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兩個人才

bookmark

欒城這邊,隨着劉承祐接連不斷的邀買人心之舉,大營之中的氣氛和諧了許多,軍心、民心漸安。

龍棲軍的擴充進展很順利,除了手下將領辦事得力,晉軍降卒樂於整編之外,待遇賞賜也很重要,這個時代的將士,收買起來並不算難。

而隨着,那些晉軍降卒被吸收消化,燕兵過多的隱患也立時下降了許多,明顯得能夠感覺到,有一部分燕兵,消停了許多。

通過在燕兵中收買的眼線,劉承祐有所耳聞,在擴軍整頓之前,燕軍的那些將校中,有好些人見財起意,都曾暗中鼓動作亂,只是劉承祐防備很嚴密,一直沒給他們機會。晉兵徹底降服,就更沒機會了!

順便着,劉承祐組織人,將洨水河畔那遍佈的屍體給清理了,掩埋太費勁,直接焚燒。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得預防疫病的發生。

周邊營壘森嚴,寬敞的軍帳口,一名中年文士揹着手,微佝着身子,小心地朝外張望着。看着外邊規律地巡邏而過的軍士,不由太守拎着脣上稠密的髭鬚,感嘆道:“這河東軍馬,果真強悍,有此強軍,這天下,合該劉氏所得啊!”

中年文士體形瘦削,身上有股儒氣,觀其眉色,此時情緒似有些許的焦慮。他叫陶谷,在後晉官居中書舍人,此前也歷經職事,不過仕途並不算太過如意。亂軍之中,運氣不差,活了下來,與一衆晉臣安置在一起,換上了乾淨的衣服,再無當日的狼狽。

“這劉家子,小小年紀,也算威豪雄斷,區區八千人,就將契丹數十萬大軍擊敗。自古以來,能成此事者,都極具大氣魄、大膽略之人,此子端是不凡啊!”陶谷回身在帳中踱了幾步,嘖嘖稱奇。

這兩日間,關於欒城之戰的情況,已然在軍民之間傳開了,並且在暗中的推動下,快速地擴散開來。這些晉臣,自然也都有所耳聞,文人,總是習慣針對時事,評點一番的。

帳中還有三四個人,也都是後晉朝臣,左右閒得有些蛋疼,遂與陶谷附和着,議論一二。

“只是啊——”陶谷嘆了口氣,眼神一掃,頓了下,將涌到喉頭的某些不遜之言嚥了下去,換了個說法:“我等也算朝廷重臣,這都兩日了,也不接見一二,就將我們晾在此處……”

聞陶谷之言,有個官員接話說:“我卻是聽說,馮公、李公他們,頗得二皇子禮遇啊!”

“呵呵……”陶谷努了努嘴,以自嘲掩飾去些許尷尬:“看來,還是我等位卑職低,不受重視,倒也在情理之中。”

語氣中,有點泛酸。

話音剛落,外邊傳來一陣動靜,鱗甲的摩擦聲很清晰,一名軍官走了進來,隨意地拱了下手:“哪位是陶谷,陶舍人?”

來者一看便是個武夫,是名下級軍官,有點橫,不怎麼客氣,目光帶有傾略性。見狀,帳內的幾個人,都下意識地看向陶谷。

望着軍官那一臉兇相,陶谷心裡也是一個咯噔,不過心理素質不錯,很快調整過來,小心翼翼地問道:“下官正是陶谷,不知將軍,尋我何事?”

軍官眼睛圓睜,在陶谷身上打量了一圈,直接招呼着道:“殿下召見,這便跟我走吧!”

“啊?”陶谷微微一驚,正欲發問,可軍官卻不給他這個機會,扭身便去。

陶谷見狀,回過神,眼神中閃過一絲喜意,麻利地理了理自己的袍服,正了正襆頭,邁着小碎步快速跟的上去,那副鄭重的模樣,哪有此前口吐怨言的“憤懣”。

路上,小心翼翼地遞了塊翠玉,陶谷打聽清楚了軍官的身份,劉承祐的親兵隊長。

一番討好的吹捧之辭過後,陶谷小心翼翼地試探着問道:“下官位卑職低,不知皇子殿下,如何得知我的?”

隊長沒怎麼當回事,直接答道:“好像是那個叫李崧的前朝宰相舉薦的!”

聞言,陶谷徹底放鬆下來,心中默默給李崧點了贊。事實上,李崧一直是陶谷在仕途上的恩主,此前能在後晉朝廷,他便是爲李崧所發掘。

......

“殿下,這是整訓調整後,各軍都頭以上軍官的名單!”中軍帳內,張彥威與郭榮這兩個如今的龍棲軍一、二把手,聯袂向劉承祐彙報着。

接過名單簿子,劉承祐直接略過軍級以上的將領,那些基本都是他直接任命的,沒什麼看頭,重點放在營、都這兩級軍官上,這個層級的軍官建設,尤爲重要。

經過郭榮的敘說,劉承祐心中也漸漸有數。欒城一戰,中下級軍官死傷過多,基本依照軍功遞補升遷,一番調整下來,原龍棲軍官兵,基本都升了職。

另外,還有一些晉軍的軍官經過簡拔留任,這也是安撫軍心的舉措,畢竟要注意吃相,維持和諧穩定。

劉承祐特別注意到了楊業的名字,馬軍左營指揮。繳獲的那麼多匹戰馬,不擴大騎兵的規模,簡直是對不起自己。然而,軍中能騎馬者不少,能騎戰者太少,費心挑揀下來,也只組建了一支兩千騎的馬軍,分左右前後四營。

而楊業,憑藉着他這短時間以來累積的戰功,再加此次擴軍的機遇,終於取得了突破,成爲一名中級軍官。升級的速度,實在不慢,軍中傳聞的劉承祐對他的特別關注之外,並沒有吸引太多嫉妒的目光。

因爲,有人比他升得還要快,比如楊業的上官韓通,比如此時站在劉承祐面前的郭榮,比如已成爲龍棲軍右廂都指揮使的慕容延釗。這三者,不是履歷夠豐富,便是出身註定了其起點高,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能力足夠。

“這個李筠?”看到在李筠名字後邊備註了一個待定,劉承祐有點疑惑地看向二人。

這回由張彥威,主動說道:“殿下,關於李筠,末將以爲,一個新降之將,委一營指揮即可。不過,郭虞侯認爲,當授之以一軍之職。”

劉承祐看向郭榮,郭榮神情間表現出了一種銳氣,說道:“末將以爲,晉兵新併入我軍,升拔降卻,竟沒有一人在軍級指揮以上。縱使難以做到絕對的公平,也還需儘量做到使人信服。”

“李筠此人,歷職唐晉,在禁軍中履歷十分豐富,且擅長騎射,驍勇善戰。殿下不妨以之爲典型,善加恩待,而表推誠以待之心。何況,殿下差遣其招撫晉卒,晉卒之投效,他也是立有功勞的!”

聽完郭榮的解釋,劉承祐略略琢磨了下,擺擺手:“李筠既善騎射,便以之爲馬軍都虞侯,與韓通搭檔去!”

聞言,郭榮也稍微想了想,隨即拱手稱讚:“殿下英明。”

見劉承祐又接受了郭榮的意見,而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張彥威在旁有些尷尬,臉色變了變,慢慢地垂下眼瞼。餘光在劉承祐與郭榮之間來回掃了下,心中默默一嘆,這軍中,當真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提筆,在名單上籤了批示,順便揭開帥案上的印盒,取出他的都統大印,蓋上,拿起吹了口氣,命身邊的一名官員交給張彥威,吩咐着:“就照此名單,孤沒有意見。”

略作沉吟,眼神閃了閃,劉承祐補充道:“以上軍官,孤要親自見見他們!”

此言,讓郭榮一訥,凝着眉頭略作思忖,似有所得,恭敬地行了個禮:“是。末將這便去安排。”

“還有一事,需稟報殿下!”退下前,郭榮又道。

“何事?”

“方纔,李崇矩李指揮使方纔尋末將領罪......”郭榮說。

劉承祐恍然,似有意外,又彷彿在意料之中一般,李崇矩此人,看起來沒有忘記那夜自己的隨口一提。

摸了摸已經被清理得十分光滑的下巴,劉承祐有點好奇地問:“你是如何處置的?”

“末將綜合功過,杖二十。待殿下確認,便可執行!”郭榮平靜地向劉承祐請示着。

李崇矩畢竟是劉承祐的侍衛軍官,郭榮看起來,還是挺有分寸的。

“準!”劉承祐直接表態。

待郭榮退下之後,劉承祐再度低頭研究起地圖來,盯着真定,發了一會兒呆,方纔問身邊的那名文吏:“魏先生,你說真定的遼軍,接下來會作何抉擇,如何行動?”

魏先生,指的是魏仁浦。向訓被劉承祐派去統兵了,身邊需要一個參謀的人才,前番接見馮道與李崧的時候,劉承祐問了問。馮道推薦了魏仁浦,李崧推薦了陶谷。

魏仁浦,在聚攏民壯投效之時,便給劉承祐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在交流之中,也感受到了此人的不凡,不管劉承祐說什麼、問什麼,他總能應答如流,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心有好感,劉承祐直接將他收爲幕佐,授參軍之職。

魏仁浦在旁整理着一些文書,聞問,停下手中動作,順勢便作答:“若遼軍足夠冷靜,會從速退出我中國!”

“爲何?”

原以爲魏仁浦就中原、河北的形勢與兩軍的狀況,進行一番深入其裡的剖析,結果只見魏仁浦很簡單地答了句:“遼主崩於欒城,哪有國內無主,而專注於國戰者。”

劉承祐瞭然,點了下頭,語氣中帶着玩味:“此前,我還有些顧慮,真定的遼軍會不顧一切南攻而來。現在,我卻是希望,其能南來!”

“殿下,契丹在各州,仍有不少的軍隊,如欲盡力地削弱其實力,可着眼於這部分敵軍!”魏仁浦主動提議道。

“孤,正有此意!”劉承祐答道。

談話間,帳前來人稟報:“陶谷帶來了!”

“請!”

對陶谷,劉承祐終於喚起了腦中的那點模糊記憶,此君,不正是在趙匡胤篡周之時,主動寫好禪位詔書進獻,給趙大“陳橋兵變”那場戲畫蛇添足的那個人嗎。

召來陶谷,在劉承祐面前,此人表現地很謹慎,除了表現地太過恭順之外,並沒有特別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又魏仁浦作陪,與之隨便聊了聊,劉承祐給了陶谷一個任務:“孤聽李公說,陶舍人博通經史,善作文章,文采斐然。”

“李公謬讚了!”被誇,陶谷故作謙虛,嘴角微微上揚,分明帶着點得意。

“自晉立國以來,我中國一直深受契丹壓制。孤受天子詔命,都統河北衆軍以抗遼。欒城一戰,將士奮勇,乃數十年間難得的大勝,大漲士氣,當善加宣揚。孤欲請陶舍人作一篇檄文,傳視河北,召諸州軍民,逐殺胡虜!”

劉承祐提出要求,沒想過陶谷會拒絕,卻也沒想到,他請得筆紙,只稍微醞釀了一番,便當着劉承祐的面,下筆揮灑文字,幾乎一蹴而就。

陶谷,還是有一支好筆桿子的。

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474章 立場第338章 爭執第41章 探監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260章 論婿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364章 過韓府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19章 幸西京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1章 西巡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00章 禦敵第110章 議取淮南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88章 童謠第146章 黃羊平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393章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章 寫得不錯!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56章 是非第196章 橐駝兒第78章 火油彈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44章 堂審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29章 叔父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43章 不自知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337章 特權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0章 潞州三傑第50章 喜訊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98章 轉折點第194章 減稅難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51章 結束了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804章 怒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