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後世的網絡寫手一樣,林子軒在下筆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夾帶了大量的私貨。
這就是自己寫作的壞處,若是抄襲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了。
作爲一名穿越者,如果在文章中不帶上後世的觀點,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比如,當他寫到在克里姆林宮和蘇聯理論家講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候,就順帶批判了一下蘇聯沒有認真調查國情,脫離實際,急於求成的冒進思想。
可能造成******和浮誇風的問題。
在說道和蘇聯領導人托洛茨基爭論農業集體化的時候,他講了集體農業帶來的大鍋飯問題,農民沒有了積極性。
只有把土地分給農民,實行承包制才能調動農民的主動性。
在針對蘇聯的經濟政策上,他認爲蘇聯不應該實行計劃經濟,而應該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公有制和私有制互爲補充。
還要實行改革開放,引進西方資本,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剩下的共同富裕。
當然,同時要注意貧富差距不能過大,警惕滋生貪污腐敗。
越往後寫,林子軒發覺這篇遊記越是怪異,這不像是遊記,倒像是一篇經濟論文了。
其實,這樣寫也很合理。
由於林子軒的文名太盛,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一個學經濟的人發表經濟方面的論述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想了想,不打算改了,反正這些事情以後會發生的,就當是提前預警了。
希望以後的人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林子軒還談到了蘇聯嚴格的審查制度。
蘇聯書報檢查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各種書報文獻出版物到講稿、報告、展品、無線電廣播、各種演出活動、廣告、音樂錄像製品、甚至境外郵件,無一不查。
可以說幾乎沒有隱私可言。
蘇聯文學的套路化和僵化思維嚴重,創新的作品和批評當局的作品都會被禁止出版。
他講了扎米亞京的遭遇,談到了1922年蘇聯把知識分子驅逐出境的事件。
和中國目前還算寬鬆的政治環境相比,蘇聯無疑就是高壓統治。
張座霖在北平殺害記者教授,正好被林子軒拿來做例子。
所謂的理想國度蘇聯和此時的北平類似,是黑暗的世界,沒有言論自由可言。
他談論了蘇聯對青年的影響,青年人被洗刷了思想,容不下其他言論和觀點。
這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可以說成了大雜燴,既有沿途所見所聞,也有對蘇聯當局的批判,還有對政治經濟的論述。
到最後,連林子軒自己都不知道說什麼了,不過他還沒忘記斷言蘇聯的模式最終會破產。
等到蘇聯解體的那一天,就會有人稱讚他眼光獨特,思維超前。
這正是對穿越者最好的評價。
和徐至摩在《歐遊漫錄》中的主觀感受不同,林子軒的遊記摻雜了更多理論性的東西。
他所寫的某些經濟方面的理論在後世都被證明過,雖然在這個時代還無法證明,但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的樣子。
在一大堆經濟名詞面前,普通讀者會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所以,文章一經發表,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中國,有不少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還有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對林子軒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想要從中找到中國可以借鑑的地方。
這是較爲理智的人。
有些人不去研究其中的問題,也不怎麼看內容,只要看到是黑蘇聯的便猛烈抨擊。
還有人會尋找林子軒文章中的漏洞,有理有據的進行批判。
他們找來馬克思主義中關於社會主義的定義來批駁林子軒提出的經濟理論。
他們認爲林子軒的說法沒有依據,也沒辦法證明,只是一種空想。
林子軒自己心裡清楚,他提出的這些理論過於超前了,馬克思主義中沒有,只有經過不斷的實踐摸索才能得出結論。
他不想和這些人辯駁,只是爲以後做出提醒。
或許,很多年後,他的這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恰恰因爲這些經濟理論成爲一本經典。
在這些批判的人中,少了郭沫偌的身影。
郭沫偌在三月份便和鬱達浮離開上海,前往廣州,預備參加革命。
他先是在廣東大學得到了一份教書的差事,後進入黃埔軍校在政治部擔任宣傳科長,從文藝界進入了政壇,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沒有郭沫偌的上海有點枯燥,連論戰都不夠精彩。
這時候,拍攝完電影《音樂之聲》的黃榴霜要返回美國了,她想讓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從而打破華人不能做女主角的慣例。
這是一部講述西方人和華人的愛情故事,將會挑戰美國觀衆的觀影習慣。
但任何事情都會有第一次,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先前灌錄的唱片在歐美等地反響不錯。
這個時期歐美的歌曲總是帶着歌劇的腔調,美國的爵士樂開始流行,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美國,道格拉斯希拉拍攝的《魂斷藍橋》在戲院上映,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最終進賬上百萬美元的票房,雖然大部分要分給影院,卻也收入頗豐。
而且,還能在歐洲和中國繼續放映,這都是後續的盈利。
林子軒意識到想要賺錢還是要拍攝美國電影,然後拿美國人的錢補貼中國電影。
只要有一個好故事,選對演員,電影就是個暴利行業。
在《魂斷藍橋》公映後,瑙瑪希拉一舉成名,完成了她進入一線明星的夢想,甚至可能因此獲得最佳女主角。
他們兄妹準備再接再厲,拍攝《諾丁山》那個故事,已經進入了籌備階段。
這些消息是林曉玲從美國發回來的。
她在那裡負責賬目的審查工作,對於出身商業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的人來說,這份工作完全不成問題。
林曉玲在美國待了兩年時間,即將拿到學位證書,到時候會回國一趟。
林子軒期待妹妹歸來,不過一想到家裡肯定要催婚,曉玲恐怕並不願意接受包辦婚姻,雙方的矛盾在所難免,他這個做哥哥的又要頭疼了。
怎麼感覺像是後世的某個場景,有種剩男剩女被逼婚的既視感。
飛出去的鳥兒,再想關起來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