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

bookmark

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

“眼下,大漢最緊迫的問題,還在榆林之亂,朝廷的精力,也大半牽扯在此事上,天下人的目光也都盯着西北。”趙匡義談及正事,有些嚴肅道:“關於榆林之亂,還請二哥指教!”

迎着趙匡義的目光,趙匡胤顯得很平靜,有些慢條斯理地道:“我能給你什麼指教?對叛亂的來龍去脈,癥結起因,不是已經探究清楚了嗎?朝廷的平叛事宜,也已全面鋪開,調兵遣將,所託是人,剿賊策略,更是大氣磅礴,賊軍一時猖獗,終究是螳臂擋車,不足爲道。”

趙匡義搖了搖頭,道:“對平叛之事,我自然滿懷信心。然可慮者,不在榆林,而在朝內,輝煌的開寶盛世,竟生出如此大的叛亂,必載於青史,思來不覺可笑?

陛下神武之姿,斷不會出錯,那誰當其責?趙普已經去職了,我們這些開寶宰臣呢?如今平叛事急,也就罷了,待亂事勘定,陛下會不會再做清算?”

看趙匡義竟有些患得患失,趙匡胤呵呵一笑,指着他,道:“你也是讀書讀史的人,怎會爲此事困擾,古來盛世,又有哪一朝哪一代能做到真正的太平無事、波瀾不驚的?

所謂盛世,看的是國勢,看的是大局,看的是朝廷的力量,縱然鬼魅作祟,朝廷也有剷除消滅的底氣與實力。

陛下坐朝三十餘載,海內歸附,人心安定,以當今之時局,小小榆林,豈能亂得了天下。且看陛下平賊之志,何曾爲榆林之亂而憂愁,他想的是籍此徹底消除榆林隱患,還西北一個長治久安,如此格局氣度,你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

至於趙普罷相,雖攬責榆林之亂,但以你的見識,難道看不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榆林之亂,還影響不了朝廷中樞的格局!”

聞言,趙匡義微微點頭,臉色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若有所思。考慮少許,趙匡義嘆道:“榆林平叛,陛下欲行非常之事,這等決策,也只有陛下能做得出來了!”

“朝中又有異議了?”趙匡胤聽出了話外之音。

趙匡義淡淡一笑,露出點嘲弄之意:“怎會沒有,然而,並沒有敢向陛下提出的,但那些學士、翰林、郎官,那些飽學鴻儒,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多少能窺探一二!”

趙匡胤思索一陣,擡眼衝趙匡義認真道:“我知道你與那些文人學士素來親近,府上也養了一些幕佐,但陛下一向重實務,輕空談,在此事上,可不要行差踏錯。陛下真正看重的,是經世致用之才,這是經國之道,朝廷養那些儒臣,也只是邀其名罷了!”

“我明白!”趙匡義很乾脆地點着頭,倒也不因此而覺厭煩。

趙匡義是一個地道的文人,親近那些飽學儒士是自然的,但,如今大漢國情如此,在劉皇帝的近乎蠻橫的推動之下,實務重於學問,已然成爲官方主流論調。

大漢的官僚們,需要儒學思想作爲武裝,但隨着一批批實幹之才脫穎而出,並逐漸走向高位,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後繼者就更不缺引路之人了。實才與學問並不衝突,只是在官吏選拔上,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偏向。

當然,自古難全,萬事難盡美,劉皇帝也從不奢望真正能做到用人唯才,他提拔任用的一些人,都難免有親疏遠近的考慮,何況他人,人性本能的好惡以及上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觀念,也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

劉皇帝做的,只是給大漢的官吏選拔,注入一道唯纔是舉的基因,並盡力保持下去,形成慣性。如此,即便避免不了一些充滿了階級利益交換的腐臭現象,但大方向不差,已足矣。矛盾始終存在,只要有利的一方面,能夠保持即好。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匡義雖然對文人友好,卻也不會想着去改變氛圍,提升文人的地位。他首先就沒有做這件事的動力,他如今不是宋太宗,更不需要通過以文馭武的政策手段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這是根本上的區別,屁股決定大腦,實在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但是作爲一個官僚,一個有志於相權的官僚,也需要一個基本盤,需要一批可用之人,需要一些爲其搖旗吶喊之人。

而在這一方面,掌握筆桿子的文人學士,是能起到不小作用的,但是,與實際的權力比起來,這些又顯得格外不足了。

趙普爲何能穩穩地掌握相權那麼多年而不倒,劉皇帝的支持固然重要,趙普自己的手段也同樣不凡,有的人,就是給他舞臺,請來觀衆,他也表演不好。

趙普則不然,過去他手下有一大批得到劉皇帝認可的實幹之臣,一人之才,終究難與一衆之才相比,有那麼多擁躉支持,地位焉能不穩。

於趙匡義而言,自然免不了培養提拔自己人,而在自己人的考慮上,他當然也更傾向那些具備實際理政辦事能力的人。

箇中道理,即便市井小民,尚能以最通俗的話語去解讀,何況趙匡義這樣的人上之人,只不過,作爲政治人物,更多的會從利益、立場的角度去看問題,所做的決策,在旁人看來,就顯得愚不可及了。

聰明人辦蠢事,笑其愚蠢的,或許本身就不夠聰明。

“榆林平叛之後,也不知陛下會如何安排趙王!”趙匡義又就榆林之亂,展開話題。

對此,即便是趙匡胤,又如何能給出一個答案呢?想了想,道:“這就不是你我需要擔憂的,太子地位穩固,陛下信任,皇后健在.”

聽趙匡胤這麼說,趙匡義聲音下意識地壓低了些,道:“據聞,皇后前些日子,又病倒了,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倘有不測”

“這等事,你是從哪裡聽來的?”趙匡胤眉頭緊鎖。

趙匡義攤手道:“倒不是我刻意打探,只是這宮禁之中,何來不傳之秘,出入禁宮,只要不閉塞耳目,總能得到些消息。”

趙匡胤想了想,緩緩道:“二十餘載太子,已不只靠母族支撐,且以太子之資,也扛得住這些是非,我們不需做杞人之憂!”

趙匡義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但還是忍不住感慨道:“這些個皇子啊,個個如龍如虎,是天家之幸,也是太子之不幸,於國而言,也不知幸也不幸”

“罷了,今日聊得夠多了,我累了,不說了!”看趙匡義那副模樣,趙匡胤舒出一口氣,揚揚手,一副趕人的模樣。

趙匡義也識趣地準備告辭,但想到了什麼,拱手道:“二哥,如今西北不太平,匡美在那邊,怕是難保完全,是否可想辦法召回!”

當初,因爲滑州案的牽扯,趙匡美被流放西北,如今,已是多年過去了。這說流放,還真不是做做樣子,趙家兄弟雖然顧念兄弟之情,卻也始終不敢就此事上表求情。

趙匡胤是十分愛護弟弟的,此時,聽趙匡義提起,幾乎不假思索,嘆道:“這麼多年過去了,匡美也吃足了苦頭,該讓他回來了,我可不想兄弟倆今後只能再見於九泉之下。陛下,應當會給我一個面子吧”

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676章 慘重第357章 國滅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052章 回京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6章 軍中俊才第347章 割韭菜第252章 面聖第298章 事泄了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27章 皇城司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45章 剝削者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41章 西域戰況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93章 升遷第207章 還京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100章 梁山濼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53章 兵制改革第84章 示警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45章 靖江軍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44章 堂審第87章 亦有其憂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351章 林邑國第60章 家事、國事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93章 升遷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52章 聯姻第109章 在長安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401章 老郭威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80章 開寶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53章 削藩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64章 沉默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1章 請教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33章 納了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60章 論婿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9章 王峻歸來第47章 應對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52章 失意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