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委昱諶西京以資

周泰、蔣欽身爲寒家子,能得到荀貞的召闢已是驚喜交加,到了州府,又被荀貞恩寵親近,更是感激不已,再又見到荀貞麾下人物如典韋、辛璦,自忖勇不及典韋,風姿容止更無法和辛璦比,更是心折荀貞帳中人才之濟濟,兩人私下裡說話,都覺得荀貞以鳴謙接下的品德,憑出衆的文武屬臣,將來必非一州可限量,本就已甘爲荀貞效死的念頭由之愈發地俱皆堅定。

而對荀貞來說,原只是想招周泰,卻一下來了倆,也是十分喜悅。

不過,喜悅歸喜悅,畢竟還有許多的軍政要務需要他親自處理,所以在安置下了周泰和蔣欽後,他便將精力轉到了兩件大事上。

兩件事中,頭一件自然就是遣趙昱、荀諶去長安面聖的事。

荀貞府中、帳下有不少可以去面聖的人,但經過仔細斟酌,並在與荀彧商量過後,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趙昱、荀諶兩人。

原因有二。

荀貞現掌徐州,遣使覲見,使者必須是以徐州本地人爲主,以示他已得到了徐州士人的支持,在趙昱、張紘、張昭、王朗這幾個年齡、德望較爲合適的人選中,王朗已任廣陵太守,不能離郡,張昭雖和荀彧等一樣也提出了入西京覲見天子之議,但他初至,德望固足,州任尚淺,也不合適,張紘倒是可以,可他此前只因受荀貞之闢,在廣陵郡中任過職,卻是沒有供職過州中,名位不夠,王朗、張昭、張紘皆不可,如此一來,就只有趙昱可遣了。

趙昱是州別駕,有德望,名位也夠,並且他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他此前還當過陶謙的州別駕,遣他去西京,可以藉由其口,告之羣臣,讓朝廷知道陶謙的昏悖,知道荀貞興兵攻陶謙是“順民意、誅暴行”的義舉,而絕不是什麼“以郡犯州”的擅兵自雄,不臣亂舉。

此是原因之一,選趙昱的緣故。

荀貞遣使去西京面聖,並不只是爲了派人去見見天子,天子一少年,諸事不知,權皆在董卓之手,有什麼好見的?荀貞看重的是天子這個身份所代表的“大義”。

所以,此次遣使,他有兩個目的必是要達成的:第一個目的就是他對荀彧等人說過的,要得到朝廷的封拜,成爲真正爲漢家所認可的徐州牧、鎮東將軍,從而來日如果真和袁紹反目,他上有此王命在手,下有佔徐州之實,名實相符,亦足穩爲己資,使吏民服,不用太過擔憂因爲冀州兵強的緣故,州里會出現地方士人羣起叛亂的局面。

現下已佔得了徐州,雖尚有彭城國未取,泰山兵未滅,可此兩者已翻不出什麼大浪來了,那麼荀貞就該要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規劃了,對此,他已有了初步的想法,徐州北爲青州,西爲豫、兗,南爲揚州,欲圖發展,只能先從這幾個州下手。而此四州,豫州雖地廣而富,實一等上州,可現屬孫堅,不能爭,剩下的便只有在青、兗、揚這三個州上邊做文章了。

三州各有優劣,論及富庶,兗、青爲上,但兗、青鄰袁紹、公孫瓚,外敵強大,且現今境內黃巾衆多,如欲得之,必須苦戰,相比之下,揚州雖鄰袁術、劉表,可此二人不能與袁紹和公孫瓚相比,外敵較弱,並且境內沒什麼黃巾,雖羣盜蜂起,強者如祖郎、鄭寶等,亦各擁萬餘衆,然以荀軍兵馬之精,卻可分而擊之,從容平定,外無強敵,內亦好定,此揚州之優。

但揚州也有劣處,而且還不少,首先,富庶不及青、兗;其次,徐州與吳、丹陽、會稽諸郡間有江水爲隔,用兵不便;再次,較之豫、徐等北州,揚州因地處江南,故風俗多有不同,他如欲南下奪之,就不但只是州與州間的地域之分,而且還是南方與北方間的地域之分了,故而可以想見,如想要攻取揚州,需要面對的當地士人之阻力必然會很大。此三點是揚州之劣。

通過權衡對比之後,荀貞認爲,下一步最好還是先規取青、兗,實在不行,次而求揚州。

不錯,青、兗外有強敵,內有黃巾,較之揚州,難取亦難守,可越是難,只要能打下來、守得住,收穫也就會越大。

試想:取下二州之後,收數十萬的黃巾之部衆爲己用,納兩州富饒的產出充軍資,實力必然大增不說,到得那時,還能以徐州爲倚,用此兩州爲翼,進則可謀略冀、豫,守亦足可與袁紹、公孫瓚相抗衡,若把徐州比作諸侯之資,那麼得了青、兗之後,據有三州,就是天下之資,有可以一爭天下的資本了。

那麼,該如何規取青、兗?

頭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得找個由頭,否則便是出師無名。

“名”雖然是個很虛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可就像“大義”一樣,沒了這個東西,很多事情就不好辦,勉強去辦,必會爲海內所指,成爲“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就算不在乎天下人的抨擊,不在意會得到一身罵名,事情也不一定見得就能辦好,故而,荀貞就想着能借此次遣使去西京的機會,找到一個可以染指青、兗的機會。

那麼,什麼樣的機會才能使他有藉口插手青、兗?

如能向朝廷要來一個青州或兗州的郡職,把他的人安插進去,之後,倘遇兵亂,又或黃巾肆虐,他安插進去的人向他求援,他自便就有了進兵青、兗的藉口。

此即是他遣使面聖的第二個目的。

得到朝廷的王命詔拜,以爲自己立身徐州的政治資本,再找到一個染指青、兗的機會,以爲自己來日謀取天下的實際資本,這兩個目的頭一個還好說,第二個卻是不可對外人言的,所以,在趙昱之外,荀貞還得選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與趙昱一起去西京。

最信得過的當然是本族人了,本族人中於天下有名、而現又從在荀貞身邊的只有荀彧、荀攸、荀諶、荀衍四人,荀彧、荀攸,分擅政、軍,荀貞片刻也離不開他倆,荀諶、荀衍兄弟相比,荀衍的政才爲優,而荀諶的口才更好,所以,荀貞又選定了荀諶也去長安。

此是原因之二,選荀諶的緣故。

從徐州到長安萬里之遙,往返得幾個月,而今天下多事,久則變多,應要只爭朝夕,以求能得先手,詔命和插手青兗的藉口都是越早到手越好,人選既已定下,事不宜遲,荀貞決定遣趙昱、荀諶兩人及早啓程。

給他倆正式下達意旨之前,荀貞使人召了荀諶過來,於堂中見他。

典韋等在門外警衛,荀貞嚴令,不許任何人靠近。

堂上也沒有別人,只有荀貞和荀諶兩人。

荀貞叫荀諶挪席到自己案前,對他說道:“文若、公達與志才,此前都有過提議,說今既得徐州,當遣使赴西京,奉承天子,以盡忠誠,治中張公到府後,亦有此議。我經過深思細酌,有意請兄與別駕趙公代表我去見至尊,兄願行否?”

遣使面聖這件事,荀貞雖然沒有正式地說過,但荀諶也有過耳聞,之前多次出使,荀貞都是用的他,故而當時他就猜到荀貞這次也很有可能會遣他去,此時聽了,見是果然如此,因已有心理準備,當即說道:“這是大事,我一定會和別駕把此事辦好。”

“徐州離西京道遠,豫州境內還好,出了豫州再往西,沿路盜賊衆多,豺狼滿道,長安城內外又皆爲董兵把持,實虎穴是也,兄此去,一定要萬萬謹慎,沿途不可大意,到了長安,也需謹言慎行,不可多與朝臣交接,以免爲董卓所疑,使兄受其害。”

荀諶點頭說道:“吾弟放心,我此去必然謹慎。”

“請兄見聖,覲見只是其一,另有兩事相托。”

“何事也?”

“今雖得徐州,詔命未下,外有袁本初在冀,公孫伯珪在幽,袁公路窺伺在荊、揚,此皆虎狼也,內有一些徐州士人以爲我無詔擊州,是犯上亂行,猶有不服,我席不能安。這第一件事,便是請兄必要向朝廷要一道詔書,王命既下,則徐州安矣。”

“是。”

“現今長安與關東斷絕,山東州郡攻爭不止,無有遣使遠赴面聖者,兄與別駕趙公今去,道不辭萬里之遙,行則逆豺狼之羣,我料朝廷必會對兄與別駕有封賞,以褒兄與別駕乃心王室之忠節,如竟留兄於朝,彼虎穴之所,萬不可應,務需要求得外任。”

“外任?外任何處?”

“徐州地偏,東鄰海,設有冀、幽之士來犯,不足自保,這第二件事就是要請兄設法,務向朝廷求一青、兗之郡,如此,緩緩經營,或可收青、兗爲用,便足自保,亦可自立矣。”

荀諶聽了,心道:“吾弟志遠!”慨然地說道,“我定盡力而爲!”

“求郡應會不難。冀之袁本初、荊之袁公路,世代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分居北南,各攬英豪,此二袁者,董卓深爲之忌,我今起于徐州,西北近袁本初,西南鄰袁公路,正可使他用‘驅虎吞狼’之計,令我輩互攻自弱,兄若求外任,他應不會不許。唯一難者,在能否得青、兗之郡。董卓如欲弱袁本初,就會允兄於青、兗,而如他不欲我地富兵盛,我想他就會把兄任之揚州,以使我與袁公路爭。……兄如真不能得青、兗,退而求其次,揚州亦可,只是不可求九江、廬江,唯江東之吳、丹陽、會稽可矣,其中,又以丹陽爲下,吳地爲上。”

九江、廬江在長江的西邊,就算這兩郡都得,如取江東,還得渡過江水天險,所以若是真不能求來青、兗之地,只能退而求揚州之地的話,此兩郡都不能要,而吳、丹陽、會稽三郡中,丹陽現屬周昂,本來如果當日後援孫堅之時,周昂就已很有可能會發兵北上了,現在要是再得到一個“丹陽太守”的詔命,他更是會與荀貞拼命了,故而,江東三郡中,此郡爲最下,會稽與徐州間有吳郡爲阻,也不適用,最上等的便只能是吳郡了,既與徐州接壤,又西通丹陽,南連會稽,得到之後,至少可以徐徐圖謀,把江東三郡先收入囊中。

荀諶應是,說道:“定盡力求青、兗之郡,如真不能,必得吳郡。”

荀貞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西京之中,雖多故舊,然多不可與謀事,唯兩人,兄可密見之:溫侯王公雖矯情屈意,承附董卓,而實忠良,又得董卓信用,可與言‘求詔命’事,得王公之助,也足可保兄不會受董卓之害;元常,郡之故人,兄與我皆知其品與能,可與謀‘求郡’事。除此二人,餘者雖可見也,固不可泄我之所欲,亦不可對王公泄我求郡之意!”

“溫侯王公”便是王允,他表面上承附董卓,深得董卓信任。“元常”自是鍾繇,與荀貞是老交情了,荀諶和他也很熟,“求郡”之事可以與他言之,他在長安人頭熟,能幫得上忙。

荀諶知道,求詔命一事是很正常的,可求郡,圖謀青、兗或揚州,這就不是正常的事了,如被不該知道的人知道,一旦傳出去,荀貞會得到罵名是輕的,再想圖謀青、兗或揚,就千難萬難了,肅容應諾。

荀貞頓了一下,又道:“長安實非可久留之地,到了城中,見到元常,兄可勸他不如來徐。”

“天子在西京爲董卓所脅,他或是不會離開的。”

荀貞很瞭解鍾繇,知道他是個聰明人,荀諶說他“或是不會離開”,倒非是因對今天子之忠,而是因如今天下形勢未朗:袁紹雖強,公孫瓚去年方以兩萬步騎,破黃巾三十萬衆於渤海,威名大震,兵威正盛,青、兗諸郡,乃至冀州,願從附者衆多,冀幽將來必有一戰,勝敗在誰,尚還難說;袁術雖兵馬頗強,可劉表亦非弱者,二人孰能得荊與揚,且需後觀;豫州孫堅,固不能得豫州士人之踊從,可善戰兵精,有荀貞爲援,亦差可據守一方;山東亂戰,長安還有董卓,董卓雖退入關中,可實力猶存,帳下勇將如雲,若是肯靜觀待機,也不是沒有再出關與東方羣雄一爭的可能;除此,涼州等地又各有豪強,所以說,現今天下的形勢非常之不明朗,既然不明朗,那麼與其出投一方,確是不如留在西京,耐心觀望,同時砥礪名聲。

至於在長安會不會有危險,他又不是名重望高的公卿,一個黃門侍郎,更不會故意去得罪董卓,所以至少對他來說,在長安城裡,似危實安。

荀貞因猜鍾繇也許是在持觀望的態度,所以對荀諶說道:“兄可以言辭說之:其在朝中,一身而已,縱慾竭忠,無能爲也,出而來徐,我必可使其盡展己才,同心協力,繕兵修政,一朝揮師西向,破西京,滅董卓,迎天子還於東都,使漢家再興,不世功也!”

“我當轉吾弟此言與他。”

“今與兄所言,如成,徐徐圖之,可立吾荀基業於東南。吾兄切記,務不可泄。”

聽了“立基業於東南”之語,荀諶怔了一怔,想到了流傳於近代的一句話:“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他觀看荀貞神色,卻不似意在指此,心道,“吾弟此話,似無意在此讖語,然若果能使吾弟此謀成?”想到這裡,也不知是驚是喜,只覺手腳發軟,不敢再往下想。

諸荀雖同族,可龍生九子,九子不同,現從在荀貞左右的諸荀亦是如此,對時局、對天下,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而今諸侯羣起,各據州郡,雖打的都還是漢臣名義,可真心忠誠於漢室的又有幾人?別的人不說,只說冀州袁紹、荊州袁術,明眼人都能看出,此兩人於討董時就已懷不臣之心,可卻從者如雲,何也?還不是因爲漢祚日衰,既不能依靠己力逐鹿中原,那麼就不如攀龍附鳳,以圖改朝換代了後,能當個開國功臣,求個世代富貴。

剛纔荀貞對荀諶講要他務必要求得一郡外任時,荀諶因專心傾聽之故,倒是沒有想太多,可現下因荀貞無心的一句話,卻使得他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不該想的一句讖語,他心頭砰砰直跳,強自按下這不敢想、更不敢說的念頭,調整了一下心態,慎重地應道:“是。吾弟放心,除元常一人,我必不與他人言之。”

79 毋要臨渴而掘井14 荀家五虎度陳倉(五)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6 生子當如孫伯符26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七)27 敬老1 風物迥異江南地66 急擊則負緩則勝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27 舉薦戲忠76 演武薦賢(上)7 獨行69 樂文謙領兵北上53 只知太守不知君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90 揭竿而起爲招安264 軍旗紛至聚昌邑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48 袁太尉滿門被斬 賈文和獻策分擊5 當民兵預備役遇到野戰軍,後者華麗敗退了28 孫文臺發豫州兵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47 將軍何嘗真無情81 不足憂懼劉玄德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42 可願南下?37 起行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35 集合37 會師(下)70 今才知君是誰人124 狂士罵荀以求死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64 戲忠43 董卓狼顧問英雄(上)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10 查封5 言而有信荀貞之45 董卓狼顧問英雄(下)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34 孟塗敢棄夜襲利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5 大計21 辛璦(下)267 荀貞之態漸梟雄42 鮑信燭下勸離洛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19 惡奴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58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八)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4 留錢35 褒貶由人298 陳國相襄軍第一(七)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41 效果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9 道人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151 沙丘臺上舊時月(六)1 雙喜臨門(上)30 回家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54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18 捕人118 三戰盡復東郡地(三)75 欺上弄假國之賊43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四)22 鵠備分得勝負機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7 獨行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22 文聘(上)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65 短歌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66 燕雀安知鴻鵠志 雍季之言百世利1 光和六年(上)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20 辛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