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雨雪冰霖

bookmark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一夜過去,皇城之內,諸殿宇閣臺,宮道司廊,也都鋪上了一層薄雪。清晨,霜冷襲人,直透肌骨,天色且矇矇亮,宮室間的內侍宦官,依然扛着笤帚,清掃宮道積雪,以便宮人官員行走。

直到天亮,天地間一片白色,設於皇城南部的各官署,隨着諸官進宮,多了些活動的氣息。政事堂設在廣政殿,平日裡諸宰相便於此辦公。

室內暖爐生煙,薰香宜人,馮道坐在案後,處理着公文。宰臣李濤,輕步走來,拿着一青碗,冒着熱氣,遞給馮道:“馮相!”

擡眼看了,馮道說道:“信臣啊,你我同爲宰臣,讓你親奉杯盞,老朽豈敢當啊!”

李濤則笑道:“馮公是前輩,亦是首宰,品望高重,如何當不得!”

聞言,馮道捋了捋白鬚,應道:“多謝了!”

接過,飲了一口,馮道臉色微變,扭頭看向他:“怎麼是酒?”

“天氣冷烈,小飲一盞,聊以祛寒暖身!”李濤笑道。

看着李濤,馮道不由輕嘆,說:“信臣啊,我們在此辦公,署理天下政事,怎可飲酒,若誤了國事,如何擔待。再者,傳出去,也不好聽!”

說着便將酒盞還給李濤:“趕快處置了!”

見狀,李濤說:“馮相啊,你就是太過謹重了,一盞淡酒罷了......”

馮道搖搖頭,並不多言,遞給李濤一份詔書,說:“你來看看,這是崇政殿剛發來的詔書。”

聞言,李濤神情頓時一肅,接過一看,輕輕念道:“牧守之任,委遇非輕,分憂之務既同,制祿之數宜等。自前有富庶之郡,請給則優,或邊侄之州,俸料素薄。以至遷除之際,擬議亦難,既論資敘之高低,又患祿秩之升降。所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無黨無偏,以勸勳效......”

稍微體會了一番詔意,李濤拎着他的鬍鬚,說道:“陛下此詔,是欲重定地方職吏料錢、祿粟啊!”

馮道點了點頭,道:“是啊!朝官勳爵,軍隊餉俸,既已額定,地方職吏之俸祿,確實也當提上日程。如詔言,地方道州有貧富之差,優劣之別,爲求公正,同爲牧守之職,自當按品級定秩俸!”

“如此,朝廷對地方之影響與控制,又當加強了,正可配合,財制之改革!”李濤面浮思忖,說道:“不過,此事也不易啊。而今大漢所屬道州,州府並立,節度尚存,再輔以觀察、防禦、團練之屬,如何雜而統定,需善加考量啊!”

“只能因情視況而定了!”馮道考慮幾許:“我等先商討一番,初定個條陳,呈與陛下!”

“祿俸之事,還需三司參與,將薛居正找來!”李濤說。

“嗯!”馮道頷首:“範相歸來,也算上他!”

點點頭,李濤不由笑道:“只怕,又少不了一番爭議,下官又要費口舌了!”

馮道說:“都是爲朝廷辦公事,少有爭議,份屬正常,如陛下所言,求同存異嘛!”

......

“這坐久了,手腳也不禁麻木,此冬甚寒,只望快些過去!”崇政殿內,劉承祐放下御筆,搓了搓有些僵硬的手,感慨道。

望了望開啓的門窗,寒流不斷侵入,吩咐着:“把門窗都合上!”

“是!”張德鈞親自上去,安排着。

殿中架着兩座暖爐,門窗開了怕冷,關久了又怕悶。劉承祐覺得自己的體質,是越來越忌熱怕冷了。

“外邊又下雪了?”能夠隱隱聽到殿外的動靜,沙沙作響,劉承祐問。

“回陛下,是的,小雪,夾雨!“張德鈞應道。

“近來雨雪連日不輟,雨沐成冰,恐成凍害啊!朕尚難耐其苦,而況於黎民百姓!”劉承祐感嘆道。

劉承祐的語氣間,又不禁帶上了少許愁感,當然,這是他的日常,只是此時,殿中就這少許近侍,沒有外人在。

不過,身爲皇帝身邊最貼心的宦官,張德鈞很識趣地出聲附和,奉承道:“陛下雖處宮廷,但時時矜念民間疾苦,百姓冷暖,如此聖君,是天下子民之福啊!”

“再者,陛下恩威遍及天下,前發詔諸道州府,各地官府得陛下告誡,自當照護治民,做好凍害防備!”

“你倒是會說話!也會講道理,聽說你平日裡也讀書,看起來也明白了不少道理啊!”聽其言,劉承祐淡淡道。

聞言,張德鈞微一矮身,兩手拘在腹間,恭謹道:“侍候陛下久了,常受教誨,小的再是愚笨,也當有所獲。”

偏頭望向張德鈞,劉承祐打量着,對其謙卑與謹慎,也習慣了,都是他時不時的敲打震懾所致。宮中有不少內宦,且還有些晉陽時期的舊人,但最令劉承祐感到舒心的,還得屬這張德鈞。

對於此人,劉承祐偶有重用之意,託以要職,但是,一直在猶豫,稍恐宦官之禍。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有待觀察。

天子的目光,總是令人忐忑的,迎着劉承祐的審視,張德鈞臉上恭順如常,並不能看出什麼異樣,只是腰又彎了些。

收回目光,劉承祐走入偏殿,李昉正領着三名崇政郎整理奏章,見到天子,趕忙起身行禮。

“忙你們的!”劉承祐擺了下手,看着李昉手中奏章。

李昉見狀,呈與劉承祐:“都察院所呈,衙內諸御史名單,請陛下過目。”

劉承祐接過,閱覽了一番,隨口說道:“諸道監察名額,尚未備齊嘛!”

李昉答:“這兩年,御史臺往地方派了不少御史,再加朝官知州縣,又減人員,未及補充。故改制都院之後,各職一時之間,未能湊齊!”

點點頭,劉承祐看着李昉說:“明遠,你雖年輕,但在年輕士人之中,名望不低。這樣,你替朕從翰林院、諸部之中,挑選些才士,充補都察院。趙礪初掌,調整臺院,監察執法,已是不易,這人員方面,朕得給他分分憂......”

聞言,李昉卻不禁面露遲疑,拱手道:“陛下,臣人微言輕,何德何能,豈能主此事?可着吏部李相公,選調即可!”

“朕要用年輕人!”劉承祐目光炯炯地盯着李昉。

李昉張了張嘴,默默揣摩着皇帝的想法,面上保持着肅重,應道:“臣盡力而爲!”

“你在朕身邊,多久了?”劉承祐問。

李昉拘謹地答道:“回陛下,一年又三個月!”

“那時間,也不短了!”劉承祐呢喃了句。

李昉乃乾祐四年狀元,入朝之後,得仕御前,爲天子近臣,位卑而責重,平日裡接觸經手的,也都是軍政大事,國家機密。再加上,從徵淮南的經歷,不說履歷,僅視野、見識,都豐富了不少,就劉承祐看來,基本上是歷練出來了。

而在御前,短時間內,是無法有再多的提升了。是故,劉承祐有心,仿王溥舊事,讓他出去歷練一番,只是還沒想好,當派何職。

“對了,你的《南征述略》寫好了嗎?”劉承祐突然來了閒情,問道。

李昉拱手:“臣著有卷五,已成,如今只差序引。陛下如欲覽,臣可取來!”

“好!”劉承祐笑了笑:“朕早欲拜讀你大作了!”

吹着雨雪,行走在殿廊中,感受着那寒人的涼意,李昉不由呢喃道:“陛下似乎,想要將我外放......”

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31章 鳴沙匪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455章 見聞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88章 天子金令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59章 元臣多鄙第38章 賞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375章 少林寺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無題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313章 日常第480章 “新對策”第4章 君臣同心第83章 抉擇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8章 侯益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71章 北齊鎮第92章 定州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44章 堂審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790章 憂勞第192章 劉銖案完結感言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811章 歸來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43章 事畢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98章 虞美人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36章 盡伏東北第380章 投漢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29章 叔父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316章 不裝了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38章 殿議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369章 功臣宿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