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

bookmark

趙州,柏鄉。

劉承祐率領龍棲軍,又北移了三十餘里,距離欒城,已不過八十來裡,朝發夕至的路程。越發與契丹大軍靠近,且越近一步,就越發小心翼翼。

作爲統帥的劉承祐,近來情緒難免有些緊張,尤其是得到耶律德光大軍到了欒城之後。千鈞重擔負於身上,倍感壓力。

等待着遼軍消息的同時,劉承祐讓向訓帶着一隊親兵,陪他在周遭轉了轉,排解心中憂篤。

然而,轉悠一圈,也轉悠不出個什麼名堂。在這個時代,提起柏鄉,稍有見識的人便會想起幾十年前的那場“柏鄉之戰”。

柏鄉之戰,是梁太祖朱溫統治末期,樑晉爭霸的一個重要轉折,極具戰略意義,以晉軍大勝告終。

此戰之後,後梁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快速地走向下坡路,勢力收縮到魏博以南。而晉軍則聲威大震,成德(王鎔)、義武(王處直)兩鎮全面倒向李存勖,爲之後李存勖統一河北,南下滅樑,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柏鄉之戰,雖然並不清楚其細節,但劉承祐還是有過些許瞭解的,至少對其結果,還是知道的。

柏鄉在槐、濟二水交匯處,勒馬立於水岸良久,注視着湍急的水流,據說當年樑、晉兩軍隔岸對峙於此。感受着陽光帶來的燥熱,劉承祐指着周邊感慨道:“莊宗以柏鄉一役,幾乎奠定中原數十年的歷史走向。不到四十年,卻已不見多少戰場的遺蹟,滄海桑田,概莫如此......”

向訓跟在一旁,聞劉承祐之言,忍不住清咳了一聲,說道:“殿下,當你樑晉兩軍,雖夾野河對峙,但真正決勝的地點,在北邊的高邑縣。”

“哦?”劉承祐臉上沒什麼惱怒之色,反而虛心地同向訓請教起細節。

而向訓,費了點時間,耐心地給劉承祐講述了一遍,旋即地陪着他觀河景,一點欲言又止的表情,慢慢地掛在了他臉上。

“有話直言吧!”劉承祐說。

聞聲,朝劉承祐拱了拱手,略微組織了下語言,向訓對他道:“又是半個月了,殿下行軍至此,仍無作爲,已經耗費了太多時間,卑職等深感憂慮,實不知殿下目的何在啊......”

劉承祐沒有作話,至是瞥了向訓一眼,只見他繼續說:“請恕卑職直言。殿下一向英明睿智,自受命南下東出,大小數戰,臨機決斷,多恰到好處,何以此次,令人費解啊。”

說着,向訓神情間流露出濃重的憂色:“眼下,契丹大軍止步於欒城已兩日,我軍距敵,實在是太近了,也太危險了!”

劉承祐自己都有些記不清,似這樣的勸諫之言,向訓、郭榮兩人對自己明裡、暗裡說過多少次了。

事實上,到此刻,劉承祐自己心裡也難免生出些嘀咕,只是被他掩飾得很好。一直保持着自閉臉,讓人完全摸不準心思,近日以來的劉承祐,給人感覺,可以用剛愎自用來形容了。

“你們說的這些,我何嘗不知。”平靜地吸了口氣,劉承祐終於發話了,“吐露心聲”:“孤欲以龍棲這不滿萬軍,在河北數州,找到一個可靠的立足點,再圖興復!”

“殿下屬意何處?”向訓稍顯意外。

“原本,最適合的,當屬鄴都。然而,杜重威爲數萬兵馬鎮之,輕易取之不得!”劉承祐的思路似乎越發清晰了,說:“思來想去,可以成事之地,唯有鎮州,這成德舊鎮!待契丹撤去,我軍自循其後取之。”

“可是,縱使契丹北撤,對鎮州,恐怕不會輕易放棄吧。遼主非常人,想來不會看不出鎮州的重要性!”向訓略微思索了一會兒,提出疑問。

聞問,劉承祐目光平視前方,心中默嘆,當真不好忽悠啊。幸好,一騎飛馬而來,解了劉承祐的尬。

前方探騎來報,欒城遼營,遍處哀嚎恫哭,營壘之間,素幡白旗林立,綿延十數裡......

中軍營中,將校齊聚,聽完彙報,衆人面面相覷。張彥威愣愣地問道:“契丹人這是出了何故,有什麼重要的人,死了?”

劉承祐的眼神則明顯地多了幾分靈動的異彩,喜形於色,身體無意識地放鬆下來,掃視一圈,十分乾脆地下令:“傳孤命令,全軍南撤!”

此令一下,衆將更加訝然。

......

欒城,遼營這邊,各處已然被素色點滿。

耶律德光的暴亡,影響是十分大的。他一死,軍營上下,頓成一盤散沙,跟失了方向一般,人心不定,軍心動盪。內部的潛流涌出了水面,原本就足夠壓抑的軍營,更加不穩了。

遼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涇渭分明起來,分成了三股勢力。忠誠於耶律德光的契丹貴族、文武,永康王耶律阮一派,以及燕王趙延壽爲首的漢人勢力,爲了爭奪大軍的主導權。

耶律德光死得太突然了,突然地根本沒有指定主事者。

三方勢力中,實則以“帝派”人數最多,實力最強,但沒有一個領袖,雖然都秉持着護送耶律德光“遺體”還上京,但人心比較散。

耶律阮則早有準備,拉攏了一些貴族將領,爲他背書,支持他主導大軍,事實上,整個大軍中,此時就以他最爲尊,身份、地位都很到位。但是耶律阮已然表現出了某些不好的“苗頭”,自然引起了“帝黨”的反感。

至於趙延壽,基本陪跑,只求自保罷了。不過,他倒是祭出了此前耶律德光給他的封官,有點不自量力地,欲以中京留守、大丞相之職,站上臺面主事。

內部紛爭地很厲害,上層不穩,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下面,很快,整個欒城遼營的氣氛徹底亂了。

而在一番爭執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暫且壓制住了矛盾。那就是,如何處理先帝的遺體,不可能就地掩埋的,得送其還上京,給太后一個交代。

但是,已入夏季,天氣炎熱,欒城距離上京可還遠着,要是就這麼不做處理運回去,耶律德光早就爛透了。

凡是總有解決的辦法,羣策羣力之下,將耶律德光用鹽醃製了一番,做成“帝羓”。

而在欒城遼營這邊諸事紛擾之時,劉承祐率着龍棲軍,耍了個花招,大張旗鼓南撤,爾後偃旗息鼓,循別路暗渡洨水,沿河疾速北進。這一條路,在東線,異於先前遼軍北歸之路。

這段時間,劉承祐可派人明查暗訪,將周邊的道路摸得熟透了。

一路南來,招降納叛,去蕪存菁,龍棲全軍兵力,仍不足八千。以這點兵馬,直撲欒城的十幾萬遼軍,劉承祐,這是打算做一回“大魔導師”了。

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69章 禍事了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47章 談話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6章 告一段落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2章 河東之患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51章 林邑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49章 降表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78章 火油彈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347章 談話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87章 亦有其憂第175章 軍略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36章 怪圈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308章 新貴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73章 西北隱患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這纔是感言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93章 班師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78章 滄州府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這纔是感言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27章 延州事第189章 趙大述職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10章 剋制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4章 外戚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8章 楊蘇還京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76章 去鄴都第339章 那一腳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27章 郭威病了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