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

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

事物的發展總是有跡可循的,榆林之事亦然,朝廷的嚴厲封鎖之下,消息閉塞,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也能夠簡單地判斷出,那裡並不平靜。

關內道前後徵召的兵役、勞役,超過十萬人次,成千上萬的馬車、駝隊,裝載着數不盡的糧草軍械,向榆林輸送,而最顯著的,就是自趙王劉昉率軍北上榆林後,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間,陸陸續續,有超過五萬的朝廷各路官軍也踵跡以入榆林。

至於那些背插軍旗,騎着健馬,飛馳於榆林至東京驛道間的驛卒,整個冬季都沒有停歇過,或傳令,或上報,或通知,而諸驛,尤其是那些軍事驛停,也始終處於連軸轉的狀態。

消息的封鎖,僅僅針對那些層級不夠的普通人,但對於大漢上層權貴而言,榆林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況,即便不能全悉,也多少有些耳聞。

當然,最清楚的,除了剿賊前線之外,就屬政事堂了,就是劉皇帝都未必有全方面的瞭解,他只是適時地查問一番,真正關注着,替他頂着的,還是太子劉暘,而劉暘,對此也一直比較上心。

不過,對於榆林的平叛,劉暘這個太子也十分堅決,沒有優柔寡斷,沒有心慈手軟,能夠拯溺那數萬榆林難民,已經是他努力的結果了,問心無愧,至於其他人,力不能及,自不必強求。

對榆林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洗,這是劉皇帝的態度與想法,但具體怎麼做,並不在意。而由趙普提出的這項封鎖政策,不得不說,很毒辣,完全是打蛇七寸。

當初,趙王劉昉在北上榆林之後,除了把定邊周邊的一些叛軍以及党項人驅殺之外,並沒有太大的動作,而後直接東進,入駐紮夏州。

其後,劉昉便把精力放在平叛指揮系統的構建、指導思想的建設以及軍事準備上。如果說關內,在靜默管理下,只是生出了一些弊端,產生了一些後遺症,引起了一些民怨與不安,那在榆林,則完全是另外一種形勢。

平叛從封鎖榆林開始,隨着劉昉的抵達,在榆林境內,也徹底展開。劉昉往各州縣城鎮派駐軍隊,增強防禦能力,同時大挖封鎖溝,把城鎮、據點與廣大鄉野隔絕開來,軍隊的重心,也放在抵禦叛軍騷擾以及保障後勤補給線上。

到二十一年隆冬之際,大漢對榆林的統治,已僅限於夏綏銀鹽靈這些主要城鎮,城鎮之外,基本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似乎將之徹底遺棄了一般,隨叛賊

剿賊行營向各官府及全軍發佈的命令中,直白地寫着一句,不使一粒糧、一匹布,流入叛軍之手,當然,最終演變成的是,榆林過去需要從外部輸入的各項資源,被徹底斷絕,尤其是糧食。

榆林的生存條件,本就惡劣,過去也沒有經過太精細的開發,漢胡矛盾,也牽扯了發展進程,一直以來,都是通過皮貨、甘草、青白鹽來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而本身農牧業的發展,並不足以滿足整個榆林的生存需要。

亂事一發,脆弱的經濟體系,就徹底被打破了,叛軍燒殺搶掠,裹衆作亂,官軍嚴防死守,驅逐限制,一個冬季過去,整個榆林,以一種超乎想象的速度衰敗下來。

劉昉進榆林之初,不論是鹽州的袁恪,夏州的李繼遷,還是其他大大小小的叛軍,都警惕異常,甚至做好了全力應對一輪浩蕩進剿的準備。

像袁恪,由於大本營明湖鄉距離定邊太近,乾脆放棄,向北轉移,想要把官軍吸引到党項人的活動區域對付。

結果,拋足了媚眼,官軍根本不爲所動,劉昉的目光更是沒有放在那些叛軍身上。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天氣逐漸嚴酷,隨着官軍一系列的調整展開,即便再愚鈍的人,也都反應過來了。

官軍的手段,實在太毒辣了,進軍平叛,剿殺的只是造反的叛軍,而如此封鎖,對付的卻是整個榆林境內的人口,不論胡漢。

此前,各城官府,還能收容一些主動來投的漢民百姓,也予以一定保護與救濟,等各城的封鎖溝挖成,這條生路就斷了。至於向南逃難,見機早,走得快的,還有生還的希望,慢人一步者,也逃得沒得逃。

進入二十一年十二月後,在大部分官軍眼中,除了依附於城鎮的那些難民以及一部分雜胡之外,剩下的全都是叛賊。事實上,榆林並不是全境皆反,但是,官軍這邊,已然如此定性了。

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也是可怕的,人要生存,需要吃飯,需要穿衣,但是,在如此混亂的時局下,在如此堅決的禁令下,他們基本的生存權力,都已經在事實上被剝奪了。

被困在榆林的胡漢人等,他們的選擇並不多,在官府把生路斷絕之後,要麼等死,要麼參與叛亂,與官府作對,如果被剿滅,那還是死路一條。

當然,對於這些後知後覺有從賊之嫌的人,官府並不是完全不給機會,早在之前,劉皇帝就曾說過,提叛賊頭顱投官者,可免死。

而這一條政策,將貫穿整個平叛過程。

普通的漢胡平民,在這樣的浪潮之中,是極其無力的,一個冬季過去,榆林凍死、餓死、殺死了多少人,誰也不清楚,但是,那些廢棄的村寨,橫躺的屍體,說明了一切。

當然,在朝廷如此平叛政策下,那些叛軍,也極其難受。叛軍也是人,也需要吃喝,糧草、武器也需要消耗。

即便通過叛亂初期的大肆的搶掠,獲得了大量財富、牲畜與糧食,但那都是一錘子買賣,成千上萬的叛軍的消耗,同樣巨大,坐吃山空,也終有耗盡的一日。

在榆林大亂,各項生產活動荒廢的情況下,連搶都沒地方搶,榆林就這麼大,就這麼多人,就這多資源,叛軍的軍需來源,就更加狹窄了。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就更爲嚴重。

到十二月時,榆林的各路叛軍,徹底按捺不住了,真就感覺陷了朝廷構建的一座囚籠之中。到這個地步,所謂党項復興,抗漢大義,所有對榮華富貴的奢望,都慢慢消融了,什麼也不如吃飽穿暖來得重要,來得現實。

在寒天雪地之際,各路叛軍,像無頭蒼蠅一般,在榆林橫衝直撞,到處亂竄,奮力反撲。有衝擊州城的,有攻擊漢軍補給線的,但這兩項,也是官軍下死力氣維護的,叛軍自然碰了個頭破血流。

相對容易攻擊的,是那些運輸隊伍,不過,行營除了派遣精兵押運之外,還有降了一道命令,事若不濟,即行焚燬,若使之落入叛賊之手,軍法處置。因此,往來關內榆林的輜重隊伍中,往往存在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職責不是押送保護,而是隨時準備焚燬糧草軍需。

想從官軍手中搶食,難度確實大,也危險,因此,很快,榆林的“義軍”開始互相攻擊搶奪糧食物資,只爲爭取一絲生的希望。很多時候,血拼一場,發現對方除了一條爛命,也不剩什麼。

轟轟烈烈的榆林大叛亂,還沒有熬過二十一年,就陷入了分崩離析,自相殘殺的境地。對此,不論是袁恪還是李繼遷,都倍感無奈,當然,這等時候,自顧尚且不暇,又哪裡能制約那些叛軍了,即便那些人接受了他們的封賞。

如果說榆林叛軍中有誰是值得劉昉重視的,大概也就袁恪與李繼遷這二人了,他們有手段,有策略,當然,實力也最強,都各擁數萬之衆,當然,他們承受的生存壓力也最大。

這二人,同樣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主動出擊。夏州那邊,在劉昉親自坐鎮的情況下,李繼遷不敢南下,於是選擇北上,他要去打河套。

鹽州的袁恪,也不甘寂寞,經過幾番嘗試,數度失敗,橫山難越,關內難入,他選擇了盡起賊衆,西進靈州,匯合靈州叛衆,意圖渡過黃河,到河西就糧。

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344章 打個賭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95章 袁家莊第53章 有詩云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68章 榮寵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380章 饒樂國第110章 坦白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296章 缺人了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49章 求援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268章 機遇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286章 宗室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48章 還京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329章 遊市第32章 天子上門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74章 根由在朝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321章 瑤女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5章 李史合謀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01章 大整軍第14章 大論第3章 臺懷之事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470章 分封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8章 瓊林宴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28章 下獄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06章 倒趙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19章 回京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41章 雌威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18章 查抄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33章 納了第100章 城戰第257章 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