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相安爲上

bookmark

“官家,遼使進獻禮物,你是否看一看?”大概是察覺到皇帝略顯煩悶的心情,老宦官孫彥筠主動上前,請示道。

“哦?”劉承祐來了點興趣,吩咐道:“那就不妨看看,此番蕭護思給朕帶來了多少禮物!”

崇政殿外,就着春陽,看着那一排被宮侍們的擺得整整齊齊的禮物,又翻開禮單,劉承祐笑道:“遼國此番議和,誠意很足啊!”

除了那方黃金打造的寶座之外,珍珠、玉石、金沙、寶刀、權杖、人蔘、銀狐裘、白虎皮......基本都是珍奇之物,另外,還有五匹千金難求的寶馬。

“這些東西,大部分都不當吃穿,要來何用?遼主莫不是以爲,靠這些東西,就能迷亂朕的眼睛,矇蔽朕的心志?”劉承祐淡淡道,語氣中難免對遼國與遼主的忌憚。

“以陛下之明睿,豈能爲些許俗物所迷惑!”呂胤在旁附和道:“不過,既是遼國一番美意,陛下不妨笑納之,也免得讓遼使覺得我朝無和議之誠。”

呂胤這嘴,也是會說話的。嘴角帶着點笑容,劉承祐走到那金座前,看着這雕着金龍的寶座,在陽光的照射下,既耀眼,也更顯栩栩如生。

再注意到上邊的各色寶石,並非隨意鑲嵌,而是排列成七星北斗,就彷彿勾勒出的一幅畫,除了華麗,還具美感。而皇帝坐在其間,就彷彿象徵着那居天下之中,乾坤都圍繞其旋轉的紫薇帝星。這個寶座,除了材質之外,兼具工藝與文化,由此可見,遼國那邊也確實吸收大量漢文化。

呂胤顯然也看出了這方寶座的特殊性,正欲開口,劉承祐卻道:“此物讓朕想起了當初平蜀之後,所獲戰利品中,有一物,名叫七寶溺器,比起此座,要更加精緻......”

聽皇帝這麼說,呂胤趕緊住口,把自己想說的話給咽回去了,拿此物與七寶溺器相比,顯然不是一個好比喻。

只見劉承祐問道:“知道朕是怎麼處置的嗎?”

“臣不知。”呂胤有些好奇,作爲入朝不久的官僚,哪怕如今是天子近臣,也惡補了一些事情,但呂胤不瞭解的情況仍舊很多。

“砸毀於宮門!”劉承祐卻露出了點笑容。

“這顆寶石,就當作你進言之功,賜與你吧!”說着,劉承祐卻拿起一顆寶石,丟給呂胤。這是一顆湛藍色泛着一股幽光的寶石,在陽光的照射下,仍舊奪目,放到市面上,絕對價值不菲。

突然的襲擊,讓呂胤有些措手不及,手忙腳亂地接過,捧在手裡,謙辭道:“陛下,臣只些許揣測之言,既然不能謀勝,又不能謀功,不敢受賞!”

“是否有功,是朕來評斷的,受着吧,莫非你還要強行拒絕朕之所賜?”劉承祐擺了擺手。

見皇帝態度堅決,呂胤只好拜謝:“臣愧領!多謝陛下賞賜!”

見其狀,劉承祐面容也緩和下來,總有些臣子,連賞賜,都得找理由、強行爲之,他纔會接受......

“剩下的那些珠寶飾物,拿去坤明殿,讓皇后分一分,其他收入內帑!”劉承祐揚了揚手,朝着孫彥筠吩咐道。

不管如何警醒,珠光寶氣總是令人心情愉悅的,縱使沒被迷了心,也被恍了眼。回過頭,劉承祐便問呂胤:“遼主以如此厚禮相贈,朕是不是也該置辦些禮物,作爲回贈?”

“對於遼主而言,一封締結和約,或許就是最具價值的禮物!”呂胤這麼回道。

話是這麼說,到乾祐十五年了,劉承祐也覺得,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小氣,禮尚往來嘛,因此,還是讓孫彥筠去負責。

有皇帝授意在前,當陶谷與蕭護思琢磨着漢遼二次和議的具體細節時,劉承祐這邊,則召集了幾名樞密大臣及將帥,就遼國的事務進行商討。着重討論,遼國西拓的可能,以及對大漢的影響。

很多事情,看破了,也就那麼回事,此前疑惑的地方,也都能找到解釋了。經過同柴榮、慕容延釗、李處耘、趙匡胤的交流,得出結論,遼國西進的可能性極大。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主要兩點,一是掠西域財貨糧馬以彌補國內,恢復創傷。二則是,西域若落入遼國之手,那麼將來漢遼相爭,那波及可就廣,並且,在西北戰略上,遼國很可能據此搶得一定的優勢。因此,這於遼國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當然,遼軍如若西進,需要橫跨漠北,稱得上萬裡遠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以其實力,組織起一支數萬騎的軍隊,向西拓展,還是足夠的。至於西域,雖然有西州回鶻稱雄,但是能否抵擋住遼軍的侵襲,需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草原帝國,或許真就讓他越打越強了。

而遼國主動遣使修和的舉動,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問題又來了,倘若遼國西進,會對大漢造成什麼影響?

就目前而言,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目光放到長遠的將來,則影響巨大。不說西域,僅河西地區,這等戰略要地,就將遭受巨大的威脅。嗯,雖然此刻河西走廊大部仍在回鶻人的手中,當在劉皇帝的規劃之中,那早是大漢的囊中之物了。

而如果讓遼國達成目標,那將來漢遼之間的交鋒,所涉及的面,就更廣了,試想,在東西萬里之遙的廣袤土地上,兩國交鋒,就劉承祐而言,想到的不是鐵馬金戈、揮斥方遒,而是頭疼忌憚,如果是那樣,大漢得付出多大的代價,繼續與遼國糾纏。

別看在北伐戰爭中的,大漢戰果輝煌,取得大勝。但就像遼國內部,對於將來的戰爭,有了思想上的轉變,大漢這邊則同樣有這方面的意識,如果覺得,遼國能夠輕易被撲滅,那首先便犯了輕敵之罪。

而對於遼國西進,大漢能做出怎樣的應對?得出的結論,是起不了什麼作用,阻止,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像遼國已無力阻止大漢統一南方一般,在大漢實力影響才初及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大漢想要破壞遼國西征的戰略,也是有心無力。要麼再來次北伐,而除非劉皇帝昏了頭,纔會做出這樣的抉擇。

平南的各方面準備,都已到如今的程度,沒有任何更改的可能,也不得不說,遼國選了個好時機。或許,他們就等着一個好時機,那就是,什麼時候大漢開始平南,那遼國就開始西征。

而遣使締結和約,或許只是買一個保險,對雙方而言,也都需要一份安心。畢竟,大漢也不希望在南征的情況下,北方不安穩。

當然,大漢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背後捅點刀子還是可以的。比如鼓動回鶻,提醒歸義軍,警示西域勢力,但這些都難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真到那一步,或許只能“祝願”其西進不順,遭遇頑強抵抗,遭受巨大損失了......

或許遼國君臣意想不到,一次主動的修和,會讓大漢的君臣猜出他們西進的用心。但同樣的,到如今這樣的局面,也無需似過去那般絕密隱秘了,畢竟遼國的準備動向,早就引起注意了,而等其發動,也沒有隱藏的必要了。另一方面,漢遼雙方,也基本呈現明牌的局面了,你若平南,我便西征,相安無事即可......

第132章 做媒第133章 捷報第59章 不知死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470章 分封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5章 春闈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2章 令人陶醉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5章 坐不住了第78章 火油彈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62章 緊鑼密鼓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364章 沉默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44章 堂審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48章 教誨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8章 瓊林宴第77章 嚇人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459章 挫折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67章 遺表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2章 太子妃第487章 “驚喜”第43章 事畢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364章 沉默第43章 事畢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455章 見聞第32章 天子上門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71章 兵臨壽春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82章 不手軟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67章 劉煦娶親第68章 婚宴第108 狀元第118章 蒲陰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63章 朝廷應對第53章 遁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27章 西京風波第345章 治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