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北上真定

陶谷所作文章,顯然是很不錯,一手漂亮的隸書,拿着通讀一遍,行文大氣,慷慨磅礴。雖然,以劉承祐的素養,並不能在文學性上對其發表什麼有深度的見解,但並不妨礙他表示讚許。

誇了陶谷兩句,劉承祐便決定,暫且留此人在身邊,當個隨軍主簿,當他的筆桿子。職位可謂低微了,但陶谷看起來卻是欣然應命,甘之如飴的。這個人,私德或許有虧,但確是個十分聰明的人,政治嗅覺很敏感,善於鑽營。

並且,至少短時間內,劉承祐還難以察覺陶谷個人品性上有什麼不堪。不過,對其文才,還是很滿意的。此前,文書往來之事,多交由郭榮、向訓,這這方面,二人與陶谷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甚至於,魏仁浦也比不過。

......

“不知殿下喚老朽來,所謂何事?”軍帳中,馮道微躬着老腰,小心地瞟了眼劉承祐,謹慎地問道。

這老翁,歷經宦海,洞察世事,年紀一大把了,面對孫子輩的劉承祐,卻仍舊低調有禮,沒有一點倚老賣老的意思。

注意着馮道這謹小慎微的模樣,劉承祐又不由回想起初見此公時的情景,當真是聞名不如見面。不過,別看這白髮老翁人畜無害的模樣,甚至顯得有些卑躬屈膝,但觀其眉色,又哪裡有半點慼慼之態。

“馮相公——”

劉承祐剛起個頭,便見馮道謙虛地笑道:“殿下,老朽如今只是一介白身,無才老兒,當不得‘相公’之名......”

類似的話,馮道已經表過不止一次態了。望了馮道一眼,劉承祐嘴角扯了扯,直接道:“國家草創,正需馮公這樣的良臣,穩定局面人心。就算到官家那兒,也必有一席相位!”

見老頭張嘴,明顯還想再說點什麼謙辭,劉承祐擺了擺手,無意再與之扯這些沒營養的話題,遞給他一封書信,露出了認真的表情:“這個張礪,怎麼回事,可信否?”

信,來自真定,來自於張礪。上邊通報了耶律阮打算率入侵遼軍全面退還契丹的戰略動向,建議劉承祐早作準備,餘者,表達了滿滿的還國切切之意。

對此來信,劉承祐心裡是有些保留的,來得實在太莫名了,這個張礪,給他一種蹊蹺的感覺。他甚至在懷疑,這是不是契丹人耍的詭計,想要迷惑他。

面對劉承祐的疑問,馮道放下信,認真地考慮了一會兒,下意識地捋起了鬍鬚,方纔一種中肯的語氣說道:“張夢臣此人,老朽有所瞭解,爲人剛直,抱義憐才,此書,可信,卻不可全信。”

馮道這話,模棱兩可的,劉承祐腦子裡提煉了點有用的信心,語氣中帶着懷疑:“孤聽魏仁浦說,這張礪天福元年便已入契丹,爲耶律德光效力有十載,怎麼會突然地遣人送款傳信,表示投誠之意。”

“魏仁浦只知其然,張夢臣性情中人,效力與契丹只因遼主厚待,以報其恩罷了!”馮道說道:“其本是唐臣,無奈而身入契丹,又豈有一心爲北狄盡力的道理。很少有人知道,張夢臣在契丹,曾心念故國,有逃還南國之舉,只是爲遼主所察,派騎兵索之。”

劉承祐聽着馮道的話,總感覺哪裡有些不對勁,仔細想了想,回過味來,這彷彿在說他自己一般。他們這些晉臣,可同樣降服契丹,爲彼朝公卿,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終究是當了一段時間遼臣......

眼神在馮道身上轉悠了兩圈,劉承祐目光中已帶上了些許玩味。

只見馮道繼續說道:“張夢臣以漢臣身份爲遼主信重,深受人嫉恨,再加上其剛直性格,得罪了許多契丹貴族。遼主既亡,若久待於契丹,必無善終。此次殿下於欒城,一戰而大敗契丹,有此聲威,其有還國歸附之心,並不算太出人意料。”

慢慢消化完馮道所說,劉承祐心中瞭然,這老翁,看似在替張礪洗,實際上還是在替自己洗......

手撐起了下巴,劉承祐問道:“馮公,果然見多識廣,對張礪與契丹人的情況,都是如此瞭解啊!”

馮道拱了拱手:“老朽不過年紀大的,經歷的事情多了,認識的人不少,僅此而已。”

說完,又補充了一句:“不過,張夢臣畢竟在契丹,身處虎狼之營。突發此信,也許當真是契丹人的詭計,那永康王也算小有才具,殿下也不得不防。”

馮道這一轉變話風,劉承祐是真服了這老狐狸了,當真是穩若老狗。正話反話都讓他說了,如何決定,就讓劉承祐自己去判斷......

不過,與馮道一席話,劉承祐倒也有些收穫,至少心裡做下了決定,對此信,置之不聞。以此時局勢的發展,不管遼軍撤或不撤,劉承祐都可穩坐釣魚臺,駐兵欒城,整兵經武,繼續消化欒城一戰的勝利果實便可,實在沒必要有太多的騷想法。

心中有了決定,面上卻根本不露一點聲色,輕舒一口氣。看着始終微垂着眼瞼的馮道,心中不免感慨。與之交流,總歸能有些收穫,就是,這老兒說話實在喜歡繞。

留馮道,一併吃了頓飯,方纔將之禮送還帳。老人家嘛,不好吃得太油膩,飯菜比較清淡簡樸,不過,這老翁看起來如食珍饈。

......

不足兩日,北邊傳來了真定的消息,遼軍當真撤了,將真定洗劫一空,一路掠奪而還。與張礪所書大類,也不出此前劉承祐與魏仁浦所議。

聞其訊,劉承祐使騎兵繼續尾隨監視,自領主力仍屯於欒城,等確認遼軍走遠後,方纔率衆北上。穩妥起來的時候,劉承祐也是謹慎得過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劉承祐針對契丹人的撤退計劃,大搞其事。以河北“抗遼總指揮”的身份,派出了數十路使者,分赴各州,傳示檄文,大肆鼓動州縣軍民,殺胡虜,復國仇。

而隨着欒城一戰的消息逐漸擴散開來,劉承祐名聲大噪的同時,河北的“抗遼”事業也徹底紅火起來。欒城一戰,當真打出了國人的心氣,一泄十數年來河北軍民被契丹人入侵掠奪欺壓之憤。

契丹十幾萬精銳大軍都被一戰而敗,剩下的,又有什麼值得畏懼的。隨着此類的思想傳開,深陷河北的契丹軍隊的撤退之路,註定不會平坦。

不提其他遙遠的地方,就鎮州附近州縣,如恆、趙者,義軍蜂起。

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97章 決斷!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484章 不對勁!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04章 事態擴大淺談兩點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40章 定論第1756章 海豐號第98章 追捕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34章 東路軍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48章 教誨半島史話·奇葩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809章 餞行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720章 靜默第421章 樑孝王第197章 財計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457章 鄭州第417章 輕狂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93章 楊邠案(1)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27章 西京風波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12章 整風第162章 薨逝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43章 東京聲色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2章 “鄭州站”第119章 回京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92章 萬歲殿宴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5章 堂議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474章 補漏匠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79章 大獲全勝第67章 劉煦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