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

bookmark

此前,耿崇美所率燕兵,共有四千多人,一戰下來,出去被殺與逃散的人,俘虜了總計有兩千來人,小部分在澤州李萬超那兒,大部分則被劉承祐帶回上黨,拘押調教。

這些燕兵,都是幽燕壯士,體健力壯而善戰,且都是上過戰場的老兵。此次,若不是跟隨耿崇美被劉承祐算計了,擺明陣勢,正面對敵,還真不一定能力壓之。

見着這麼股力量,劉承祐怎會不眼饞。在上黨休整的這段時間,劉承祐也是用了心地去招撫這些“燕兵”,慢慢地,燕兵對劉承祐也放下了那淡淡的排斥心理。

只是想要讓其效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感化(洗腦)與收買。

在這個亂世,當兵吃糧,本就是一個常見的謀生手段。一名士卒,輾轉各州,變投將帥,本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這些燕兵也不例外,戰敗了,投效劉承祐,也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

不過,他們大都是幽燕一地的人,親屬多在契丹治下,這不似中原方鎮間的吞併,他們不得不顧及家人的安全。對此,劉承祐也理解,表示會想辦法,並且還放了個衛星,說遲早會打到北方,重奪幽燕云云。

嘴上那般說,劉承祐心中想得卻是,異日讓這些“燕人”在中原重新安家、娶親、生子即可......

在這個王朝更替頻繁,戰亂常年爆發的時代,普通的百姓想要有一個安穩的家園都不容易,更遑論這些刀口舔血的軍士。

......

“將人請入衙中,奉茶接待,我稍後便歸!”得知武行友拜訪,劉承祐如是朝來報的親衛吩咐道。

事實上,自拿下潞、澤二州後,劉承祐便一直關注着周邊契丹勢力的情況,尤其是河陽三州。在回晉陽的那幾日中,參與到劉知遠組織的戰略討論中,經過一番求同存異,基本已然定下了河東大軍接下來的戰略走向。

先取中原,後定河北;京畿爲主,趙鄴爲輔。

而河陽,便是河東大軍南下中原,最短、最方便的通道,可謂必經之路。故而,對河陽,劉承祐哪兒能不關心,一直命李萬超監視着南面的情況。

武行德剛剛在河陽鬧出動靜,消息便迅速地傳遞到上黨,等這武行友至,已然過了三日了。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武行德,劉承祐心裡還是有些好奇加意外的。

看起來,這個人膽略、運氣、眼光都不差,就從其選了河陽這個地方,便可知。

進入三月以來,中原、河北已經河東西部地區反抗契丹人已進行得如火如荼,他們衝擊偷襲契丹散兵,斬殺契丹任命的官員,佔據契丹控制的城池。

但是大部分義軍,活動的區域,都在契丹人軍隊控制範圍之內,能佔一時之勢,想要長久,卻很難。尤其是,那些擋住了契丹北歸道路的義軍,他們會成爲契丹軍隊的重點清剿對象。比如那個已經死掉的王瓊,他在澶州舉事,便被耶律德光調兵強硬消滅。

而河陽則不同,控制了便可與河東勢力接觸上,背靠河東發展,抗風險能力可就強多了。當然,選對了地方,只是第一步,真正體現武行德能力的,還是他從河陰殺胡起兵,再到溯流西進以寡疲之軍擊敗崔廷勳,以及穩定據守孟州的這一系列動作。

對河陽的局面,劉承祐是樂觀其成的,而對這個能在河陽鬧出動靜的武行德也是有些好奇,這是個值得拉攏的人。

故而,對武行友這個信使,劉承祐表現得還算客氣,回城之後,親自與張彥威、郭榮、高防、向訓幾人在中堂接見他。

尤其在武行友,直接表示出,他此來代表武行德投誠效忠的目的之後,劉承祐的態度就更好了:“將軍兄弟,冒死驅逐兇黨,已全國家大義,令人敬佩。今又來投河東,孤心甚喜,想必晉陽的天子得知了,也會大喜的。”

“多謝殿下!”見劉承祐態度溫和,武行友鬆了口氣。

“孤在上黨,得知武將軍義舉,心嚮往之。然所聞者,皆是道聽途說之言,能否與孤與在座諸公講講?”

聞問,武行友眉色間閃過些許得,看得出來,他對他的兄長很是敬仰,滔滔不絕地將舉義的細節講述了一遍。尤其是,武行德如何忍辱負重取得契丹人信任,又如何殫精竭慮策劃兵變,又如何背水一戰攻取河陽......

聽起來,還真是一段傳奇故事。

“武將軍,真英雄也!”雖然心裡波瀾不驚,但劉承祐語氣中刻意透露出了些許激動,誇獎道。要是表情做得再真點,那就更完美了,顯然,劉承祐身上的“虛僞”屬性又加強了。

武行友一臉樂呵呵的,替其兄長謙虛了句,旋即神色漸轉,鄭重地道:“殿下,我大哥此次派末將北上,是爲求援而來。”

“哦?”劉承祐一副恭聽的表現。

武行友不敢怠慢,立刻敘來:“我大哥雖然擊敗了崔廷勳,佔據河陽,擴充了些許人馬,但兵力仍舊薄弱。崔廷勳正在溫縣重整兵馬,又於懷、衛徵召兵馬。我軍僅據河陽一城,河南之地亦有契丹軍隊,只恐力不能當,還請河東大軍速速南下,我大哥必率河陽之師翼從,共擊契丹!”

聽武行友所請,劉承祐點着頭:“看來,河陽的形勢,卻是不容樂觀吶。”

不過,劉承祐沒有正面回覆此事,反而開口問着他更爲在意的事情:“你言,契丹人讓武將軍,運送軍械甲冑走水路去北方?”

“正是。”武行友有些納悶。

“契丹人,是不是準備撤離中原了?”劉承祐聲音一下子拔高,緊緊地盯着武行友。

聞問,武行友這才後知後覺地答道:“回殿下,末將聽大哥講過,契丹人確實打算撤離中原了。這半個多月以來,已經有不少他們搶掠的金銀、財貨、甲冑北去。”

聽他這麼一講,劉承祐**一下子便亮了,掃了眼郭榮等人,見他們神色皆有變化。略所思量了一會兒,劉承祐擡眼答覆武行友:“契丹人如欲退出中原,恐怕不會費力另遣兵馬去打河陽,至於崔廷勳,既是手下敗將,只怕還不少武將軍的對手。”

“這樣,孤派人護送將軍北去晉陽,親自向天子稟報武將軍舉義之事。至於河陽的局勢,孤命澤州之軍南下,以作策應!”

“謝殿下!”

“這個武行德,此前不名一文,此番也算名揚天下了,也算一時豪傑了!”待武行友退下後,劉承祐當堂感慨了句。

感慨間,郭榮卻適時地出聲,嚴肅地提醒了一句:“殿下,一切的跡象都表明,契丹已經準備北撤了。我們,該做好應變準備了!”

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694章 鹽州278章 軍務第83章 抉擇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章 新皇詔制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70章 同州之戰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85章 賜宴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83章 敞開談第68章 撤了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41章 納降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3章 新皇詔制第8章 楊蘇還京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690章 拼圖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79章 四王畢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125章 邢州事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46章 糧與錢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世宗篇51 皇太孫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4章 箇中弊端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75章 恩威齊下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85章 異心第376章 拷問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半島史話·桓王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361章 “龍宮”第73章 紙上談兵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47章 誘其北上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2章 大朝會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18章 蒲陰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40章 家宴第187章 北疆流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