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過得年節,皇子劉沐就已虛年五歲,因其生辰爲三月廿五,故依後世的週歲算,也將滿三歲。
俗語有言,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劉徹瞧着自家兒子愈加展現出霸道強悍的脾性,覺着再不嚴加管教,將來漢室社稷若傳到他手裡,只怕大漢要出個乾坤獨斷的暴君。
爲君者,剛毅強硬不是甚麼壞事,總比毫無主見的軟蛋強得多,但要懂得張弛有度,不是甚麼事都要硬幹的,歷史上的秦始皇,隋煬帝,乃至漢武帝實則都是有爲之君,然手段終歸太過酷烈,皆導致民怨四起。
依慣例,要爲皇子開蒙,自要延請名師,蒙學先生的名頭和秩俸都有相應規制,名不正則言不順。
若劉沐已冊爲太子,則可有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身爲儲君的“太子師”,自是地位尊崇的,太子太傅位同三公,太子少傅亦位列諸卿。
譬如昔年教導劉徹的衛綰和直不疑,衛綰因年事已高,且對政務沒甚麼興趣,就守着太學祭酒的名頭,專心治學,直不疑則已是高居御史大夫之位,是爲“副相”。
然皇帝劉徹顯是不打算過早立儲,眼見小劉沐到了開蒙之時,就爲他封了王爵,以便用諸侯王的身份替他安排蒙學先生,即所謂的“王傅”。
王傅者,掌諸侯王之贊導,匡正其過失。
王傅乃是王府屬官,若皇子年幼封王,尚未出宮開府,則王傅可先由皇帝替他安排,由少府聘任,作爲其授業蒙師。
王傅的地位雖沒有太子師高,但也會從嚴擇取,挑出才德兼備的賢士出任。
尤是小劉沐乃是皇帝陛下的嫡長子,將來或可得立儲君,擇師之事自需更爲慎重。
皇子封王原是合情合理,然皇帝陛下給膝下獨子取的王爵封號卻引得大漢朝野譁然。
沐,沐王!
這特麼壓根就算不得封號,頂多可稱之爲“王號”,所謂封號者,乃是要指代其封國的,譬如趙王,江都王,陽信公主,平曲候……
皇帝陛下如此“偷懶”,直接將皇長子的名字用來作爲其王號,顯是沒打算賜他封國,甚至連類似湯沐邑性質的封戶都沒有。
大漢羣臣不禁想到昔年老太僕石奮告老致仕時,因功封了牧丘候,然大漢沒甚麼牧丘縣,故石奮雖有列候爵位,卻無封地封國,而是賜下皇室實業的份子作爲替代。
再想想太上皇頒佈的推恩令,皇帝頒佈的京居令,大漢權貴們終是曉得,兩代帝皇皆已決意徹底削藩,更是不惜將現今的皇長子劉沐立爲範例。
皇帝的嫡長子都沒賜下封地,日後封王封侯之人就該多掂量掂量自身分量,頂多拿些“企業股份”,每歲坐享紅利即可,別再指望獲得封地,去天高皇帝遠的郡縣做甚麼地方豪強。
對於此事,小劉沐這悠關切身利益的當事人自然懵懂無知,畢竟還是個終日只會揮着大寶劍,追着發條玩具的小屁孩。
其生母皇后阿嬌卻沒多說甚麼,館陶公主這外祖母更是識趣得緊,沒敢再如往昔般胡亂鬧騰。
太上皇劉啓在位時,皇長子劉榮先立後廢,最終爲讓皇十子劉徹坐穩儲君之位,徹底絕了竇嬰等重臣支持廢太子劉榮的“從龍之心”,劉啓硬是以“侵佔祖廟”之罪,讓中尉張湯逼得自己的長子投繯自盡。
昔年館陶公主乃是劉榮被廢,劉徹登上儲君之位的重要推手,自是醒得立儲之事的兇險,又因長子陳須被皇帝劉徹悄無聲息的處決了,更讓她瞧清自家侄兒帶女婿的狠辣果決。
近年她已老實安分得緊,鮮少再插手宮闈禁事,安安生生做大長公主,享受那驕奢淫逸的美好人生。
對於長輩血親,劉徹和阿嬌還是頗爲孝順的,奇珍異寶和美味佳餚除卻孝敬到長樂宮和太壽宮,也沒少送入大長公主府,故館陶公主過得頗是逍遙愜意。
皇后阿嬌當時雖尚年幼,但作爲親身受益者之一,也對劉榮之死有些後怕。
要曉得昔年阿母館陶公主起初見得劉榮得爲太子,是想將她嫁給劉榮爲太子妃的,只是劉榮生母慄夫人不待見館陶公主,硬是推拒了這樁婚事,館陶公主方纔轉而讓她與十皇子劉徹定下婚約,並全力助他搶下儲君之位。
阿嬌如今回想此事,慶幸之餘也不免膽戰心驚。
幼時她也沒少接觸劉榮,說實話,她比劉徹年歲大了些,在兩人定立婚約前,反倒是與他的諸位皇兄更熟識些的。
她雖是憨直脾性,然自幼長於天家,望氣觀人的眼光還是有的。
劉榮雖頗具才學,爲人謙遜溫潤,但脾性偏軟,爲人處世沒甚麼主見。
隨着阿嬌與劉徹相交相知,尤是婚後數年的相濡以沫,她可確信無疑,以劉徹的卓絕才智,不甘居於人下的傲性及狠辣果決的行事作風,即便昔年無館陶公主協助,劉徹也絕對能從劉榮手中奪過儲君之位。
或許會多耗些時日和精力,甚或在劉徹離京就國前都未必能拉下劉榮,但憑阿嬌對他的瞭解,即便劉榮僥倖得以繼承帝位,劉徹也絕對會在封國厚積實力,最終興兵造反,篡權奪位的。
正如太上皇劉啓常言,“徹兒深肖爲父”,不是說父子倆長得像脾氣像,而是同樣的心黑手狠,該斬草除根時,甚麼抄家夷族,車裂凌遲,是眼都不帶眨的。
阿嬌這憨傻婦人都能瞧出劉徹性情,劉啓這歷盡朝堂和宮闈殘酷爭鬥的帝皇又豈會瞧不出?
昔年劉徹生母王娡和館陶公主聯手對付太子劉榮,將劉徹扶上儲君之位,劉啓又不蠢,也沒病到耳目昏聵,對裡頭的貓膩知曉得清清楚楚。
廢掉劉榮,乃至逼得他投繯自盡,劉啓身爲人父,也是心痛難抑。
然身爲帝皇,他曉得慄夫人與館陶公主乃至竇太后舊怨難消,若不傳位給劉徹,待他百年後,朝局只怕要動盪不堪。
劉榮的脾性壓根鎮不住場面,且不說十皇子劉徹小小年紀就已沉穩果決,光是文武雙全的五皇子劉非,就未必會對劉榮服氣。
劉榮有劉德和劉闕於兩個胞弟沒錯,可劉非也有胞兄劉餘和胞弟劉端,若劉榮登上帝位,劉非怕是真要造反的,且鬧得動靜不會比吳楚之亂小,畢竟朝中重臣支持劉非的爲數不少。
況且十皇子劉徹也不是省油的燈,又與偏寵樑王劉武的竇太后頗爲親密,若將之立爲儲君,竇太后和保守派羣臣也不至反對得過於激烈,鬧得朝堂紛擾。
劉啓不願見得自身百年後的漢室社稷分崩離析,自然要廢劉榮,改立脾性更爲剛毅的劉徹爲太子。
事實證明,劉啓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就現今來看,劉徹確是傳承社稷的最佳人選。
因着前頭有劉榮和劉徹的教訓,且皇帝劉徹尚是弱冠之年,故太皇太后,太上皇,太后,皇后,這四位最有資格言及立儲之事的尊貴之人皆從未言及。
不少權貴雖有“從龍之心”,但想到多年來妄議天家事的臣僚多是落得梟首夷族的悽慘下場,也都沒敢跳出來胡亂鬧騰,免得擔了“居心叵測”的嫌疑。
大漢雖重視嫡庶之分,但在傳承家業時卻不甚重視長幼之秩,前頭數位漢帝可都不是甚麼長子,甚至其生母也多是子憑母貴,兒子先立了儲君,她們才被冊爲皇后的。
意即是說,誰有本事做太子,就能安上嫡子的名頭。
劉沐是命好,生母阿嬌背景夠硬,正婚當日就得冊後位,使得劉沐出生就是實打實的嫡子,且是嫡長子。
除非阿嬌犯下大錯,被廢黜皇后之位,否則將來的漢室社稷必是從她膝下子嗣擇取,但這並不意味着劉沐定然能繼承社稷,天曉得皇后阿嬌日後會否再誕下更爲優秀的皇子。
若早早將劉沐立爲太子,將來覺着其胞弟更適合儲君之位,要行太子廢立之事,那即便劉沐肯服,聚攏到他身邊的心腹親信會甘心麼?
一旦得爲儲君,不說朝堂重臣會巴結交好這未來的皇帝,光是太子府的屬官,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府詹事,太子舍人,太子庶子中庶子,此類“從龍之臣”將數以千百計,不會心甘情願放棄大好前程的。
否則昔年劉啓爲何要逼死廢太子劉榮,可不就是爲了讓以竇嬰爲首的這羣曾盡心竭力輔佐過劉榮的權貴徹底死心麼?
儲君悠關社稷,不可輕言廢立,歷朝歷代的廢太子皆沒甚麼好下場。
劉徹不願見得小劉沐有甚麼差池,索性就先將太子之位空置,多等些年再看看情況。
況且若將小劉沐立爲太子,那他就需搬到長樂宮,開府建制,即爲所謂的東宮太子府。
然若皇子只是封了王爵,則可繼續養在未央宮,多是待到束髮之年,纔出宮開府。
十五束髮乃是虛歲,換算週歲也就十三四,毛都沒長齊,好在近年諸位親王已不再派去封地就國,而是在長安皇親苑開府建制,公主們也是如此的。
小劉沐都沒滿三週歲,別說阿嬌不願讓他搬去長樂宮獨居,便是劉徹都捨不得。
雖說天家自古多薄涼,但好歹是自家骨肉,還是劉徹兩世爲人的第一個孩子,別看他平日擺着副嚴父架勢,但對小劉沐實也是極爲寵溺的。
衣食住行,玩具讀本,多是劉徹爲自家兒子精心置辦,阿嬌那不靠譜的壓根指望不上。
父愛重如泰山,尤在自古多吝於以言語表達父子親情的華夏民族,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