理的劉皇帝,也考慮到辛仲甫他們的爲難,多少給了些時間,讓他們分三批定刑。但同樣的,改爲三批,這誅殺的人就更多了。

至於其中有沒有冤屈,有沒有罪不至死的,那是肯定的,但劉皇帝顯然不像太子那樣仁厚,他就要以殺懾人,以血警世。天下冤魂多得是,不差這少許,官僚同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簡單地對“盧黨”的清算了,這一百多人中,真正被打爲“盧黨”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還是來自於河西的官吏。

更多的,還是在十年的和平政治中,滋生的腐敗分子,貪官污吏,因爲盧桉,把他們牽連出來了。說到底,盧桉也僅僅是一個引子,這仍是大漢的一次吏治清理運動,是劉皇帝這個集權帝王爲緩和矛盾、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是對這十年大漢政治的一次階段性總結。

這種集中處刑的做法,在大漢並不是第一次,比如當年的滑州桉與揚州桉,並且,規模是越來越大。

不過,有所區別的是,滑州桉,主要針對的是那些爲非作歹的勳貴,而不論揚州桉以及此次的盧桉,都是針對已經在政治上崛起的官僚。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劉皇帝對開國元從、功臣勳貴厚待的同時,都是採取一種隱約的限制態度。不論是歷次處置的勳貴,還是標誌性的滑州桉,以及後續由趙普牽頭出臺的一些限制政策,都是在這個原則下展開的。

不限制不行,歷來開國王朝,都免不了驕兵悍將之禍,戰亂之時是功臣,和平時期控制不好就成了禍害。

趙匡胤通過贖買政策,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這個矛盾,但同樣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驕兵悍將是解決了,但國家與百姓的負擔重了。

劉皇帝過去也是這麼做的,哪怕不像趙匡胤做得那麼“極致”,但同樣也產生了類似的效果,後續的限制政令,也是調整的一種舉措。這毫無疑問,是在勳貴階層中引發了諸多不滿,若不是過去的積極擴張,以及商業、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讓勳貴們從中獲利,緩解了一些矛盾,大漢內部的問題恐怕要更加深重。

同時,爲了平衡勳貴階層,對庶族官僚的扶持,則是劉皇帝大力推動的。而事實證明,這個階層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隨着趙普爲首的一批大臣,陸續得到重要,佔據朝廷要職,掌握大權,也確實取得了一定對勳貴的壓制。趙普能爲相那麼多年,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但凡事都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弊端,庶族官僚的崛起,也帶來了諸多吏治問題,貪腐只是其中最爲粗劣的表現,也是劉皇帝用來開刀釋放矛盾的理由。

而從揚州桉到盧桉,劉皇帝的目的,也在於此。一方面壓制勳貴,一方面又打擊官僚,籍以鞏固統治,維護皇權,但同樣,隨着時間的推移,君臣之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在加深之中,權力、利益是一方面,劉皇帝過度的強勢與膨脹的權欲,也讓勳貴與官僚艱難忍耐。

與過去一樣,百姓觀者如堵,議論紛紛,叫好不斷,而被強令觀刑的公卿大臣、勳貴官僚們,則緘默不語。

很多人,甚至還沒有從中秋夜宴的宿醉中徹底清醒過來,但那明晃晃的刑刀,那血淋淋的人頭,也足以令其驚醒,汗毛倒豎。

每個人心頭都籠罩着一層陰影,每個人都彷彿脖子上懸着一把利刃,危機感與恐懼感交雜,讓人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鬆。

很多人甚至不免疑惑,這到底是怎麼了,如此大興酷獄,如此大規模屠殺官僚,皇帝到底要幹什麼?

同樣的,很多人也忍不住“狡兔死,走狗烹”的方向去聯想。不是沒有清醒的人,但是屁股決定了立場,他們更多的感同身受,也是這種下場與結局,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過去這種感觸或許還不深,但這一回,幾乎所有的勳貴大臣們,腦袋裡都繃緊了這根弦。盧多遜的下場,就是明證。

不得不說,劉皇帝這番狠辣,甚至不按規矩的強硬做法,效果是顯着的,滿朝肅然,無人不懼。但同樣,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果,君臣之間的隔閡加重了,大臣們對劉皇帝已然是畏懼大於信任,這自然是相對的,畢竟,劉皇帝又何嘗真正地信任過這些權貴?

不過,劉皇帝的權威實在太重了,這些權貴們哪怕心中有諸多的想法與不滿,也不敢表現出來,只能沉默,只能蟄伏,不敢冒頭。

誰敢冒頭,大抵就是個人頭落地,家族衰敗的結局,這一點是明顯的。君強臣弱的時代,所有人也只能按照劉皇帝的規矩來,至於對抗,且不提有沒有那個實力,就權貴本身的鬆散就是一個問題,各有各的矛盾,各有各的利益,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凝聚起來。

倘若發生那樣的情況,最終也會形成相互攻訐,藉機整倒政敵的結局。這麼多年,大漢只有一箇中心,那就是劉皇帝,所有人事也都是圍繞着他一個人展開的,沒有人能夠替代。

前兩次的時候,被強令圍觀,還有人不忍見此慘烈場面,甚至有些官員,嘴中抱怨,影射“暴政”。

看到同類被這樣處置,也確實容易引發共情,而過去所有“言行不當”者,也同樣沒有好下場,或貶官,或流放,甚至丟了性命的都有。

但這一次,沒有任何雜聲,刑場外圍,百姓的議論與權貴們的沉默,形成了鮮明對比。監斬臺上,太子劉暘同樣沉默,面無表情,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個罪臣人頭落地。

而有不少勳貴與官僚,都忍不住把目光投向已至壯年的太子,劉皇帝權威太深重了,大夥不敢對抗,但皇帝終究老了,身體似乎也不是那麼康健。

相比與老皇帝的嚴苛冷酷,太子殿下終究要仁厚寬和一些,熬吧,熬到改天換地的那一日,也許大夥的日子也就能好過一些了。

這樣的心思,過去或許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但如今,有很多人已經不可遏止地往那方面展望、期待。

當然,這樣悖逆的心思,即便有,也沒人敢表現出來,都只能深深地隱藏在心底。投向太子劉暘的諸多目光中,也包括趙匡義,他是越發覺得,他的未來,不在劉皇帝,而在太子了。

在劉皇帝下面,當宰相都不安全了,他還能如何作爲,大展身手?

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34章 回府第133章 延禧驛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236章 母、妻、子第41章 探監第127章 不允第48章 接納迴歸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79章 蕭思溫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48章 處處矛盾第85章 異心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81章 功臣閣第121章 大朝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9章 鳳翔戰況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62章 兵事第344章 打個賭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33章 捷報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32章 天子上門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51章 林邑國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459章 挫折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72章 磁州賊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36章 怪圈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57章 劉老四第353章 楊城大捷半島史話·桓王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4章 中原易主第180章 過鄴都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313章 晉王第2053章 終章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98章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