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

bookmark

九月秋高氣爽馬肥,萬里無雲,因爲漢遼戰爭的緣故,天地之間都瀰漫着一股肅殺之氣,而作爲主戰場的燕雲地區,則更散發着一種令人心悸的味道,仿若大劫之至,躁動難安。

遼歸化州,文德縣,此爲原武州治地,十數萬遼軍已然集結於此。在幽燕地區鏖戰的這段時間,遼國境內,可是一點都沒有放鬆,徵發部卒、南下作戰的步伐進行得很快。

即便以遼國所控區域之大,部族分佈之廣,等到漢帝劉承祐抵達幽州之時,遼軍大股部隊也陸續南下集結,並屯駐於文德縣。

與漢軍一樣的,遼國也是皇帝耶律璟親征,兩個年紀相仿,並掌控着同時代東亞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的君主,將第一次發生正面碰撞,這一碰,就是驚天動地。

漢帝國這邊大舉動兵,傾國之力,遼王朝這邊,動靜同樣不小,殿帳宿衛軍、諸部部卒軍、各地州縣軍以及徵召的僕從軍,加起來,其動員的軍隊也超過三十萬了。

這樣規模的兵力,已然堪比當年耶律德光滅晉了,並且精銳齊出,未嘗餘力,僅從數量上來說,這已經是遼國十分之一的人口了。

事實上,對於此番大戰,遼國這邊的準備是不足的,哪怕對漢遼之間的關係有着深刻的認識,但大漢那邊突然大舉興兵,還是有些出乎其意料。

畢竟,雁門一戰後,雙方都有“積極”的行動,互遣使者慰問,意欲消除“誤解”。就遼國這邊而言,還想多做些戰爭準備,改革軍事建設,完善戰略計劃。

但是,大漢悍然興師,完全打亂了遼國的節奏,令其有些措手不及,使其陷入被動局面。而在國家的組織動員方面,遼國是不如大漢的,更何況遼國已經有整整十一年沒有打過大仗了。

不過,再是突然,再是棘手,於遼國君臣而言,面對漢軍的大舉北伐,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唯有積極應對,打這一場並不在他們近期謀劃之內的決戰。

文德縣這邊,集中了遼國15萬軍隊,以騎兵爲主,屯兵於此,已有兩日。一方面是,大部分人都經過長途跋涉,都十分疲憊,需要休整,對於地盤龐大的遼國而言,開啓南征,還沒走到國境線,就已經跋涉千里,而漠北部族,更是南下數千裡。

另一方面,則需要進行一定的整軍訓練。遼國軍隊中,論軍紀之嚴明,訓練之有素,只有宿衛殿帳的皮室軍可與中原相當。而由於軍隊來源廣泛,在軍紀軍令的申明,作戰的配合方面,確是要做些準備,畢竟此番面對的也是精銳盡出的漢軍。

同時,漢軍的動向,需要探明而後動,對於這一仗如何打,也需要拿出個章程來。

有些巧的是,當年世宗耶律阮也是率大軍行經過於文德縣,意欲東出居庸關,入寇幽燕,南侵大漢。只是因爲耶律察割之亂,丟了性命,虎頭蛇尾。

火神澱那邊,兵變的遺蹟仍舊殘留着,既至此地,耶律璟還是帶着隨行宗室、文武進行了一番祭拜。然後,便以此爲鑑,加強了對從徵兵馬監視與掌控力度。

殿帳之內,隨行宗室、大臣俱在,氣氛有些嚴肅,這已經是南下以來,耶律璟舉行的第四個軍事會議了。

不過此次,耶律璟先是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然後對在石城縣陣亡的高模翰進行了一番追思致哀,並給其蓋棺定論,追封爲安豐王,大蔭其子嗣。

事實上,高模翰的陣亡,對於遼國的影響,遠比漢軍想象的要嚴重。在漢軍看來,只是攻殺了一個遼高官大將,還是一個渤海人。

然而,就是這個渤海人,早已成爲遼國的一面旗幟,助其安撫渤海人心,統治其地。三十年的時間中,渤海故地,不只是遼國的糧倉、縱深之地,還爲其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遼國的各類軍隊中,包括御帳親軍,都活躍着渤海遺民的身影,在遼國的擴張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在鞏固邊防與對外戰爭中,卓有功勳。

而高模翰,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只本身能力出衆,資望隆重,且對遼忠誠,他本人就是一面吸引渤海人爲遼國效命的旗幟。

如今這面旗幟,在漢遼大戰之初,就意外地陣亡的,這對遼國的打擊,不可謂不重。渤海人中,有像高模翰這般對遼國盡忠者,同樣的,暗處對其統治不滿,陰懷復國意圖的野心家,也不少。

高模翰的死,影響巨大,就如耶律璟所說的,他不傷心石城一戰損失的數千兵馬,唯獨痛惜老將高模翰之死。瞭解過具體戰況之後,耶律璟當即下令,將棄高模翰而走的那兩千奚騎中的主將斬殺,爲其殉死。

不過,就目前而言,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擺在耶律璟面前:“安豐王不幸歿於戰陣,如今當以何人,統領遼東諸軍,對付盧龍漢軍!”

面對此問,北院大王耶律屋質說道:“陛下,如今灤平營三州,主事者乃遼興軍節度高勳,其人性情敏捷,爲人勤勉,通達軍政,又負責漢務多年,這段時間,已整合東路諸軍,抵禦漢軍,不若以之統管榆關道大軍!”

高勳也是中原名門出身,是後晉末年,少數堅持投靠遼國,併爲之效力的人。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於漢族的名門子弟,才學之士,遼國君主都還是很重視了,從不吝嗇高官重爵厚待。

像正史上,貫穿整個契丹興衰史的韓氏家族,如今已然在遼國國內生根發芽,與國休慼。前邊提到的韓匡美,制定並執行“圍點打援”計劃的那人,就在檀州當統軍使,協助蕭思溫御備。

不過,此時聽耶律屋質的建議,立刻就有契丹大臣不樂意了,向耶律璟道:“陛下,臣聽說,安豐王兵敗身死,皆在於石城漢人的背反,否則不至於此。而被俘虜的漢族軍,全部投降了漢軍,轉而進攻大遼,另委良將!”

事實證明,在一部分契丹貴族大臣中,仍舊對漢人勢力保持着戒備與忌憚。而耶律璟聞之,眉頭也不禁緊皺而起,他倒不是擔憂漢人的背反,而是這種胡漢猜忌,着實不是個好兆頭。要知道,此次,遼國動員的大軍中,各路鄉丁僞軍就佔有四五萬人,這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經過慎重考慮,耶律璟還是沒有選擇將東面事務交給高勳,而是看着耶律屋質:“可還有其他人選?”

聞言,耶律屋質又想了想,說:“南樞密副使耶律綰思,尚在中京,以其南下統軍如何?”

聞之,耶律璟想了想,說:“可以!”

耶律綰思並不是個名氣很大的人物,不過這是契丹宗室,並且有個在“宋遼戰爭”中大名鼎鼎的兒子,耶律休哥。如今耶律休哥還年輕,不過已經有些名氣了,少年從軍,並且在幾年前平定室韋的叛亂中,立下軍功,進入了耶律璟的視野。

“以耶律綰思爲東南招討使,高勳爲副使,統領盧龍及遼東之師,自榆關道,威脅漢軍側翼!”耶律璟做下決定。

而後看着耶律屋質等大臣,拿出了一封書信,揚了揚,道:“漢帝派人給朕送來一封信,說知道朕喜好畋獵,想要同朕會獵於塞北,你們覺得,朕該如何回覆?”

聞之,安平王耶律敵烈當即道:“今大軍在此,何懼漢軍,豈容其猖狂,或可領軍出關,與其會獵於燕南,以作答覆!”

對於血氣方剛的耶律敵烈,耶律璟直接忽視了,還是徵求於耶律屋質的意見。這些年,雖然對耶律屋質的權力有所打壓,但事到緊急,每決大事,最看重的,還是此君。

對此,耶律屋質也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陛下,南朝此番,大舉動兵,來勢洶洶,兼取幽燕軍民,前番鏖戰之中,又多有勝績,其勢正盛,兵鋒正銳,不可與之正面交鋒。

臣以爲,莫若暫時穩守關城,俟其來攻,消磨其士氣,以待反攻良機。漢軍已有分兵動向,陛下則集精兵於一路,一旦其露出破綻,則發起致命一擊,以求破敵!”

對於耶律屋質的建議,耶律璟基本保持認可態度,但是,不免發問:“漢軍會主動進攻嗎?”

“漢軍此來,必然立足於進攻!”耶律屋質很肯定地應道。

而就在這場會議過後沒幾日,耶律璟就收到了來自居庸關的消息,漢軍果然大舉北上,兵分兩路,進攻密雲以及居庸關。

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41章 祭關公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51章 詔令西進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57章 劉老四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世宗篇23 官錢糧鹽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36章 李業告狀第232章 南口大戰1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92章 大調整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75章 按*不動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51章 林邑國第117章 機會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4章 中原易主第492章 事發第1768章 崩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347章 割韭菜第291章 酬功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26章 冬至宴2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79章 滏陽之捷第99章 又窮了第347章 談話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73 王晏鎮洛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70章 大禮第317章 修法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304章 楚州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0章 潞州三傑第330章 小市民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9章 鳳翔戰況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9章 公府密議第15章 漸不自知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10章 坦白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34章 下詔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