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太子妃

基本所有的方鎮節度在東京都有府宅,置有產業,平日裡由其親戚、幕佐甚至家僕經營照看,以便其入京覲見、述職抑或進行其他什麼活動。

符彥卿在東京,自然也是有宅邸的,並且是幾十年的豪宅。自唐至如今的漢,歷朝歷代,符家都是受到當政者優渥恩待的。

出宮,回到府邸的時候,符彥卿的臉上,仍舊帶着一些肉眼可見的複雜。脫去厚實的官袍,落座仍舊琢磨着,他當然清楚劉知遠的意圖所在,建國之初,這大漢江山並不平穩,聯姻他符家,穩固其政權。

就符彥卿而言,能與皇帝聯姻,自然是樂意的,不會也沒必要做什麼矯情的反應。只是此前已將長女許給李守貞之子了,而偏偏劉知遠看上的,還就是長女。

“爹爹,你回來了。”思慮間,清亮的聲音響起在耳邊。

擡眼看,正見着長女一身羅裙,出現在眼前,靚麗的面容上,掛着一點溫雅的笑容。漂亮,長得好看,只是大符最基本的素質。身上那股溫良自信,落落大方的氣質,纔是最動人的。

“嗯!”符彥卿應了聲。

大符悠然坐下,給符彥卿奉上一盞茶,恬然淺笑道:“天子對爹爹,定然十分看重,百般拉攏吧。”

見長女這聰慧像,不由撫須答道:“是啊!不止如此,還給爲父出了一道難題!”

大符有些驚訝:“什麼難題?皇帝還會爲難爹爹嗎?”

看着長女謙和聰敏的模樣,符彥卿卻是越發覺得,那李守貞之子,配不上自家小娘子。當然,若沒有劉知遠突然來這麼一遭,估計很快他便派人將大符送到蒲州去成親了。

迎着長女好奇的目光,符彥卿說道:“你的婚事,將出現變故!”

白皙的面孔上流露出一絲愕然,隨即有點緊張地問道:“怎麼了?難道與天子有關?”

這小娘子,真的十分聰慧,反應很快。符彥卿低頭喝了口茶,方纔說道:“天子,有意以你爲太子妃!”

此言一落,大符頓時面露驚愕,不過很快回過神來,垂下腦袋,蛾眉微蹙,陷入了思索。見她這個反應,符彥卿問:“你有什麼想法?”

大符擡起腦袋,表情已恢復了平靜:“爹爹恐怕也不好拒絕天子吧。”

符彥卿苦笑道:“皇帝雖讓爲父好好考慮,但實在沒有給一點考慮的餘地!”

這個時候,突聞大符低聲呢喃道:“女兒聽聞,太子殿下英明神武,正直孝順,爲世人所稱道......”

聽大符這麼說,符彥卿便明白,自家這個女兒,顯然更屬意劉承祐。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左右都是嫁人,一邊是區區州鎮節度之子,一邊是堂堂太子,隨便換個女人都知道怎麼選,何況是大符。再者,他們貌似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對長女的表現,符彥卿也沒有太過意外,他素知此女,向有志氣,胸懷開闊,素養好,見識高。都是素未謀面,比起太子劉承祐的名傳天下,那不名一文的李崇訓,實在沒有一點可比性,毫無吸引力。

“皇帝寧肯強解婚約,惹人非議,也要以你配太子。我猜,當日那術士之言,已傳入其耳中了!”符彥卿以一種猜測的語氣說道:“不過,如今看來,吾女當真有那個命!”

聽符彥卿這麼說,大符也反應過來了,秀眉一挺,說道:“那河中李守貞父子,豈不是很危險?”

“是故,我等雖爲方鎮,節度地方,但實不可肆無忌憚。而今,天下越發朝着歸治的方向發展,與朝廷相抗衡,終究是不智之舉!”符彥卿卻是莫名地發出感慨。

“河中那邊,爲父卻得主動發文,解除婚約了。這毀約者,還得爲父來做,總不能,真讓皇帝下詔......”

對大符,符彥卿顯然是很寵信的,更甚於幾個兒子,有什麼要事要務,也不避諱與其商議。父女倆聊着天,時間流逝地很快,稍晚點的時候,僕人來報,太子殿下來訪!

這,可讓父女倆都格外詫異,都親自上門了,這麼急的嗎?

匆忙迎接。劉承祐帶了一對玉珪,算是提親的聘禮,不過提出聘符家二娘子的時候,讓符彥卿錯愕不已,臉色陰晴不定,隱隱有種被戲弄的怒氣。

不過,接下來,劉承祐竟然更過分地提出,要見見他未來的太子妃。這劉家父子,太不守規矩了!

然後,符彥卿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太子殿下竟然是想要姐妹通知,讓他兩女仿效娥皇女英。

不過,仔細想想,似乎甚是可行。兩個女兒,雙重保險!

與大符娘子的初次見面,就不水了,否則本章就這麼給徹底水過去了......

————————

正月九日,臥病許久的劉知遠,再度現身,視朝。將一個還不錯的氣色展示在羣臣面前,但劉承祐知道,老父是擦了些粉,只是爲之傅粉的宮侍技術很高,常人肉眼竟察覺不出異樣。

劉知遠視朝,除了接受羣臣朝拜之外,便是改御名劉暠。畢竟“知”、“遠”兩個字,官士民之間太過普遍,都需避諱,實在太擾民了。當然,改個名字,說不準就轉運了呢。

然而,劉知遠的身體,真的是扛不住了。理政不過三日,便又去養病了,再度由劉承祐監國。

在老皇帝理政的三日內,只降下了一道詔書:諸道行軍副使、兩使判官並不得奏薦。帶使相節度使許奏掌書記、支使、節度推官;不帶使相節度使,許奏掌書記、節度推官。其防禦團練判官、軍事判官等聽奏。所薦州縣官,帶使相節度使許薦三人;不帶使相二人;防禦、團練、刺史一人。

這是一道“限官令”,以天下官員氾濫而致常有濫竽充數,各道州節度、軍使肆意發掘提拔親私之故。

當然,這道詔旨,仍舊只是表示一下朝廷的態度,明令在此,日後等朝廷騰出精力,便可依此清除那些不符合程序,未得到朝廷認可的官員。前提是,大漢朝廷得有那個實力,基本上,得輪到劉承祐日後去頭疼。

“殿下,這些人?”政事堂內,宰臣李濤看着劉承祐給他的一份名單,目露遲疑。

中原兩畿,屬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區、州縣,尚缺不少實職官員,朝廷有意提拔空缺。但一時間,哪裡能找出那麼多人來,劉承祐有意開科考,但那不可一蹴而就,故短時間內,只能內部提拔了,各臣都推出了一些人選。

這種機會,劉承祐怎麼也得安插點人......

“以上的官員,相公但可使人考察,量才提拔任用!”劉承祐坦然地說道。

“是!”

劉承祐提供的這些人,可是這一年多以來,小本本上記錄的“白名單”。從河東到潞州,再到成德,直至東京、鄴都,就那麼二十來人,或許沒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但能做事。如今這天下,就卻能踏實做事的人才。

“殿下,關中有消息了!”郭威親自來報。

“講!”劉承祐精神大振,開年以來,基本就盯着關中局勢了。

“蜀將李廷珪率軍攻子午鎮,欲襲長安,王峻親率騎兵,繞襲其後,連同晉昌軍節度趙匡贊兩面夾擊,大敗蜀軍。斬首兩千餘,子午道蜀軍潰敗!”郭威彙報着:“隴州、散關的兩路蜀軍,聞敗訊,按兵不進,鳳翔節度侯益上報,其閉壁以拒蜀兵,恐兵少,請求朝廷支援!”

“這是今歲以來,孤聽到最鼓舞人心的消息了!”劉承祐的表情沒能繃住,難得地喜形於色。

“範質!”

“請殿下吩咐!”已經被劉承祐調到政事堂的範質立刻應道。

“擬一份嘉勉詔書,發傳關中!”

“是!”

事實證明,派王峻統軍西去,確實是用對了人,這個人真的有幾把刷子。在子午鎮擊敗李廷珪之後,應侯益之“邀”,火速領軍西進,直抵鳳翔,入駐陳倉。

從禁軍進陳倉始,原本危如累卵的關中局勢,一下子穩定了下來。雖然蜀軍仍未甘退,但是,已不似此前那麼讓人感覺危險,蜀軍的戰鬥力,實在難使中原強兵忌憚......

關中局面好轉,東京這邊,劉知遠的病卻有惡化的徵兆,偶染寒風,竟至昏厥。

二十日,劉知遠下詔賜婚,冊封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侍中、岐國公符彥卿長女爲太子妃。

算是以太子納妃,爲其沖喜。

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08章 井陘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383章 敞開談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5章 唐將空談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章 中原易主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70章 立場第82章 不手軟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67章 請辭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79章 蕭思溫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88章 後續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740章 農民苦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37章 特權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97章 決斷!第52章 巫宦之國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72章 封王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364章 過韓府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94章 楊邠案(2)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240章 家宴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7章 小張探花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85章 安心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61章 安東國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7章 恩賞問題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313章 日常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729章 太子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