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撤了

bookmark

“是要提前做好準備了!”劉承祐低聲呢喃了一句。

“休整得也差不多了!”略作沉思,目光凝起,變得堅定銳利,劉承祐挺身撫案,環視一圈,沉聲道:“傳令各軍各營,提高警備,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言罷,又對向訓吩咐道:“傳令下去,讓我們的人嚴密盯着東京的情況,一日一報!”

“是!”

“河陽三州,既然紮下了武行德這顆釘子,就好好利用利用!”劉承祐想了想,繼續道:“給李萬超傳一道軍令,讓他率領肅銳軍向懷州動一動,策應武行德!”

“將地圖打開!”一番安排下來,劉承祐站起來身,走至堂間,伸手示意了下。

立刻衛兵上前,將懸掛在側面的那張地圖展開。招呼着衆人,一起研究着契丹人的撤退路線,雖然還沒有明確的消息傳來,但是值得研究一下。

劉承祐心底已經篤定,契丹人撤出中原的時間,差不多了。在劉承祐的記憶中,雖然模糊了具體時間,但他十分確定,耶律德光就是在今歲三月發還契丹。

然而,就在當夜,劉承祐收到了來自河南密探的急報,遼帝耶律德光已然在十七日,正是下詔,發兵返回北國。

哪怕早有預料,也讓劉承祐有點措手不及。爲了慎重起見,劉承祐穩妥地選擇反覆確認消息無誤後,立刻派人飛馬報與晉陽,隨後便親自領軍東向,進駐壺關。

......

事實上,武行德舉事後,耶律德光便已然確定的發還本國的日期。及至十七日晨,耶律德光以國舅蕭翰爲宣武軍節度使,留之統管諸州,將中原之事盡委於其手,而自領軍歸國。

其後,鸞駕起行,十幾萬大軍,分爲數批北上,晉諸司僚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

滑州,白馬津。

這座溝通南北的千年名渡,已然被數量衆多的遼軍與役夫佔滿,尤其是在耶律德光的鸞駕到後,場面反而更加混亂。

若只是軍馬,斷不會如此。然而,數之不盡的財貨要運輸,民夫丁壯要控制,石晉的百官及其家屬要押送,耶律德光的鸞駕更要嚴格保護,再加上還要時時警惕那些可能突然冒出不要命得來襲擊的漢人義軍......

契丹人的組織能力,本就不強,牽扯至此,自是混亂不堪。

十幾萬大軍的撤還,前後綿延近百里,大量的輜需、戰利品,嚴重遲滯了契丹人北還的步伐。而越打越聰明的各路中原義軍,在血的教訓下,也慢慢地學會了“游擊戰”,沿途不斷騷擾,硬是給契丹人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雖然此前,耶律德光遣專人,在白馬蒐集船隻,準備渡河事宜。然真到用時,運力根本無法滿足。

站在高處,掃着津頭前亂糟糟景象,耶律德光的臉色十分得難看,面龐上因慍怒浮現出一絲異樣的潮紅,恨恨地說:“匆匆北來,就讓朕看這樣一副場景,就這樣的速度,什麼時候才能渡河?”

周邊都是些內侍,沒人敢接他這話。見皇帝震怒,都畏懼地低下頭,生怕引起其注意,這兩日,耶律德光已經因怒而殺了好幾名內侍了。

“永康王呢?”用力地抽了口氣,耶律德光語氣愈顯暴躁。

“回陛下,胙城有亂民襲擾,永康王親自帶人去剿滅了。”見耶律德光似乎氣糊塗了,一名內侍終於壯着膽子提醒了一句。

“亂民!亂民!又是亂民,這些漢人,怎麼如此麻煩?好不知死!真該將之屠滅了!”耶律德光怒氣爆棚,旋即嘴裡又罵道:“兀欲也是,一干草寇毛賊,需要他親自去對付嗎?”

腳步帶風,在津頭上急躁地踱了幾步,好不容易纔稍稍平息下來,耶律德光立刻命人招來幾名臣子。

“傳令下去,加快渡河,今夜,朕要在黎陽宿營!”唾沫星子橫飛,耶律德光手在空中揮舞着,降下嚴令:“爾等親自去安排,如若違時,嚴懲不繞。”

幾名大臣互相望了望,有心諫辯一二,但見耶律德光那惡狠狠的表情,都識趣地閉嘴,硬着頭皮應下。

胸膛起伏,氣息急促,過了許久,都未緩下來。耶律德光沒有發現,自己的脾氣是越來越暴躁了。忽覺身體燥熱難耐,擺了擺手,立刻回御帳,召來一名新的妃嬪,發泄火氣。

在耶律德光嚴令下達不久,大河之上,伴着一陣悽慘的哀嚎,一艘滿載着金銀錢財的船,突然傾陷,被捲入漩渦,吞沒......

大河的水位,明顯上升不少,水流比起前些時日也湍急了許多,再加裝的東西太多,船隻不堪負重。

這下,似乎引起連鎖反應一般,河水中央,很快又傾覆了兩艘。場面,一下子更加混亂了。

出現了意外,被耶律德光委以渡河急務的大臣,又只能慌慌忙忙得重新調度安排。碼頭上,已然裝滿的人、財的船隻又紛紛靠岸,卸貨下人,減輕重量。至於打撈沉船,那是不可能的,救人,那就更沒必要了。

忙亂間,又發生了船隻相撞傾覆的事故。伴着河水洶涌,搭在水上的浮橋又斷了幾個缺口,正在渡河的契丹軍士大量落水,這些人多不識水性,基本都直接被淹死。

各種意外的發生,似乎讓契丹人的北歸之旅蒙上了一層陰影。場面混亂,水情變化,似乎都預示着今日不宜渡河,但耶律德光早降下死命令,契丹人上下只能硬着頭皮調整、補救、冒險......

當夜,耶律德光終究沒有成功地在黎陽宿營。前前後後,硬是拖的四五日,拱衛在他御前的數萬軍隊並大量財貨,方纔完全渡河完畢。

至於後續的契丹人軍隊,耗費的時間則要更長了。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了不少人、財,不多被役使的民壯,就契丹軍士,落水淹死的,便有七八百。

並且,也許日後局勢穩定了,自大河中,還能撈出不少金銀錢財,以充府庫。

第1720章 靜默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93章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80章 春夜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769章 影響力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81章 廝殺漢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768章 崩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13章 分食第1771章 襄陽王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73章 解決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45章 非常之事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75章 高貴妃第433章 聖訓第481章 行宮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章 武德司第365章 看衰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286章 宗室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36章 迎奉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387章 就國第15章 名單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27章 延州事第474章 補漏匠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393章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297章 新山陽第151章 聽政2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48章 教誨第368章 榮寵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1章 禍從口出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85章 家務事第27章 父子座談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674章 爆發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2章 稱帝第308章 吃好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