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

bookmark

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

立冬這一日,劉皇帝出宮私訪,遊覽西京,想要就此換換心情。對劉皇帝而言,十一年未見,洛陽多了不少陌生感,比繁華俗麗,開封確實要勝過洛陽不少,然而論格局與氣勢,卻不是開封城所能比擬的了,畢竟千年古都的底蘊擺在那兒。

而長久沉浸在東京浮華的劉皇帝,再見洛陽,也產生了一種耳目一新之感,時隔多年,他彷彿重新找回了當年執意遷都的憂國情懷。

冬季,本是萬物休養,生民享受收穫的季節,然而大概是國喪的原因,洛陽城整體顯得格外安靜,市井間的喧鬧都好似夢囈低語,士民臉上也少見笑顏。

劉皇帝想要沾染一下民間生氣的目的,終歸沒能達到,他也無法真正做到像過去那般體察民情,連詢問民生情況都顯得有些敷衍,心中的陰霾隨着冬日的到來反而加重了幾分。

因此,回宮之際,劉皇帝臉色生冷,眼神漠然,然隨身伺候的喦脫心驚肉跳的。不過,隨着東平王趙匡讚的辭爵奏章呈上,他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雖然很微弱,但終究是笑了。

垂拱殿內,燈火闌珊,微冷的風不斷侵入,劉皇帝的面色卻柔和了許多。審閱完趙匡讚的奏章,劉皇帝將之傳示劉暘、趙匡義、王著以及呂端。

在李昉、王祐未及入京之前,朝廷中的主要事務,基本都由這四人處置,當然,近來劉皇帝對國事的關注直線上升,隔三差五就要在垂拱殿聽政,遇事也多與四人商議。

劉暘幾人依次閱覽,對於內容,反應不一,不過,一時都不敢貿然作話。他們不說,劉皇帝卻主動問道:“對於東平王所請,你們有什麼看法?”

這個問題有些難回答,難就難在,摸不清劉皇帝的想法,因而,殿中的沉默持續着。

見狀,劉皇帝也不惱,將喦脫收回的奏章隨手丟在御案上,又道:“都不作話?那朕換個問法,你們說,趙匡贊此請的目的是什麼?無緣無故,連朕賜的王爵都不要了,內中必有隱情!趙卿素來敏捷,你說說看!”

被劉皇帝點到,趙匡義略感爲難,心中暗思,其中有什麼隱情,陛下難道不知?左右不過,引退自保罷了。

當然,內心真實想法是不好道出的,劉皇帝的注視下,趙匡義也不敢多想,稍加思索,便從容道來:“臣以爲,東平王此奏,必有緣由,陛下不若召之垂詢,一探究竟?”

趙匡義似乎也深諳廢話文學,這話說了跟沒說一般。劉皇帝聞之,嘴角咧了下,道:“朕現在是在問伱!你就拿此話來敷衍朕?”

“臣不敢!”趙匡義心頭一凜,趕忙道。

心驚之下,腦生急智,趙匡義道:“臣以爲,東平王怕是遇到了難言之事,方有此辭章!”

“哦?”劉皇帝一副來了興趣的樣子,問道:“什麼難言之事啊?”

趙匡義垂下頭,應道:“臣不知!”

還是廢話!

不過,劉皇帝也沒再爲難趙匡義,他自己心裡也清楚,這樣的事情,他們這些勳貴大臣,也是不好貿然開言的,一切全憑他意志。

大漢的功爵,賞賜抑或收回,主動權永遠掌握在劉皇帝手裡。不過,在此事上,劉皇帝雖然對趙匡讚的用意有所猜想,但並不是太關心,他更重視的,還是這些功臣勳貴們是什麼態度與感想。

稍作沉吟,劉皇帝環視一圈,再問道:“換個問題,你們再說說,東平王所請,朕是準與不準?呂端,你說說看?”

呂端自拜相之後,依舊保持着過去持重的風格,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劉皇帝面前,尤其如此。此時,被劉皇帝問道,老眉也不禁高高蹙起,一副很爲難的樣子。

思慮幾許,呂端沉聲道:“臣以爲,陛下當準?”

“爲何?”見他說得堅定,劉皇帝追問。

呂端答道:“東平王勞苦功高,陛下恩深遇厚,準其所請,聽其所願,亦屬恩澤!”

聽呂端這麼說,劉皇帝稍微詫異地瞥了他一眼,這個一臉老實的呂尚書,竟也能說出如此厚顏無恥的話來。不過,倒是動聽。

沒有再就此事詢問宰臣們意見了,劉皇帝要乾綱獨斷了,暗自思吟片刻,擡眼便吩咐道:“傳詔,封趙匡贊爲盧國公!”

就這麼簡簡單單一句話,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解釋,但在場衆人都是心中凜然,一個開國郡王爵位,就如此輕易地被剝奪了。

而可以想見的是,趙匡贊做出了表率,其他幾位異姓王,又當如何自處?符、錢二王暫且不提,至少襄陽王安守忠,恐怕是坐不住的,畢他纔是最先提出辭去王爵的,只是當初劉皇帝沒有同意罷了。如今,趙匡贊再請,卻不加猶豫地同意了,甚至絲毫不注意吃相,劉皇帝心思之深沉,也越發難以揣摩了。

“太子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吧!”

“是!”

自當日那番談話後,王著還是沒有多少改變,也越來越像個透明人,此番,未發一言,便同趙、呂二相離開。

待三人退下,劉皇帝看着仍舊面露思索的劉暘,淡淡一笑:“你覺得此事處置得怎麼樣?”

劉暘看了劉皇帝一眼,凝眉道:“雖是趙匡贊主動請辭,但難免爲人非議!”

“朕被人非議的事情多得是,也不差這一樁!”劉皇帝語氣平淡,悠悠道:“與之相比,朕更感慨的是,這些個功臣勳貴,似乎是越來越會揣摩朕的心思了。這趙匡贊居家養病多年,卻好像把朕的心思看透了一般.”

“不過,如此也好!”劉皇帝表情很快變得冷峻,語氣也越發漠然:“趙匡贊還是個聰明人啊,不論是經商自污,還是請辭王爵,都顯其恭順!他想求個心安,朕就給他!”

從劉皇帝的話裡不難看出,他確實對早年封的那幾名異姓王有想法。而劉暘聽了,沉吟片刻,有些猶豫地問道:“不知符、錢、安三王,陛下將如何對待?”

“你覺得呢?”劉皇帝反問了句,然後輕聲道:“既然趙匡贊做了表率,就看他們是否如他一般聰明瞭”

“大漢,也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了!”劉皇帝又說了句,聲音很輕,但卻極其抓耳,劉暘聽得真真的。

想了想,劉暘似在提醒劉皇帝一般:“符昭願尚在安東!”

“一封詔書的事情,又何需在意他人在哪裡?”劉皇帝當即道,不過注意到劉暘的表情,還是多說了句:“朕知道你與符家的感情,如何做,自己斟酌”

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80章 京觀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7章 貴戚解權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25章 開寶新政第287章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54章 滅門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384章 反響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278章 軍務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21章 登乾元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50章 喜訊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39章 韓常案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96章 缺人了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344章 打個賭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756章 海豐號第461章 癲狂?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9章 請纓第80章 春夜第68章 撤了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790章 憂勞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0章 契丹亂政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68章 婚宴第115章 冬月第344章 打個賭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80章 一意孤行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492章 事發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9章 武夫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1799章 宿醉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