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4章 崇政殿內

bookmark

崇政殿還是那股氣質,威嚴肅穆,在冬夜下,更添幾分陰沉,殿中擺設着大量長明燈,燈火通明,卻無法驅散籠罩在人心上的陰霾。

劉皇帝一人獨坐御案,面無表情,看不出什麼情緒,但是,所有人知道,此時的皇帝很很生氣,也很危險。

御前,站着好幾道身影,以趙普爲首,宋琪、趙匡義、王著、劉廷翰、呂端還有兵部尚書韓通這些政事堂成員都在,除了當值的趙匡義外,都是從府中被叫進宮來的。

一個個都垂着頭,微彎着腰,等待着劉皇帝疾風驟雨的訓斥。事實上,這一干柱國重臣,宰輔之尊,劉皇帝連座位都不看一個,這與迥異於他平日裡的作風,當然,也可能是根本不顧及這些了。

劉暘趕到之時,劉皇帝已然開腔了,並且直接衝趙匡義發難:“你此前不是還在誇耀王侁嗎?功勳之後,師出名門,熟讀兵法,足堪大任。

就是這麼個任事法,剿匪剿了一年,賊反而越剿越多了,夏州尚不安寧,鹽州又生大亂,王侁這個都將做得好啊,好就好在敗兵丟堡,好就好在將帥不合,好就好在榆林大亂”

面對劉皇帝這疾言厲色的訓斥,趙匡義不由得覺得委屈,他只是看在與王侁過去的交情,再加上同爲勳貴子弟,此前替他簡單地說了兩句話。

朝中爲王侁說好話的,又不只他趙匡義一人,更何況,對於王侁的任用,可是劉皇帝自己的事,當初王樸病榻陳情的對象也是劉皇帝。

如今,王侁那裡出了問題,劉皇帝卻把矛頭指向他趙匡義,趙匡義自覺受了無妄之災。不過也沒辦法,誰叫此時此刻,殿中只有他一人曾爲王侁站過臺。

當然,以趙匡義的城府,自然不會把那些多餘且無謂的情緒表露出來,相反,迎着劉皇帝那恐怖的目光,只能誠惶誠恐地請罪:“是臣耽於人情,識人不明,榆林有失,臣乞降罪!”

趙匡義這樣“誠懇”的態度,就是劉皇帝,也不好再多苛責了。劉皇帝自個兒心裡也清楚,這事要攀到趙匡義身上,也有些勉強,之所以說出那番話,除了表示對榆林以及王侁的不滿之外,也是爲了敲打一下趙匡義。

自從盧多遜案後,趙匡義明顯低調了不少,就好像把自己給僞裝防禦起來了,一度讓劉皇帝有種無從下口的感覺。

這一年來,論勤政憂勞,朝中幾乎沒有人能與之相比,踏實的表現,爲他贏得了不少讚譽。而在朝臣的眼中,趙匡義多智、能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完全一副忠臣良相的形象。

過去,朝中最勤政的,毫無疑問是太子與趙普,但與如今的趙匡義相比,就發現,還有更狠的。

不同於常人,具備先見之明的劉皇帝,自然免不了以特殊眼光看待趙匡義,即便遠不至像對趙匡胤那般忌憚,也總是多些關注。

而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任用,劉皇帝也確認了,趙匡義確實是個理政能才,朝廷事務,不論有多繁雜,都能被他一件件給啃下來,就沒有他理不順的事,在治政方面,也從來是得心應手。

這一年多,在趙普有意隱退放權的情況下,朝廷中很多事務,都已經落到宋琪、趙匡義這二相手中,而觀其效果,趙匡義幹得當真很不錯。

但,哪怕心中抱有欣賞,該敲打的,還是得敲打。同時,劉皇帝也有逼一逼趙匡義的意思,看他會不會露出什麼馬腳,別整日那麼深沉穩重。

然而此時,看趙匡義嘴裡告着罪,態度也算懇切,但仍舊不動如山的模樣,劉皇帝這心裡總覺有些無趣。

基本是凝視着趙匡義,看得他頭又垂下幾分了,方纔收回目光,淡淡道:“朕也不因言問罪,榆林的事情,與你趙卿無關。朕還沒有老糊塗到無罪加誅!”

“陛下言重了!”趙匡義埋頭抱拳道,讓人看不到他的神情。

見着君臣相處的情景,劉暘也不禁看了眼趙匡義,有一說一,對於這個趙妃的叔叔,他也是很欣賞的。

上前行禮,被劉皇帝打斷了,不過,看劉暘自覺地與宰臣們站到一塊兒,眉頭皺了皺,還是擺擺手:“都站着做什麼,殿中又不是沒有席座,都坐下!”

“謝陛下!”一干大臣,趕忙道謝。

作爲追隨劉皇帝的老臣,王著的目光從太子身上一掃而過,心中不免感慨,還得是太子殿下,否則,就他們這些人,在皇帝面前還不知要煎熬多久,不着痕跡地摸了摸老腰,年紀上來了,還真有些挺不住。

待羣臣落座,劉皇帝看着劉暘,道:“榆林的情況,慕容德豐都和你說了吧!”

劉暘點頭應道:“是!”

劉皇帝環視一圈,沉聲道:“都說說吧,該如何應對?太子先說!”

在進宮的路上,劉暘一直在考慮榆林之亂的應對之策,此時,心中也打好腹稿了。因而,被點名發言,倒也不顯侷促,拱手稟道:“臣以爲,眼下當務之急,是調兵鎮壓,將叛賊控制在榆林境內,榆林亂則亂矣,絕不能使亂事蔓延到關中,否則,西北震盪,其害恐怕不是朝廷能夠承受的。

另,自李繼遷叛後,榆林本地官軍,進剿逾年,始終除之不盡,除了當地的特殊情勢之外,兵力不足,也是問題,因而,當從其他道州抽調兵馬,重兵彈壓圍剿。

此前党項人,參與李逆叛亂的並不多,但鹽州事起,臣料党項之禍,是難以避免了,必須對榆林的幾十萬党項人加以防備,要做好鎮壓的準備。

關於鎮安堡受挫,孟玄喆兵敗,具體情況,朝廷還需加以調查。臣認爲,當前形勢下,榆林過去施行的剿賊方略,已不足用,當尋求改變,從根本治理。

同時,榆林平叛,王侁不堪爲帥,臣建議,由趙王劉昉前往夏州,全權主持剿賊,還榆林,還西北,還社稷一片清明!”

劉暘一條條地把他的想法講來,劉皇帝聽得很認真,似乎也在思忖衡量,等回過神時,臉上已然露出了點滿意的表情。

“對太子的提議,衆卿可有補充?”言語中,已然認可了。

還是趙普率先開口,老臉上雖然矜持着,但語氣中明顯帶着恭惟:“殿下所思所慮,已然十分周全妥善,完全可以採用!”

聽趙普之言,劉暘卻搖着頭,道:“一人計短,似榆林之事,涉及黎民安康,社稷穩定,還需羣策羣力,暢所欲言,還望趙相,不吝賜教”

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85章 異心這纔是感言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52章 對峙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3章 豪強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50章 聽政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7章 耶律妃第47章 應對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94章 楊邠案(2)第103章 郭王會第12章 如此安慰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313章 日常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772章 處置第304章 楚州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67章 請辭第260章 論婿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311章 李沆半島史話·安平公主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17章 修法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809章 餞行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474章 立場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62章 二代勳貴第61章 北使南歸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29章 西域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