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

什麼是誠?清朝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中爲“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時就叫誠,所以心裡面還有一念,這個誠就被破壞了,只有把內心裡的念頭放下,正如佛門經典《華嚴經》裡講的放下妄想、執著,然後才能夠讓自性的智慧、德相顯現,那個智慧就是明察。

《中庸》講:“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能夠真誠到極處,至誠,就是內心一個妄念都沒有,更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以及貪嗔癡慢的煩惱,那些障礙真誠的東西,全部都沒有了。在無思無慮處感格天地,這就有感應了。爲什麼感應?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原來被我們的妄想、執著障礙了,現在妄想、執著沒有了,智慧現前了,“誠則明矣”,“明”就是智慧。“明則誠矣”,有了智慧他就會保持他的真誠、保持至誠,而能夠跟天地感通,“至誠感神”,這個“神”也指的是天地,也就是老子講的,他跟天地融爲一體了,他成聖人了。

我們凡人現在要學習聖人,從哪學起?從“誠”下手可以,也可以從“明”下手。《中庸》裡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個“自誠明”就是自性本來真誠,自性的體就是真誠,無思無慮,沒有妄想執著,就明瞭、有智慧,這是“謂之性”。“性”是什麼?聖人的本性,也是我們人人的本性,就是《三字經》講的“性本善”,這個“性”就是本性。聖人本性是本體真誠而自然有智慧,因爲他沒有障礙智慧的那些東西,所以就明。你可以從“誠”下手,“自誠”而達到“明”。

也能從“明”下手,“自明誠”,先明而後誠。“明”是什麼?通過學習、教育,我們學習聖賢之道、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就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人,明白如何來處理跟人之間的關係、跟自然的關係、以及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明白了以後,心也就真誠了,知道打妄想沒用,妄想執著只有傷害,沒有利益。更不會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自私自利實際上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所以損人利己這句話其實是錯的,損人絕對不會利己,損人只有害己,明白了就不會損人了。明瞭,內心就誠了,“自明誠,謂之教”,教育爲什麼這麼重要?它幫助人轉凡成聖。

所以要祈求跟天地的感應,天地降福佑,“福”就是福氣、福分,“佑”是保佑。福和佑不是說外面有什麼神明在主宰,而是自己內心真誠、有智慧,能夠行善、能夠積德,感應得到福報,這叫做上天降下福佑。實際上,上天在哪裡?上天就是我們的這個心所現的宇宙。心和宇宙是一體的,心能夠向善,宇宙也就善了,所以我們就講天降福佑。這就是“彰”的意思,“彰”就是顯露。什麼東西顯露了?自性的光明。對我們人而言,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顯露了;對於外面的境界、宇宙而言,福、美、善的境界現前了。

這些道理,實際上古人都瞭解,所以通過至誠行孝,得到不可思議感應的故事有很多。《二十四孝》講到不少千古傳頌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有歷史記載的,如果記載失誤,早就有人提出異議了。《二十四孝》到現在,至少是到民國年間都沒有人質疑,因爲是真實的。而民國以來,不到一百年間,很多人就開始提出疑問,懷疑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懷疑古代孝子的感應故事。這是因爲不懂得感應的道理,沒有至誠心,感應不了,不能“至誠感神”,所以就不能理解這些故事。

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章 孝經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2章 本經概要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28章 孝治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第228章 喪親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69章 諸侯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47章 天子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33章 聖治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23章 事君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