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

bookmark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微言大義

“隱公代行國政,想要和邾國友好,所以在蔑地舉行了盟會。”

“這一年夏季四月,魯國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費伯率領軍隊,在郎地築城。”

“《春秋》之所以沒有記載這件事情,是因爲費伯不是奉隱公命令的緣故。”

“夫子是魯國人,又是史家,他能不知道魯國發生的大事嗎?當然不是。可爲何要故意刪削呢?這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了。”

“還有,邾國爲何會被隱公如此看重呢?我們讀書要讀盡,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能輕易放過。”

“原來,顓帝玄孫陸終,第五子晏,賜姓曹,在周武王時,其後裔挾,爲附庸,居於邾。”

“陸終娶的是鬼方女,生了六子,繁衍出許多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是一個國家。”

“陸終的第五子晏,即曹姓的始祖,正是邾國的先祖。”

“這些是有實物相證的,山東鄒縣,邾國故地,纔出土了青銅器,上有銘文——‘陸終之孫邾公乇鍾’。這是朝廷考三代文明,今年的大成就之一。”

“邾這個字,顯然是‘朱’加‘邑’而成爲地名的,《說文解字》說:朱,赤心木。其實‘朱’的甲骨文就是作‘樹的主幹狀’,因此史學界以前認爲,邾這個字,就是以當時山東鄒縣盛產的一種‘紅心木’而得名。”

“紅心木是泛稱,它並不是紅色的,正確說應該是朱褐色,像紫檀木、花梨木都比較接近這個顏色,至今都是名貴木材。”

“但是因爲去年這個青銅器發現,史學界又有了新的觀點,因爲青銅器銘文中,多把邾字寫成蜘蛛的形狀。”

“所以邾國,其實可能是陸終後人以蜘蛛爲圖騰,從東夷部落發展成邑的。”

“邾國在西周時期,國土範圍在東夷諸國中是比較強大的。因是東夷,故常被旁邊的魯國所輕視。”

“邾國在先周之前存在,大概在周公東征後,歸順周朝,但不知爲什麼,周室始終沒有給邾國一個爵位。”

“雖然沒有名分,倒也安分守己,整個西周時期,邾國都服服貼貼做着魯國的附庸。漸漸和華夏文明融爲了一體,這就是《春秋》稱其後克爲儀父的原因。”

“融入華夏後,邾國與魯國開始了世代聯姻,《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當邾婁顏之時,邾婁女有爲魯夫人者’。”

“故而邾婁顏也被魯人稱爲夷父顏,是邾國自邾挾立國以來的第七代國君。”

“夷父顏本有些作爲,卻因爲參與魯國‘伯御叛亂’,而被周宣王誅殺。”

“究其原因,據《公羊傳》記載,乃‘邾婁女爲魯夫人者’,生下長子括,但偏偏周宣王喜歡次子戲,而立戲爲魯太子。”

“括的兒子伯御密謀奪位,夷父顏作爲外戚,站在了自己外孫的一邊。”

“邾國經過這次動亂後,國力大損,到西周末年又分裂出去兩個子國——郳國和濫國,國土面積變得更小。”

“小到什麼程度呢?小到變成了一個成語,後人以‘邾莒之國’來形容小地方。”

“比如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正覺寺》就寫道:‘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

“根據《左傳》記載,直到齊桓公稱霸時,因當時邾國國君大力支持齊桓公,齊桓公向周僖王求請,才終於領了個子爵的名分。”

“進入東周後,周室漸弱,魯國逐漸強大起來,這時的邾國,努力爲自己爭得爵位後,也日漸興盛。”

“雖是子爵小國,卻幾乎也能與侯爵的魯國相抗衡。整個春秋,魯邾兩國的戰爭屢見史端。”

“戰爭從僖公二十一年開始,那一年,邾國滅須句國,須句國國君逃奔魯國。”

“因爲魯僖公的母親成風是須句人。於是在第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

“邾人不甘心,出兵反攻魯國,魯僖公輕視邾國,竟然‘不設備而御之’,結果在升陘受到重創,魯僖公愴惶逃走時連帽子也丟了,成爲邾國的戰利品懸掛在城頭示衆。”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公伐邾,取訾婁,以報升陘之役。邾人不設備。秋,襄仲復伐邾’。”

“魯僖公爲報升陘之仇,在兩年之後再次出兵入侵邾國,攻佔了邾國國都訾婁。”

“驕兵必敗,這一次卻是‘邾人不設備’,被魯國突襲入侵,國都被佔領,失去了政治中心。”

“然而當時邾國國君爲邾文公,面對國難,他沒有畏縮,帶着國人離開生活了四百多年的故地,遷都到‘繹’。”

“而據《左傳·文公十三年》的記載,邾文公爲了遷都之事,問卜於史官,史官占卜後得出結論說:‘利於百姓而不利於國君。’”

“邾文公說:‘能利於百姓,那就是國君的利益,沒有比利於百姓更爲吉利的了。’然後不顧衆臣的反對堅持遷都。”

“邾文公在遷都一年後去世,國人贊他爲一代賢君。”

“其後的邾國國君就差勁了,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日趨敗壞,邾國的國力逐漸衰弱下去。”

“到了邾悼公時期,國內大量臣民流失,不少邾國大夫還攜同自己的封地叛逃他國,這給邾國造成了極大的重創,從中可見邾悼公是怎樣自私自利的一位國君。”

“到了後來的邾莊公更爲荒唐,死後居然恢復人殉,大大背離了先祖邾文公心心念唸的‘民本思想’。邾國開始從內部被自己的腐敗淘空了。”

“但是在夫子《春秋》開始的這一年,邾國還是很受魯國尊重的,故爲‘蔑之盟’。”

“今天這節課,我們只講了春秋的第一句,十七個字。但是從這十七個字裡邊,已經可以讀出不少夫子的思想。”

“尊王、求善、守禮,以文明辯夷夏。對於崇奉華夏文明的東夷流裔邾國,予以了與東魯同等的史學地位。”

“這些東西,在十七個字裡,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他的思想,對於如今的三路,對於原夏國的党項族羣來說,同樣具有巨大的意義。”

“今天講這麼多,不是要大家死記硬背其內容,是要把握住夫子的微言大義,掌握讀《春秋》的方法。”

“無論漢蕃,都可以成爲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傳播者。”

“人都是愛自己,愛家庭的。夫子的偉大之處,是他說,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去愛別人,愛和你關係沒有那麼緊密的人。”

“這就是‘仁’的本意。”

“樑乙埋也是一個愛自己,愛家庭的人。甚至可以說,他對家族的愛,超過了我們很多人。”

“若非如此,梁氏子弟也不會遍佈夏國朝堂,把控夏國朝政。”

“但是他的愛,只對自己,只對自己的家族,卻罔顧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爲了這樣的愛,他不惜囚禁君上,發動無義之戰,將家族拖入深淵,將國家拖入深淵,將百姓拖入深淵。”

“夫子的偉大之處,就是爲我們指明瞭方向,怎麼才能讓愛自己,愛家族,變得與愛百姓,愛國家,愛君上,同歸同路。”

“讓我們知道,怎麼纔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既是人情,也是天理。”

“爲最大多數的人服務,以最大多數的人的利益爲自己的利益,永遠和最大多數的人站在一起,爲最大多數的人謀幸福。這就是士人天生而應有的立場,也是應該承擔的責任。”

“樑家人中,也有這樣的人,也有樑乙埋的反對者,因此我們要理智的區別對待。”

“不要以血脈、姓氏、宗裔、族羣來定義人。”

“而是要看他的作爲。”

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矛盾轉化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爛的世界第八百六十七章 龍牙港第三百一十章 戰鬥打響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條陳第九百六十一章 牡丹詩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第六百七十五章 忠烈祠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九百六十三章 朱婕妤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賢妃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報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變革前的祥瑞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八百零九章 刺客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脛轉運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四百八十五章 誅叛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二百八十四章 瓊林宴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六百零五章 陪伴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探討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難熬的一夜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六十五章 理工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血戰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四百二十章 衝擊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請客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麪粉廠第八十七章 私奔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車陣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邊故事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集體智慧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八百一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訓第二十七章 定價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歐陽發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家廟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累不累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蹟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還錢第一百七十一章 陸路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艱難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復官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意外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四百九十七章 水傀儡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一百零七章 扇翅膀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 驗收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課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