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

bookmark

“官家,唐使鍾謨求見!”崇政殿內,恭敬的通稟聲響起。

“宣!”正在御案邊閱覽着對於川蜀地方官吏的安排,聞言,劉承祐隨口應了聲。

自蜀亂平定後,川蜀大地仍舊一片狼藉,不過,大亂之後,必興大治,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統治即將構建,糾亂安治、剿賊安民的措施有序進行中。

政事堂議定,川蜀舊地,劃分爲三道。劍州以北,包括鳳、成、階及安康府在內的蜀北州縣,設山南道,治漢中府(興元府改名);劍州以南,設劍南道,包括成都平原及川南諸州,治成都府;遂州以東、夔州以西包括川東南地區,設川東道,治渝州府。

比較符合劉承祐的構想,審議之後,快速通過,政事堂所擬道司大吏的安排,劉承祐也沒有太大的意見,宋延渥、邊光範、王明,分爲三道布政使,三個他心儀的人定下了,其他的也就沒有大問題了。

宋延渥就不用說了,劉承祐的姐夫,皇親國戚,文武雙全,素有鎮守之才;邊光範此前總理屯田改制,百萬屯民,安置妥善,政績斐然;王明雖爲落第士子,但起於地方,歷任州縣,清廉幹練,又近二十年的治政經驗,從襄陽府升遷爲道政,也沒什麼不合適的。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 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現金/點幣等你拿!

樞密院那邊,也做好了鎮守兵馬的安排計劃,並且下發,入蜀的北方兵馬,將陸續北撤。原來的蜀卒,被徹底拆分,一部分精銳,遷入東京,補足禁軍損失;一部分老弱,裁汰回鄉,爲吏務農;一部分攜家小北遷,實邊墾殖;剩下的,則編爲地方都司駐軍。

並沒有在川蜀大駐軍的意思,按照樞密院的安排,將逐步削減,劍南道最終留兩萬,除了盆地的鎮守外,以彈壓川南的蠻、獠雜夷爲主;山南道六千,主守備各險關、要隘;川東一萬,駐守夔、渝要地及彈壓下屬州城治安。

而鎮守蜀地軍隊,由懷威軍輔以一部分關中士兵爲主,輔以收編的蜀卒。兩支蜀籍漢軍,懷威軍被撤銷,懷德軍並其家屬移駐隴西,用以鞏固王景所復三百里土地,設立軍使,由郭進擔任。像郭進這樣殺性重的將領,邊陲是他們最佳的施展用武之地,展其所長,定邊制夷。

至川蜀三道都司,暫擬由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擔任。不過,在此之前,三人還需回一趟東京,川蜀之亂的總結賞罰,還需走過一場。

在劉承祐就川蜀的事務進行深入綜合的考量之時,鍾謨已然入殿。似曾相識的環境,再加那個閒坐御案令他記憶深刻的漢天子,鍾謨趨步以向,大禮拜倒:“臣鍾謨,參見陛下!”

放下手中的章程,劉承祐擡眼看着鍾謨,儀表得體,一抹小鬍子修飾得十分精緻,禮節到位,估計比覲拜李璟要真摯得多。

這些時日,劉承祐單獨抽出時間,將來東京參加大典的各國、各族及諸方勢力都接見了一遍。遼國、吳越、南粵,包括泉、漳的清源軍,夏、綏的定難軍,瓜、沙的歸義軍,以及延州、涼州還有回鶻、吐蕃、大理等異族,嗯,還有浮海而來的高麗使者。基本上,內外周邊與大漢有所牽扯的國家及勢力,都交流了個遍,就像一次統一建交。

至於爲什麼將南唐留在最後,顯然另有深意。

“免禮平身!”劉承祐嘴角揚起一道公式化的笑容,伸了下手,道:“鍾尚書,我們有快六年沒見面了吧!”

“陛下記憶靈敏!”鍾謨起身,恭聲應道:“臣是乾祐五年夏回金陵,距今確實已快六年了!”

“還要恭喜鍾尚書了,回金陵後深受重用,平步青雲,榮華滿身!”劉承祐道。

“臣始終記得陛下寬縱之恩,陛下的恩德,臣永生銘記。臣身在金陵,每逢佳節,都焚香沐浴,北向禱告,爲陛下與大漢祝福,就是不敢忘懷陛下對臣再造之恩......”鍾謨一番衷心陳情。

聽其言,劉承祐笑聲異常歡暢,直言道:“有鍾卿這樣的忠義良臣,朕何愁江南不平?”

這些年,在南唐當着高官,心裡卻向着大漢,每年朝着北邊傳遞了大量內部消息。北漢對南唐的軍政情況瞭若指掌,除了歷十載構建的諜報網之外,就屬鍾謨的功勞最大。

並且,沉浸在金陵的氛圍中,鍾謨還以“詩會”爲名,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親友,成爲託庇於議和派之下的投降派,隨着天下局勢的明朗,國力的此消彼長,影響日益擴大。

可以肯定地說,只有漢軍攻克金陵,憑着鍾謨那些人,就足以組織起一個新的統治秩序。當然,或許並不是劉承祐想要的,可以參考蜀亂的原因......

漢帝的話裡,充斥着對江南國土的野心,而聽聞之,鍾謨沒有絲毫不適,當即說道:“陛下已打算南征?”

“早晚的事!”劉承祐也不掩飾,略顯狂傲地揚了下手:“川蜀既平,只待整兵休養,屯糧積械,江南彈丸之地,能當天兵鋒芒?”

“江南子民,渴望王師,業已數年,向能如此,臣等必於金陵,翹首以待王師渡江!”鍾謨一臉大義凜然地道。

擺了擺手,劉承祐說道:“朕得密報,在這冬春之交,金陵可是風雲迭起,波瀾不大啊!朕有閒心,你這個當事知情者,可與朕講講,就當聽故事!”

“是!”鍾謨作一揖。

“坐着講!”看他仍畢恭畢敬地站着,劉承祐又道。

“謝陛下!”

落座之後,鍾謨將上個月南唐發生的政治動盪,侃侃敘來:“去歲12月14日,晉公李景遂在洪州爲人所刺,消息傳至金陵,滿堂驚疑。國主悲傷過度,幾至昏厥,舉喪的同時,也下令徹查。並且很快就將懷疑的對象放到了太子李弘冀身上,拘拿其身邊近臣,鞠問得悉,確爲其秘授殺叔之意。

國主聞之大怒,即將之囚禁於東宮,證據確鑿之後,祭高宗廟,以其殘忍惡逆,廢除其太子之位,圈於舊邸......”

“這廢太子的事,李璟可沒有上奏朝廷,便自行其事啊!”劉承祐嘀咕了句,似乎在考慮這個藉口合不合適用以伐唐。

鍾謨則道:“子弟至親,骨肉相殘,國主悲痛神傷不已,是以未能顧及禮制!”

“朕聽聞,那李景遂頗有聲名,性情謙和,又主動退身,這李弘冀怎麼就敢弒叔呢?”劉承祐問。

鍾謨感嘆道:“臣以爲,正因其名望高重,得人心,被示爲威脅,乃有此禍。臣觀李弘冀,爲人忌刻,剛烈狹隘,器淺視短,故而生起殘忍殺叔之心,並悍然爲之!”

“李弘冀的名聲也不小啊!”劉承祐玩味地說道:“這些年,不是一直鼓搗着,要率師北伐,收復故土嗎?”

“不識天數,皆狂言耳!”鍾謨搖了搖頭,道:“不過,李弘冀確是宗室之中,少有的知兵者,在軍中也有一定威望。他被廢,對於江南持抵抗態度的軍隊,是個不小的打擊!”

點了點頭,劉承祐忽然饒有興趣地問道:“李弘冀被廢,李璟將以何人爲嗣?”

鍾謨應道:“國主諸子,自李弘冀以下,多早夭亡,最長者只有楚公李從嘉。不過,臣觀其人,器輕志放,無人君之德,更少典事之才,不足以承國家之重,更遑論爲大漢之敵了!”

劉承祐露出了點笑容,知道鍾謨說的,就是那“千古詞帝”了。

“哼哼!”哼唧了兩聲,劉承祐淡淡然地道:“縱使是那李弘冀,又能如何,還能翻轉這天下大局嗎?”

“陛下豪情蓋世,所言中矣!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所能挽,更何況一短才?”鍾謨恭維道。

注意着皇帝平淡的表情,鍾謨繼續把後續的情況道來:“經此大變,國主悲愴,哀傷過度,身體不堪,竟不能飲宴,避養於宮中,將國事盡委於馮延巳兄弟等近臣。”

“聽說韓熙載被罷官了?”劉承祐輕笑道。

“正是!”鍾謨稟道:“馮延巳等人,以韓熙載平日與廢太子往從過密,彈劾於他,國主接受劾書,罷免其職,僅保留俸祿。如今,金陵國政,悉出於馮氏兄弟,對於韓熙載制改政策,大作整改廢除,徐鉉、毛文錫等臣遭到打壓,以致政局動盪,民生不安......”

“這個韓熙載,可憐可悲啊!”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劉承祐發表感慨。

“韓公遭此打擊,似已心冷,志氣不復。臣離開金陵前,聽聞他終日居於府中,飲宴作樂,夜夜笙歌......”鍾謨說道。

笑了笑,劉承祐看着鍾謨,對他道:“聽鍾卿一番話,朕所得頗多,你對朕與大漢的忠心,朕也明白了。此番可在東京多待幾日,再行返程,南歸之後,一如既往即可!他日,必不相負!”

“是!”鍾謨面色一喜,起身拜倒。

“另外,朕命人準備些補品,屆時你一併帶回去,送給李璟,就當朕的回禮吧!”劉承祐說道。嗯,些許補品換得車船滿載之金銀財貨,這交易很值。

“順便,替朕表示一下慰問之情,希望他保重身體!”頓了下,劉承祐玩味地說道:“希望有生之年,朕還能見他一面.......”

“遵命!”

又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表情忽然變得嚴肅,悠悠道:“鍾卿可知川蜀之亂?”

“臣有所耳聞!”鍾謨有些納罕。

劉承祐道:“聽說你聯絡了一些向漢的金陵勳貴及官員,這是好事。不過,對於川蜀之亂,朕希望你可以多想一想,就當是朕的告誡吧......”

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5章 春闈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87章 亦有其憂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80章 春夜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51章 林邑國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68章 榮寵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章 田畔問對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30章 小市民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80章 博弈第88章 童謠第474章 補漏匠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91章 酬功第444章 揣測者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21章 道士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36章 盡伏東北第85章 善後爭議第73章 紙上談兵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1章 探監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35章 瑤華春第66章 陷河陽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85章 異心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53章 削藩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408章 蠢兒子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695章 袁家莊第1690章 拼圖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380章 開寶第177章 同榻臥談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87章 就國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36章 母、妻、子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488章 真實第154章 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