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君明王禮敬尊親愛心廣被四海來祭
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本章經文,是講古時候的聖王用孝道治理天下。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邢昺《正義》曰:“夫子述,此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前章明先王因天地,順人情以爲教。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次三才之後也。”
這是解釋本章主旨,是說孔老夫子在此章講述聖明的君王,他們以孝德來治理天下,自己能夠愛敬事親,然後以“德教加於百姓”,所謂是正己而後化人。由孝而治,用孝道來治理天下,自然就感得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國泰民安,世界和諧,天下大治。
三才章告訴我們,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人的孝行跟天地之德合起來,即“先王因天地,順人情以爲教”。天地就是自然,因着自然來教化人民。“因”,就是依據。自然,是我們的本性。依着我們的本性、本善來教化,這是最有效果的。孝道就是本善,是每個人本有的性德。所以先王都是聖賢,很有智慧,他們依據着人的本性、天性,順着人的情感去教化。孝道也有人情、情感,兒女跟父母之間的親情,那就是天性,隨順着天性的情感來立教,教化很容易推廣,很容易使人心向善、社會和睦。“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明王”,是古聖先王,他們用孝道來治理天下,都是因天地、順人情的教化,得到天下大治,安定和諧。所以這一章在三才章之後,名字叫孝治章。治理的“治”,古音讀“持”,孝治章。
依循註疏解析章句
一、孝治萬國以事先王
經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唐玄宗簡單註解:“言先代聖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爲孝理。”夫子講,“昔者明王”,過去先王,古聖先王;“明王”就是聖明之王。他們以孝來治理天下,因爲孝是至德要道,至高無上的品德,至爲重要的道理,能夠轉化人心,所謂是“百善孝爲先”。當人的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因此以這種至德要道來教化人,最容易,而且效果最顯著,這就是孝的義理。
唐玄宗注第二句經文:“小國之臣,至卑者耳。”小國的臣民是極爲卑賤的。當時周朝有八百諸侯,有的國很大,有的國很小,做天子的是聖明的君王,即文王和武王,他們連小諸侯國的臣民,都不敢輕視。“主尚接之以禮”,“主”,指明王,天子,對待小國之臣,尚且用正式的禮節來接待。“而況於五等諸侯,是廣敬也”,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諸侯國的國君,當然更是待之以禮,做到廣敬。“廣”是廣大,普遍的意思;“敬”就是禮敬,對待一切人都是這樣的禮敬,這叫廣敬。
“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天子能夠這樣對衆多諸侯國,上自國君,下至臣民都能以禮相待,自然能得到萬國之歡心。“萬國”,是“舉其多也”,不是真正的數字,是講有很多諸侯國。人能夠以禮敬對待天下人,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禮敬,進而得到天下人的歡心。這是講到孝道,“孝”,很注重一個“敬”字,所謂孝敬,如果沒有敬,那就不稱爲孝。這種敬心是從敬父母培養起來的,然後把這個孝敬之心推廣至萬國、天下,得到的結果:“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歡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是講廣行孝敬這種美善的結果,用孝道來理順天下,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歡心,人民擁戴這位天子,當他要祭祀自己的祖先的時候,萬國的諸侯、臣民都各以其職,即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參加祭祀,這叫助祭。就是過去講的進貢,各個少數民族的諸侯國,他們都紛紛拿着自己的特產來進貢,用這些貢品來幫助祭祀天子的祖先。因爲天子能夠禮敬諸侯,所以得到諸侯的禮敬。祭祀祖先就是對祖先盡孝,所以,當“我”能夠以禮待天下人,以恭敬之心待天下人,天下人不僅恭敬“我”,而且恭敬“我”的祖先,因此就達到了對祖先的行孝。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是講明王作爲先王的子孫,應如何侍奉自己的祖先,即以禮對待天下諸侯,使自己的祖先能夠享受到祭祀。古代諸侯都有助祭這種禮節。
◎國崇孝道禮尚往來
我們再看,一個國家如何用孝道來對待其他國家。首先???們自己國家,要從天子至於庶人,從國家領導一直到百姓,都奉行孝道,以愛敬存心。
所以當我們舉辦一些國際活動時,自然就會有其他國家響應,這與助祭是一個道理。譬如我們準備奧運會,假如國家能夠推行愛敬的教育,自己和睦,對待別的國家也能夠禮敬,就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禮敬、擁戴。譬如說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國家遭難,我們從上至下都能夠團結一致,以愛心來互相幫助,爲救援災區的災民,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種舉動,這份真誠心,也自然能夠帶動起別的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地震之後三天,就有一百五十一個國家和十四個地區,以及很多的國際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對我們的災區表示慰問。愛心是可以喚起愛心的,我們自己的國民有愛心,互相幫助,纔會感得更多其他國家的愛心支持。假如我們自己的國家,看到災難並沒有立即動作,並沒有很重視救援工作,也就不能感得其他國家對我們如此的同情、支持。
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愛沙尼亞的駐華大使翁卡(安德列斯·翁卡AndresUnga),在地震後三天,就到北京的紅十字會血液中心,爲震區的災民們獻血。所以我們自己對別的國家能夠以愛敬來對待,也感得其他國家對我們以愛敬對待。
二、諸侯之國愛民事君
經文:【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註解:治國的人,這裡指諸侯,“國”是諸侯國,作爲諸侯,他治理一個國。古代“國”就是諸侯所統轄的範圍,即“理國,謂諸侯也”。諸侯“不敢侮於鰥寡”,對鰥寡孤獨不敢輕侮。“鰥寡,國之微者”。男子失去了太太,就稱爲鰥;女子失去了先生,就叫寡。鰥夫寡婦,在一個國家是地位微賤的,力量也很單薄,沒有很多人去體恤他們,所謂“國之微者”。對待卑微的鰥寡孤獨,國君尚不敢輕侮,不僅沒有輕侮、看不起的言行,更不會虐待刁難,甚至內心都沒有看不起對方的念頭,純是一顆愛心、敬心對待他們。鰥寡孤獨尚且如此對待,“況知禮義之士乎?”士,這個階層懂得禮義,有一定的地位、聲望,在社會上受大衆尊重。百姓,一般稱爲民;百姓中知禮義者,就稱爲士。“而況於士民乎?”何況是知禮義的百姓呢?對待他們當然就更要禮敬。結果自然是“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註解:“諸侯能行孝理,得所統之歡心,則皆恭事助其祭享也。”“所統”,就是所統轄的百姓。一個諸侯國的國君,都能夠以孝敬之心,對待自己的子民,當然可以得到他們的歡心。百姓歡心,擁護、愛戴國君,國君祭祀祖先,他們也爲國君着想,來恭敬助祭,諸侯國的社稷就能夠長遠保存。
孟子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講到,君子跟別人不同,就在存心。君子以仁愛存心,“仁”是仁愛,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愛敬別人如同自己。“以禮存心”,對待別人都以禮敬。“禮”,是身體形象;“敬”,是他的存心,“禮者,敬而已矣”。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對人恭敬,言行肯定對人有禮貌,如果在禮節上有缺失,就表明敬人的心不夠,內心和外在是完全連在一起的。“仁者愛人”,君子以仁存心,他能夠愛人,即愛護人、關懷人、尊重人、照顧人、幫助人,所以君子以仁愛作爲自己的人生觀。“有禮者敬人”,心存着禮義,對待別人自然能夠禮敬。別人跟自己是一體,“仁”,人字邊一個二,二人合一,這叫仁,這二人,代表任何兩個人都是一體的,人與我本就是一體。所以懂得愛人的人,纔是真正懂得自愛的人;能夠尊重別人的人,他纔是自重的人。不懂得愛人敬人,其實他也不自愛,也不自重,這個理很深,一切人、一切衆生,實際上都是同體。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指各個方向。“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衆生,即我們每個人,一切衆生都是同體,“共同一法身”,同一個身體,所以才能夠體會古聖先賢教我們愛人、敬人就是自愛。
◎愛人敬人人恆愛敬
“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是因果,“愛人”是因,“人恆愛之”是果。“敬人者,人恆敬之”,“敬人”是修好因,就能夠得到“人恆敬之”的好果。所以能夠永恆的愛人敬人,自然得到人們永久的愛敬。
周總理生前,對每一個人都尊敬。對待工作,都是盡心盡力。敬人敬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國家人民做出了很多難能可貴的貢獻,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他病逝後百姓都爲他送終,北京出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場面,聯合國都給他下半旗。這是他愛敬人民的果報。
三、孝道持家以事其上
經文:【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這是講到卿大夫之孝。《孝經》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卿大夫,自高而卑講下來。卿大夫是治家者,治理一個家族,謂“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