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

bookmark

邢昺的序文:“按《漢書·藝文志》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引用《漢書·藝文志》,來論述爲什麼這部經叫《孝經》。

“天之經”,經就是常,恆常不變。就像太陽,每天早上必定會起來,到晚上必定會落山;月亮,晚上必定會起來,早上必定會落山。正如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恆常而有規律,所以“經”就是常。

“地之義”,義就是利益萬物,大地默默承載着萬物,不管是山川河流,還是動物植物,還是我們人類,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全都承載,毫無私心,毫無偏執,利益一切人、事、物,這是“地之義”。

這是天地無私的品德,聖人效法天地之德的行爲,就是孝。

“民之行”,民就是人,每個人都應該行孝,因爲這是本性本善,本來就應該這麼做的,不用問爲什麼,就應該這麼做,跟天地一樣。所以經就是恆常,永久不變。

例如,古代聖賢大舜行孝,父母虐待他,甚至千方百計要把他害死,可是舜沒有因此而對父母有一點不好的顏色,心裡也沒有一點抱怨,還是這樣的承順,最後感動了父母,也感動了天地。感得大象都從山裡跑出來幫他耕耘,小鳥也來播種,堯王知道了舜的德行,聘請他出來治理國家,最後把王位也讓給他。不僅孔子、孟子讚歎大舜,四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講到這個故事,依然對舜的德行肅然起敬。

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母親問安,父親有病了,他很擔憂,一定要把父親治好,才能心安。每天去問候,天天如是,終生奉行,這就是所謂的“文王三省”。

二千多年前的漢文帝,母親薄太后因病臥牀,文帝三年侍奉於牀前,對母親竭盡全力的孝敬、安慰。這些故事儘管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們依然在傳頌,真正有識之士,依然在效仿。可見古人行孝,今人也要行孝,孝真是恆常不變的大道。

我們摘抄了邢昺序文的一些重點的文句來學習。“皇侃曰:經者,常也,法也”,這是解釋經的意思。皇侃是南樑的學者,是一位大儒,也曾經註解過《孝經》,叫《孝經義疏》,現已失傳。他解釋經,是常、法兩個意思。爲什麼叫常?因爲這部經就是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我們要荷擔,不能只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研究得再好,沒有落實到自己的生活,那不能叫成就。所以孔子勸我們行仁、行道,任重而道遠。祖祖相傳、代代相傳,我們要把古聖先賢的道統荷擔起來,傳承下去,這是古代儒士真正所希望的。時代雖然有變遷,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銷燬,但是孝親的德行是永遠不能夠變遷的,所以叫常。這是從聖賢教誨來講。

“法也”,“法”就是這種方法。方法是什麼?剛纔我們提到《孝經·開宗明義章》,孔子說的“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現代講,就是實現幸福美滿的人生,構建和諧安定的社會,共建和諧和平的世界,這種方法、這種教育就稱爲法。所以我們的講題稱爲——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經”的義理,確實是很深。

二、辨體——以“道”爲體

辨體就是辨明本經所依據的原理。這部經依據什麼爲體?用什麼做原理?我們把它判爲以“道”爲體。所以“道”就是它的本體。這麼判,有經文的依據,孔夫子在開宗明義章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這裡講的孝是德行的根本,即德的本體就是道。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體,孝是德的本,那孝不僅是德,是根本的德,自然是以道爲體了。

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50章 紀孝行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章 本經概要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173章 五刑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16章 三才(2)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92章 廣至德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章 本經概要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23章 事君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