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2章 血色榆林

bookmark

第1722章 血色榆林

不論是李繼遷還是袁恪,都勉強稱得上是“梟賊”,都具備被時人稱之爲豪傑的氣質,沒有到絕境,總是選擇要掙扎一二。

但是,劉暘可以坐視榆林的混亂,放棄除城鎮之外幾乎所有地區的控制權,但也不會任由叛賊行動。對進攻城鎮的亂軍嚴防死守,對劫掠運輸線的賊軍更是重點打擊。

像李、袁這等在朝廷甚至是劉皇帝那裡都掛了號的叛首,也是劉昉的重點目標,按捺不動,只是策略問題,屬於戰術沉默,並不代表一成不變,自縛手腳。

因此,當李、袁二賊先後出擊,漢軍也隨之而動。李繼遷一路,以孟玄喆爲主將,代郡公折御卿、溫末騎將潘羅支等副之,率步騎一萬五千北上,尋李繼遷而擊之。

孟玄喆、潘羅支不需再多說,折御卿的身份顯然要特殊一些,這可是劉昉的表叔,現年二十六歲,也是折氏如今的當家人。

大漢諸多功臣爵位,二十四公,三世而降,代國公爵,從折從阮開始,先傳折德扆,再傳折御勳,折御勳盛年早亡,因其無子,在劉皇帝的恩旨之下,以年輕的折御卿繼兄之爵。

事實上,若純以血脈傳承,按照大漢爵位繼承體系,折御勳無後,收回代公爵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凡事總有例外,且不提折家在軍界的影響力,就衝折賢妃的面子,劉皇帝也得開個特例。

不過,到折御卿之時,代國公爵已無法保持,降等世襲,改封代郡公。除了本身特例屬性,也另具意義,那就是成爲了大漢最頂級貴族承襲降等世襲的開端。

畢竟,二十四功臣,除了王章、王竣這樣傳無可傳者,其他家族,一、二代大多還在,折家,只是走得有些快

當然,折御卿並不只是靠着一個身份才得重用,人雖年輕,但軍事才幹十分突出,此前擔任太原兵馬都指揮使,此番榆林平叛,也在調兵遣將之列。

袁恪那一路,則以田重進爲主將,率領以禁軍爲主的三萬多官軍西進,輔以靈鹽地方軍隊,合擊袁恪叛軍,不只是爲了阻止袁恪渡黃河,躥入河西,更是打算將之徹底消滅在靈州境內。

這樣規模的軍事行動,可以說是榆林生亂以來,官軍第一次真正發力,動輒數萬之衆,當然,這也是劉昉準備了數月之久的結果,動則成霹靂之勢。

這還是在保證榆林“大戒嚴”以及城鎮守備、後勤保障的基礎上,爲何區區一個榆林叛亂,要調動十幾萬大軍進剿,就是爲了保證完全的控制,不論你如何鬧騰,局勢都穩穩地置於官軍掌握之下。

隆冬動兵,固然不是一個好時節,但惡劣的天氣是同樣的,即便叛軍屬於“主場作戰”,但他們的日子,實在難過,否則也不會急着做困獸之鬥,都是官軍逼的。

相比之下,官軍除了與嚴寒的天氣做鬥爭之外,衣食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衣食足,則軍心穩,殺賊有戰功,傷亡有撫卹,這就是絕對實力的碾壓。

李繼遷之北上,也暗懷狡猾心思,有調動官軍,尋機殲滅一部,打一場勝仗,收取繳獲,爲來年開春的作戰,爭取空間。

而從結果來看,他的目的達成了一部分,官軍確實出動了,但在孟玄喆的率領下,突出一個苟字,沒有搞分進合擊之類的花哨戰術,就是集中兵力,踵跡而行。

斥候哨騎撒得很廣,軍隊騾馬化,隨軍物資充沛,隨時可戰,隨時保持着戰鬥力,絕不冒進。遇到叛軍的突襲騷擾,便堅決反擊,卻不急於分散陣型,尋求擴大戰果。

兩軍一路糾纏着北上,在沙漠戈壁、烈風寒地之間比拼廝殺,但是,不論李繼遷籌劃什麼陰謀,實行什麼戰術,騷擾遲滯也好,佯裝敗退也好,官軍始終不動如山。

到最後,李繼遷被逼得實在沒辦法,不得不拿出一些實際性的誘惑,率軍北上,越過早已冰封的黃河,去進攻豐州。

豐州作爲榆林道最北端的轄區,在榆林動亂的這一年多,就像個局外人一般,始終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因爲李繼遷的作亂熱區,始終在南部相對富庶且党項聚集地帶。

直到今年秋冬之際,榆林叛亂大爆發,在朝廷的整體平叛策略下,豐州當地官軍方纔真正戒備起來。豐州此地,人口不多,軍隊不多,但是有着大漢邊境城鎮最基本的特點,那就是堅固牢靠。

叛軍之來,也不急不忙,堅壁清野,據城死守而已。而叛軍在豐州當地搜掠一番,沒有太大收穫後,逼向州城,並且迅速展開進攻。

李繼遷所率這支叛軍,足有三萬餘衆,基本都是党項人,哪怕靠人命去堆,豐州也未必堅持得了多久。不過,當豐州的求援傳到北上的漢軍大營後,孟玄喆仍舊沒有輕動。

因爲李繼遷在豐州擺出來的陣勢,他太熟悉了,幾個月前,鎮安堡之敗,可是記憶猶新,圍點打援這種戰法,漢軍也並不陌生。

不過,這一套之所以屢試不爽,關鍵就在於攻敵所必救。自榆林舉叛以來,叛軍其勢猖獗,但從來沒有攻克過榆林任何一城市。

即便豐州只是一座邊陲小城,如若失陷,背後的政治代價,也不是孟玄喆所能承受的。因此,豐州有險,求援急來,他還是得伸出援手,不能坐看李繼遷攻破豐州而無動於衷。

李繼遷,也恰恰存着圍點打援的想法,豐州只是一誘餌,然而,孟玄喆的穩重,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了。漢軍有救援的動作,但並不急躁,還是穩紮穩打,緩進慎行。

在李繼遷的率領下,叛軍的突襲,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或者說就等着他們出招,雙方的糾纏,在黃河沿岸,終於有了一個結果。

論硬實力的,即便叛軍倍於官軍,也是弱上不止一籌的,党項人雖然兇悍,但在組織訓練上,遠遜於官軍。

此前糾纏不休,固然是孟玄喆保守穩妥,叛軍又何嘗不是小心翼翼,不願來一場利落的賭博。當然左右戰場勝負的,卻不是交戰的雙方,李繼遷在豐州設了個圈套,卻忽視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道理。

致命的威脅來自背後,當然不是豐州,駙馬都尉、山陽都指揮使李繼隆,率領五千山陽鐵騎,神兵天降,痛擊叛軍,聯合孟玄喆,將李繼遷叛軍徹底擊潰。

三萬多叛軍,一朝喪盡,李繼遷狼狽逃竄,不知所終。官軍只俘獲了千餘人,在官軍的窮追猛打之下,逃脫者則不足千人,至於這樣的戰果是如何實現的,觀者自明。

因此,在開寶二十一年還沒結束的時候,夏州党項叛亂的主要力量,就已經被消滅了,李繼遷這個賊首雖仍在逃亡,但朝廷又何嘗真正在意過這麼個人。

沒有党項叛衆支持的李繼遷,說到底,也只是個流寇。而以榆林當下的形勢,李繼遷想要再像過去的一年多那樣,屢撲屢起,更是難上加難了。

李繼遷兵敗,其勢一跌到底,西進靈州的袁恪,也是個難兄難弟,他面對的是包括禁軍在內的朝廷精銳,又是田重進這樣的沙場宿將,還完全暴露漢軍的視野之中。

與夏州平亂的糾纏不休不同,對袁恪叛軍,則是完全的圍剿。在袁恪叛軍還沒出鹽州之時,就已經被田重進軍逮住了,接連三戰,叛軍三戰三敗,等袁恪叛軍逃入靈州境內之時,其衆已然崩潰,而境地則更爲險惡,在靈州官軍的配合之下,被徹底困住,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直到被斬殺殆盡。

由“反正”的叛將王屾供出了袁恪下屬那一干叛軍賊將,有一個算一個,或被戰場斬殺,或被俘虜後殺頭。

就是袁恪這個鹽州叛亂大首領,也沒能逃脫一個慘淡的下場,他似乎並沒有點上李繼遷的逃避屬性,在戰場上被踏成肉泥。

袁恪此人,做宋江尚可,真讓他領兵作戰,當面鑼對面鼓,與朝廷正面廝殺,也實在力有不足。這終究只是一個認不清自我,懷有不切實際野望的野心家罷了,借勢而起,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甚至於,比李繼遷敗亡得更早。

事實上,進入開寶二十二年之後,整個榆林,已不存在大規模的叛軍了,袁李二賊的迅速失敗,也基本宣告了這場榆林大叛亂的最終結局。

不過,兩場決定性的勝利之後,榆林並未平靜下來,不是那些造反作亂的党項人不願妥協,而是朝廷的封鎖仍在繼續.

開春之後,官軍再度出擊,放開手腳,攻殺有叛軍嫌疑的賊寇,而榆林境內,從賊與否,早已定性了。當然,在此事上,除了一部分官軍之外,承擔屠刀角色的,乃是那些附屬的雜胡部衆。

在行營的放任乃至鼓勵下,不論是爲了生存還是財富,這些雜胡僕從,都毫不猶豫朝那些“叛賊”舉起屠刀,肆意殺戮,提人頭向朝廷請賞。

整個榆林,在開寶二十二年之初,就逐漸成爲了一座鬥獸場,所有被官府排斥在外的人,都不得不化身禽獸,互相啃咬,互相廝殺,直到血流盡,人死光。

第109章 大相國寺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52章 聯姻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6章 告一段落第35章 楊村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04章 平息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5章 開寶新政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9章 王峻歸來第86章 駕臨渦口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77章 嚇人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9章 寫得不錯!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40章 開拓之志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413章 分食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75章 高貴妃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1章 請教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0章 契丹亂政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28章 封疆大吏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97章 再臨井陘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04章 解決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93章 完了第1769章 影響力第1章 乾祐滅佛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421章 樑孝王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章 瓊林宴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768章 崩第199章 出宮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706章 拾遺補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