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

bookmark

東平王府,後園,涼風如水,草木蕭疏,落葉凋零,整個一派淒冷涼秋之象。

靜謐幽長的廊道間,兩道身影緩緩地踱步前行,其中一人,拄着柺棍,步伐極慢,棍尾與地磚的碰撞聲清晰可聞,正是東平王趙匡贊。

同諸多乾祐老臣一般,趙匡贊這些年,也逐漸消沉下去,辭去身上大部分職銜,不再過問朝廷事務,歸養府中。有劉皇帝的原因,也有身體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劉皇帝。

自乾祐北伐之後,趙匡贊隨駕還朝,便一直享受着崇高的禮遇,大概是過去與朝廷之間關係太緊密,與其他地方割據不同,趙匡贊受到的猜忌與控制很少。畢竟,曾經的幽燕,雖然有一定獨立屬性,但始終是朝廷治下。

而劉皇帝也始終堅守着當初的承諾,要與趙匡贊家族休慼與共,不只是爵位、俸祿上的優渥待遇,甚至還讓他參與到朝廷事務中,並給予實權,甚至於,還讓趙王劉昉娶了趙匡讚的女兒,親近厚待之情,令人羨慕,也更令人驚訝。

不過,隨着年紀的上漲,再加上身體的衰弱,趙匡贊在朝廷中的存在感也在不斷降低,及至如今,除了一個不時被人想起的東平郡王爵位之外,已然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俶寶,這可不像是你的風格啊!”蒼老的聲音拖着長長的調子,語氣中帶有少許的疑惑,趙匡贊一邊走,一邊看着跟在身邊的宋琪。

“朝野俱知,皇城、武德二司乃是陛下的爪牙,爲陛下廣張耳目,無數人對二司探事職吏咬牙切齒,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從沒有成功的,爲何,他們有陛下的庇佑!

範質、王溥的威望比你高,與陛下的關係比你親近,因諫二司,同樣受到陛下責難貶斥,你又何必去觸陛下之逆鱗,還是在國喪期間……

我是不解,你究竟是何用意?如今相位丟了,若是陛下以此疑比,再加罪於身,只怕還有性命之憂,你一向聰敏睿智,何以此番如此莽撞?”趙匡贊感慨着,語氣中滿是關懷之意。

宋琪聞言,倒很是淡定,甚至還露出了點笑容:“相位雖然丟了,卻得此空閒,能夠上王府來拜訪一二。尋常時候,可沒有這樣的機會?”

趙匡贊眉頭頓時蹙了下,停下腳步,盯着宋琪:“你是有心求退?”

對此問,宋琪沉默了下,然後輕聲道:“如今朝廷中,汲汲於權力名利者,不可勝數,但心存退意者,只怕也不只老夫一人,就是大王,又何嘗不是如此?”

聽宋琪這麼說,趙匡贊搖了搖頭,道:“你與我不一樣!你是幹才,是能臣,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陛下也向來倚仗,重視於你。

要知道,乾祐開寶以來,大漢那麼多宰相,你宋俶寶是根基最淺的一個,即便趙普,雖出自藩鎮幕佐,但也在陛下身邊待過幾年。

你從幽州到山陽,再到政事堂爲相,這一路是何其不易……”

聞言,宋琪終是嘆了口氣:“我終究老了,朝廷中人才濟濟,後起之秀,層出不窮,如張齊賢、呂蒙正、李沆、張雍等,都是經世幹才,可擔大任,也不需我這個老朽了……”

“你這話,可有些言不由衷!”趙匡贊擡指點了下,道。

宋琪轉過身,背手而立,看向王府後院秋景,良久,方纔嘆道:“與大王,直言卻也無妨。我以皇城司事進諫,一是確實認爲似這等鷹犬機構的權力需要得到遏制,以免爲患,擾亂朝綱。

陛下對此,實則也有防備,早年對武德司便多有約束,職權控制很嚴格,只是這些年,卻是越發放縱了,二司之權勢猖獗,已經侵害到朝廷法司職官吏職權。長此以往,必不利於朝局穩定,人心安定。

其二,如大王所言,我卻有求退之意了!我盡忠王事三十餘年,雖無大功,卻也問心無愧,如今也到安享晚年的時候了。

陛下乃是不世出之雄主,然但凡雄主,有其大功,則必有其大害!說句不恭的話,如今的陛下,已經不能再以當初那個英明神武、胸襟廣闊的創業之君而視之了!

皇后娘娘一去,天下少一賢后,陛下也少一約束。過去,對待老臣,陛下常以黜免歸養相待,今後卻未必了。”

宋琪講完,趙匡贊想了想,然後嘆道:“你竟存有如此想法,那繼續爲相,確實危險!不過,即便有心求退,又何必選擇這樣一個危險的方式?”

宋琪搖搖頭,有些悵然道:“這也可看作是一種試探,結果,果然不出所料!

另外,大王當知前武德使李郡公之事吧,他可是數次退而不得。陛下如今性情偏暴,喜怒無常,他能棄人,卻難容人棄之。我無病無災,若是貿然請辭,只怕非但難得陛下準允,反而會招致其懷疑。

甚至於,我都有些不敢託辭稱病……”

聽完宋琪這番話,趙匡贊呆了下,老臉上露出一抹苦笑:“我久離朝堂,卻不知陛下已然變得如此可怖!”

“陛下是雄主!雄主,又哪有不多疑的?越到晚年,則越是如此……”

“倘若如此,那這宰相不做也罷?”趙匡讚道,說着,忍不住劇烈地咳嗽了幾聲。

見狀,宋琪趕忙扶着趙匡贊,伸手撫其背,助他順氣,嘴裡勸道:“大王還需保重身體?”

“無妨,人老多疾,早年浪蕩,落下了些病根,如今,只是還債罷了!”趙匡贊又咳嗽了幾聲,擺手道。

要說老,趙匡贊也才六十出頭,比宋琪還要小好幾歲,但面貌之蒼老,卻完全蓋過宋琪,半頭的銀髮,滿臉的皺紋,瘦削的身體,總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

“今日與俶寶一談,我感慨良多,且隨我來,有一物想與你看看,也請你拿個主意!”趙匡贊朝宋琪示意道。

“大王請!”

二人入書房,落座,趙匡贊在書案上翻找了一番,取出一道奏本,遞給宋琪:“你看看!”

宋琪略帶好奇地接過,稍加閱覽,眉宇間也很快增添了一抹慎重。

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33章 面聖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64章蜀臣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433章 聖訓第195章 楊邠案(3)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324章 交代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80章 賞功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3章 楊業述職第387章 就國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17章 機會第15章 名單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90章 安東國王?278章 軍務第401章 老郭威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803章 運動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79章 滏陽之捷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43章 事畢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53章 遁第180章 賞功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93章 升遷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41章 “戲言”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351章 林邑國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51章 壽國公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31章 進軍令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22章 奏章滿案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