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6章 共治時代

bookmark

第1716章 共治時代

冬至日剛過,這個冬季最重要的節日,比起往年,多了幾許沉悶,原因自然是榆林叛亂,當然,僅僅針對於朝廷上層,或者說政事堂以及與平叛事宜相關的部門職官,忙碌之下,節日也沒什麼滋味了。

至於那些中下層階級,日子照過,歌照唱,舞照跳,榆林叛亂的消息朝廷雖然有所控制,但終究難免傳揚出去,但要說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實在還看不出來。

至少對東京士民而言,就更事不關己了,榆林太遠,即便亂了,還能蔓延到東京來嗎?何況,這些年,從南至北,叛賊動亂何嘗少過,又有哪一次成功過,這一次,頂多是鬧騰得劇烈些,遲早爲朝廷所平。

三十多的時間,由亂而治,“大漢”二字早已深入人心,不只是建立了百姓對當今天下朝廷的認同,也建立了足夠強大的信心。

更何況,在劉皇帝還當國之時,誰也不會認爲世上有大漢這艘巨輪闖不過的風浪。當然,天子腳下,市井之間也不可能完全無動於衷,難免生出些傳言,但多作爲調侃的談資。

各酒樓書館中,那些說書人,也難免談及此事,不過都很識趣地按照宣慰司官報發文的中心思想來,痛斥榆林叛賊,同時對党項、對拓跋李氏進行一定的抹黑普及,去年那場對李氏的族滅,更拿出來鞭屍,顯得津津樂道。

“趙王此事辦得不錯,榆林叛賊自當堅決剷除,卻也不當一概而論,對於那些逃難的普通百姓,應當加以甄別,予以救助!”政事堂內傳出太子劉暘爽朗的笑聲,話語中滿是對趙王劉昉的讚許。

放下手中由趙王劉昉提交上來的榆林難民處置辦法,劉暘臉上露出的是許久不曾見過的釋然的笑容,顯然,對於劉昉的救民舉措,他是打心底認可,並且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態度。

“不過,根據各地輿情彙報來看,關內地方官府,對於趙王此議,多有排斥!”趙匡義站在一旁,平靜地向劉暘彙報道。

而一聞此言,劉暘表情立時便沉了下來,頓了下,發作道:“有些人,實在可惡!想來,他們甚至拿朝廷的剿賊策略,來做推搪的理由吧!”

趙匡義面無表情,應道:“殿下明鑑!”

沉默了下,劉暘擡頭看向趙匡義:“此事,趙相以爲如何?”

趙普去職之後,政事堂的人員並沒有太明顯變動,人還是那些人,但在平靜的表面下,那些深刻的變動確實難以避免的。

一個接近二十年的宰相卸任,會給朝廷中樞造成怎樣的影響,僅衝着這個年限,就該給個尊重。之所以能夠平穩過渡,一是劉皇帝在上邊盯着,二是太子在中間看着,三則是下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預料。

不得不說,榆林亂事正酣,朝廷中樞卻發生了巨大的權力變動,還是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的。至少,有一大波官僚,在上面沒了趙普之後,竟有些不習慣,甚至造成了一些政務處置的遲誤。

當然,官僚們的適應能力是極強的,短暫的混亂之後,一切又迅速回到正軌,朝廷的各項典章制度還是很完善的,人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規矩同樣重要,如今的大漢,也不會因爲少了任何一個人,就出現大問題,嗯,劉皇帝與太子例外。

同時,趙普的去職,也不僅僅干係到他本身,還代表着他那一派的政治勢力也將受到影響,他二十年積攢政治資源也相應地發生着不爲人知的變化。

說得大點,甚至能影響到整個庶族政治階級的利益,畢竟,在過去的二十年,在對勳貴的限制與打壓上,趙普可是被放在臺面上的一面旗幟。

而在趙普離任的之後,也讓朝廷內部太多人,包括勳貴與官僚,同時看到了更多的機會,蛋糕就這麼大,過去趙普強勢,又有皇帝與太子的支持,自然享用不盡。

如今,人走茶涼,影響固然還在,但逐漸減弱,是必然的趨勢。都是食肉的饕餮,也該輪到其他人了。

在這一個多月間,政事堂的氛圍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碧海起波瀾,靜潭生漣漪,很關鍵的一點,趙普之後,誰能繼之?

首相的位置,誰不想做?至少太子劉暘就知道,眼前的趙匡義就十分渴求這個位置,趙普在時,衆臣蟄伏,盧多遜死後,更無人敢亮明旗幟與之作對。

但是,時代變了,劉皇帝把一座大山搬開了,死水也能起微瀾,更何況是朝廷這種是非之地。

關於新首相的人選,劉暘不可能不關注,甚至做些考慮,爲此還直接詢問過劉皇帝的意見。而劉皇帝的回答,卻有些耐人尋味。

劉皇帝的原話是:趙普只有一個,大漢也不需要一個新的趙普,你也不需要。

劉暘若有所得,但初時仍舊不解,但在蕭妃的幫忙分析下,方纔慢慢回過味來。經過輝煌卻頗不平靜的開寶二十載之後,不論是劉皇帝還是朝廷,都已經不需要一個趙普式的權相了,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權久必生比弊端,劉皇帝也老了,他在能壓得住,他若不在,劉暘也尚可,但劉暘之後呢,那一切就未知了。

因此,趙普的治政,只能成爲一種特例,趙普之後,絕不容許再出現一位,這甚至是可以寫入宗法皇典的。

當然,宰相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劉皇帝也不會像朱老八那樣因噎廢食,徹底廢除宰相制度。相反,對於政事堂,對於宰相的權力,當有更進一步的劃分。

或許不會像乾祐時代那樣,三兩年換一個,但宰相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會是一個基本原則,穩定也是一個必要前提。

而即便後知後覺,劉暘也意識到了,朝廷確實要翻開新一頁的篇章了,趙普的“專權”時代,徹底結束,迎來的,將是宰相共治時代。

同時,劉暘也有種不可明言的感觸,那就是劉皇帝已經開始在爲後事做鋪墊了.

對此,劉暘也是心生感慨,他此前,還在考慮,如今政事堂中的諸多宰臣,誰能擔當那千鈞重擔。由於趙妃的關係,劉暘心裡自然屬意趙匡義的,他年富力強,且政務練達,勤勉認真,幾乎是個完美的宰相模板。

但是,劉暘也清楚,趙匡義上位的希望並不大,別說他心中有幾分顧忌,就是劉皇帝那邊,就不會同意,相反,論資歷、論能力、論威望,宋琪的機會要大些。

不過,這些思考,隨着劉皇帝的態度擺出來,只形成一個結論,劉暘想多了。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好處,那就是誰都沒得做,這樣還能更平衡些。

當然,蛇無頭不行,在政事堂亦然,總需要一個能夠拍板做主,抑或協調平衡的角色,這個角色,最適合的莫過於皇帝的,但如今,落在了太子劉暘身上。

這是開國帝王時代的特殊政治形勢造成的,換作任何一個帝王,在正常情況下,可能都不會給太子放偌大的權力。

因此,在趙普卸任的這段時間內,劉暘飽受壓力,也更加小心謹慎了。同時,也更加忙碌了,過去,趙普在時,劉暘就不輕鬆,如今,把趙普那份職責接過來,才真正發現,趙普這個宰相,也實在不容易。

只有設身處地去經歷過,體會才更加深刻。

政事堂內,回到榆林難民的問題,趙匡義也適時地表明他的態度:“容臣斗膽直言,朝廷此前在制定平叛策略之時,對於叛亂造成的諸多問題,包括難民,確實沒有細緻的考量。

如今,問題已然出現,自當因時制宜,及時調整,只要大方向不改,具體執行方面可作適當修正。更何況,趙王殿下已經提出了一個可行辦法,戡亂與救民,本是相輔相成,在此事上,不當遲疑,地方上有異議者,當以怠政害民之罪處置!

榆林叛亂,自有朝廷解決,關內地方地顧慮,自私小我,應當予以糾彈,如陛下所言,西北也確實需要更爲深徹的整改,僅僅依靠糾治貪腐,猶有不足,或可就此事,對西北官員進行一次考覈”

聽趙匡義這番論調,即便以劉暘如今的城府,臉上也不禁再度露出笑容。如今政事堂,仍舊難免有地位高下、權力輕重之分,平衡永遠只是相對的。

宋琪這名經世老臣,他的職權側重於整個大漢及朝政的運轉,基本取代過去趙普大部分的實務權柄,趙匡義則主要協助劉暘處理國事,有點“內閣秘書”的意思。

“如你所言,就照此辦理,發一道明詔,通報關內道及關內北部州縣,就難民救助之事,做出安排,這民,必需得救!”劉暘恢復了嚴肅,乃至嚴厲:“讓都察院好生盯着!”

猶豫了下,劉暘又道:“給武德使李公也去一道制書!”

對於武德司,劉暘始終保持着一份謹慎,但是,用起來,是真好用。

“趙王在榆林平叛,我們卻不可讓此等事務,去分薄他精力!”劉暘嘆道。

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240章 城塌了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16章 不裝了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675章 血戰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84章 示警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1章 何謂開寶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20章 折家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85章 安心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48章 教誨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146章 黃羊平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1章 進軍令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49章 求援第178章 會獵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257章 龍舟第125章 冬至宴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268章 西縣第14章 大論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40章 開拓之志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46章 目標八寨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1章 送行第331章 泰來樓第6章 “座談會”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18章 商賈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世宗篇終 駕崩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68章 湖南亂第1690章 拼圖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2章 “鄭州站”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77章 小賢王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4章 大論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94章 唐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