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

bookmark

又幾日,皇太后吳氏的寢宮,永樂宮。

永樂宮在北宮內的東北角,北宮西北角是武庫,西南角是糧庫,東南是雜物庫。

皇帝自與皇后、張姬吃了一頓飯後,就對齊王劉永的婚事有了詳細瞭解。

現在事情很好辦,劉永不想娶張家次女,似乎擔心遭受張飛牽連一樣,顯得有一些狼狽、缺乏擔當;而張姬也深明大義,不願在這個節骨眼繼續牽連帝室,代表妹妹解除這樁婚約。

這麼大的事情,皇太后自然要過問。

去永樂宮的路上,劉禪坐在天子車駕裡,只覺得索然無味。

擡頭看着遠處城牆上空的蒼穹,那裡有鷹羣在翱翔,不由挺直脖子仰頭去看,看的很是專注。

隨駕左右的大長秋黃皓觀察細微,急忙暗示,行走的車駕漸漸降速,好讓皇帝能看個過癮。

越看,皇帝越是意興闌珊,垂眉深思不時皺眉,車駕也緩緩啓動。

入永樂宮,皇帝與黃皓走在空闊的階前小廣場上時,皇帝突然開口:“自先帝出益州,東征北伐期間,攜齊王在左右,蓋因齊王英武果決。”

他駐步,扭頭看黃皓:“當時太子家令來公深感惶恐,恐動搖國家根本。又因齊王與商侯自**好,而商侯與陳公親若手足。於是,來公欲抑制陳公,反而激怒陳公、先帝。”

當時先帝春秋鼎盛,爭儲纔是朝中競爭最激烈,又最見不得光的事情。

當時的大局是東征、北伐,而不是內鬥、爭儲。

這是個見光死的事情,誰爭儲,就是和所有人的大局作對。

所以來敏直接完蛋,一擼到底流放了事。

黃皓聽到這些就面露驚慌,當年他是黃門丞,是先帝近侍之一。

皇帝此刻情緒平靜,略有感慨說:“先帝喜齊王,不喜我。若非年長、先帝不幸,又怎會有我如今的境遇?”

他依舊盯着黃皓:“齊王與陳公交好,尚且要自污……我又素與皇后不善,今後恐難善終。”

黃皓收斂神色,微微俯身:“願爲至尊分憂。”

皇帝微微頷首,擡頭要看那鷹羣時,那裡已被宮殿廊檐遮蔽,什麼都看不到了。

悵然若失,皇帝眨動眼睛,至今心驚不已。

從立他做太子,又偏偏帶着齊王東征北伐……已經在做鋪墊了。

太子東宮官員,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可以安置很多人,也能讓很多野心勃勃的人甘心雌伏,以等候未來大展拳腳的機會。

用東宮官職安撫了這批人,先帝就能全力以赴去打仗。

戰爭期間崛起的將領、軍吏,自然與英武、果決的齊王親善。

如果先帝大業成功,會不會反手一巴掌將東宮上下一系直接打死?

當年糜氏家族帶了那麼多的錢糧、人力資助先帝,先帝會感激;先帝舊臣難道就沒受過糜氏家族的恩惠?

看一看糜芳,因自己就封太子,於是糜芳氣糊塗了才做出那種事情。

就是做出那種事情,可先帝舊臣裡又有幾個主張殺死糜芳?

沒有,先帝舊臣裡沒人願意看着糜芳死,哪怕他犯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錯。

就連先帝,都沒殺糜芳的心思。

糜芳舉火自殺,先帝也只是惱恨糜芳自己不爭氣,沒恨過糜芳企圖叛變。

先帝理解糜芳的委屈,先帝舊臣們也都理解糜芳的委屈,所以對糜芳的仇視並不深。

糜氏家族的影響力最終會轉移到齊王身上……當年這應是一盤很大的局,自己和東宮官吏似乎一開始就是一種棄子?

後來自己能繼位,除了齊王年幼外,更大因素是三恪強盛,不需要武力清洗東宮官吏。

或許,當時就有清洗、誅殺的計劃,只是還沒等到那一天,東宮官吏發展來的新天子近臣們就觸怒田信,遭到關羽清洗。

在觸怒田信的這個過程裡,關羽是默許態度。

所謂東宮官吏,就是先帝東征、北伐期間,爲了安撫、收買各種不滿士人而給出的官職,給了他們一個未來的希望。

未來有先帝舊臣,有舊臣子弟充當頂樑柱,怎可能輪到這些人?

董允、費禕只是幫他、幫先帝盯着東宮官吏的管家,僅此而已。

當年是關羽默許天子近臣挑戰北府的底線;也是關羽用最大的刀,砍死了幾乎所有的天子近臣。

現在也是關羽要匡扶漢室遏制北府,結果也是關羽遇刺後,先向北府表達和睦的態度。

這……就很有問題了。

自己再親,仲父卻只有一個女兒,未來的皇帝由仲父的外孫來當……豈不是很好?

可惜自己醒悟的太晚,終究不如齊王聰慧。

他或許已經洞悉、察覺了仲父的真面目,這才急着要自污,不惜得罪叔父一家。

皇帝思維散發,有的只是後知後覺帶來的慶幸和惶恐。

或許三恪與先帝有默契,這個默契就是藉故誅殺東宮舊臣,廢除自己,立齊王爲帝。

只是最關鍵的關中一戰時,北府壓上了所有,也贏下了所有。

因此董允費禕犯錯後,只是選擇誅殺東宮舊臣,放過了自己?

失去臂膀、羽翼、心腹的皇帝,就如沒有羽毛禦寒、翅膀翱翔的鷹。

自己都這樣了,黃皓還能有什麼好下場?

想明白前因後果,皇帝反倒想開了,忍不住輕聲呵呵做笑,笑聲悲愴。

同意與東吳聯姻的是你們,憎恨大虎、小虎也是你們。

越是思索,越是無語,深感悲憤。

咬着下脣,垮着臉色,皇帝踏上臺階,入永樂宮拜謁皇太后吳氏。

殿中暖閣裡,吳氏見他模樣失常,急問:“我兒何故如此?”

皇帝卻雙膝跪倒在暖榻前,直接頓首:“母后,今羣臣心變,有廢立興替之意,孩兒惶恐。懇求母后,救救孩兒。”

吳氏起身將陪伴左右的吳班兩個女兒揮退,給了暖閣門口侍立的黃皓一個眼神,黃皓會意躬身後退,去給兩個小姑娘做警告,免得亂說引來禍端。

暖閣中只剩下一對苦命母子,吳氏攙起皇帝:“我兒何出此言?不是在問齊王婚事,怎麼就扯到了羣臣心變?此言不可妄說,切記切記。”

跟着吳氏到了暖榻,皇帝盤坐在地,垂着頭,眼睛紅腫,淚水從下巴滴落在竹蓆,泣聲:“孩兒駑鈍不及齊王聰慧,今齊王自污,孩兒恐有大禍,欲效仿齊王,還請母后助我。”

“這……”

吳氏心亂如麻,反問:“若有昏聵之名,豈不是正遂其願?”

“母后,其人最愛惜羽翼,豈會殺我自污?”

皇帝仰頭去看吳氏,咬着下脣猶豫說:“孩兒又不做天怒人怨之事。”

第八十二章 貓第八百三十八章 瘋女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變數所在第六百三十七章 五共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二百零五章 興滅繼絕第八百三十一章 麥城舊政第三百二十四章 相遇第五百二十七章 典論第二百章 遺憾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七百二十四章 期期艾艾第七十二章 勢不集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七十七章 瘟疫上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八百三十六章 家法第三百零四章 投石問路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五十六章 浪漫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第三十一章 爭論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一百一十二章 名第七百八十四章 請辭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七百一十章 窘迫第八百五十五章 太和第一百三十九章 王雙第四百五十一章 突變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七十六章 傷員第一百一十四章 削髮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第四百六十章 何以至此第五百三十八章 飯還得吃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瀾第八百四十九章 會館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二百五十四章 逃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身第五百九十一章 黎明前第八百四十九章 會館第四百五十九章 天地同力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八百三十二章 轉變第二百三十六章 財富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錯第三百零九章 序幕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七百一十六章 絕計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牌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二百一十九章 暨豔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計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第三百九十六章 三角債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四百零五章 強弓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三百七十七章 瓷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七百零一章 險惡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六百五十一章 童子第三百八十四章 募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追斬第三百零七章 破家第一百八十八章 橘林館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