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齊策二

韓齊爲與國

[原文]

韓、齊爲與國①。張儀以秦、魏伐韓②。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③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④,遂與秦戰。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⑤,三十日而舉燕國。[註釋]

①與國:同盟國。②張儀以秦、魏伐韓:事在前341年。③田臣思:齊將田忌。④自得交於齊:自己認爲與齊國有邦交關係。⑤遽:立即。因:趁機。

[譯文]

韓、齊兩國結爲盟國。張儀徵用秦、魏兩國的兵力攻打韓。齊宣王說:“韓國是我國的盟國,秦國攻打韓國,我必須出兵救援。”田臣思說:“大王的謀略錯了,爲什麼置若罔聞呢。燕王噲把國家讓給子之,老百姓都不擁戴,諸侯也不贊同。秦軍攻打韓國,楚、趙兩國必定會去救援韓國,這是上天有意把燕國賜給我們。”齊宣王說:“說的很對。”於是齊宣王答應韓國使者的要求,送他回去。於是就假裝答應韓國使者去救援並打發他回國。

韓國自己認爲與齊國是同盟國,於是就跟秦國交戰。楚、趙兩國即刻發兵救援韓國,齊國趁機派兵攻打燕國,三十天就攻陷了燕國。

張儀事秦惠王

[原文]

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齊讓①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爲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樑,齊必舉兵而伐之。齊、樑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②必出,挾天子,案圖籍③,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樑。

齊果舉兵伐之。樑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④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⑤使⑥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⑦,厚矣王之託儀⑧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託儀’也?”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儀之出秦因與秦王約曰:‘爲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代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樑,齊必舉兵伐樑。樑、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⑨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爲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樑。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⑩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

[註釋]

①讓:責問,責備。②祭器:祭祀時用的器具。③圖籍:地圖和戶籍。④請:請允許我。⑤藉:通“借”,藉機。⑥使:使者。⑦雖然:雖然這樣。⑧託儀:擡舉張儀。⑨無伐:無需出兵攻伐。⑩信:使之信。

[譯文]

張儀替秦惠王辦事。秦惠王駕崩之後,秦武王繼承王位,他左右的侍臣在他面前詆譭張儀,說:“張儀替先王辦事的時候並不忠誠。”這件事情還沒有過去,齊國的使者又前來數落秦武王的罪過,譴責他不應該重用張儀。張儀聽說此事之後,對秦武王說:“我有一條愚計,願意進獻給大王。”秦武王說:“什麼策略?”張儀說:“爲了國家社稷考慮,崤山以東的六國諸侯發動軍事行動,這樣的好處是,戰爭之後大王可以多獲得六國的割地。現在齊王憎恨我,無論我逃到哪裡,他必然會發動軍隊來來攻打到哪裡。所以我乞求以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國必定派兵去攻打魏國。當齊、魏兩國的軍隊在大梁城下交戰,一時無法脫身的時候,大王可趁機攻打韓國,進入三川地區,這樣就可以使秦國的軍隊出了函谷關時,能夠暢通無阻,直逼兩週邊境,那時天子的祭器必然要獻出來,然後挾周天子,按照圖籍,稱王稱霸,這是成就帝王霸業的絕佳時機啊。”秦武王說:“好。”於是派出三十輛兵車,將張儀送到魏國的都城大梁。

齊王果真派兵攻打魏國。魏王內心很是驚恐。張儀便對魏王說:“大王您不必擔憂,請允許我想個辦法讓齊國退兵。”於是張儀便將他的舍人馮喜派到楚國去。馮喜便以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了齊國之後,將齊、楚兩國之間的事務處理完畢,然後趁機遊說齊王說:“我聽說大王向來恨透了張儀,雖然是這樣說,讓我感到不解的是,大王在秦王面前可是恨賞識張儀呀!”齊王詫異地問:“我對張儀恨之入骨,張儀在哪裡,我必定發兵攻打到哪裡,先生爲什麼說我是非常賞識張儀呢?”馮喜說:“這恰恰正是大王賞識張儀的地方呀。張儀離開秦國的時候,曾和武王密謀商議說:‘如果替大王的社稷江山着想的話,上上之策就是讓東方戰火不斷,秦國便能夠乘機擴張索割土地。齊王對我恨之入骨,不管我到了那裡,必將不惜一切代價前去攻打。我願意以自己這具不肖之身作爲誘餌,到魏國的大梁,從而讓齊王派兵去攻打魏國。當齊、魏兩國在大梁城下交戰的時候,大王就可以趁機攻取韓國的三川,從函谷關出兵,不用大動干戈就可以直逼兩週境內,獲取周天子的祭器,而後挾持着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和策書,建立自己不朽的帝王基業。’秦王覺得這個計謀很不錯,便依計行事,派出三十輛兵車,將張儀送到了魏國的大梁城。現在大王果然就中計了,爲了區區一個張儀就派兵討伐魏國,你的這一舉措,對國內來說將會使百姓疲弊不堪,對國外來說則會導致盟國之間關係惡化,而且在領邦也會樹立仇敵,這樣以來就讓自己陷入窘境,更重要的是,這樣就能使張儀更爲秦王所寵信。這便是我想說的‘大王十分賞識張儀’。”齊王聽了以後說:“說的很對。”於是就取消了對魏國的討伐。

犀首以樑爲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原文]

犀首①以樑爲②齊戰於承匡③而不勝。張儀謂樑王④不用臣言以危國。樑王因相儀,儀以秦樑之齊合橫親。犀首欲敗,謂衛君⑤曰:“衍非有怨於儀也,值所以爲國者不同耳。君必解衍。”衛君爲告儀,儀許諾,因與之參坐於衛君之前。犀首跪行,爲儀千秋之祝。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齊疆。齊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而儀與之俱,是必與衍鬻⑥吾國矣。”遂不聽。

[註釋]

①犀首:公孫衍。②爲:應作與字。③承匡:在今河南睢縣西部。④樑王:魏襄王。⑤衛君:衛嗣君。⑥鬻:音玉(yù),賣。

[譯文]

犀首統帥大梁的兵馬與齊軍在承匡交戰,然而失敗了。張儀對樑王說如果不採用他的計策國家將要毀於旦夕。樑王於是任命張儀爲相國,張儀憑藉秦樑兩國的名義到齊國去締結連橫策略。犀首打算從中作梗,就去對衛君說:“我並非和張儀有仇,只是對於治國的方略我們之間的看法有分歧罷了。請您爲我向張儀解釋一下。”衛君於是去勸告張儀,張儀表示願意與犀首化解兩人之間的怨恨,於是在衛君的撮合下三個人坐到一起了,犀首席地前行,祝願張儀千秋之壽。這之後第三天,張儀出發了,犀首又前去送張儀,一直送到了齊國邊境。齊王知道這件事之後,感到很不滿,就說:“犀首向來是我的仇敵,可是張儀卻和他狼狽爲奸。這一定是想與犀首合謀出賣我的國家。”從此以後就不再聽信張儀的話了。

昭陽爲楚伐魏

[原文]

昭陽爲楚伐魏①,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爲齊王使②,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爲上柱國③,爵爲上執珪④。”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⑤。”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爲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⑥。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爲名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昭陽以爲然,解軍而去。

[註釋]

①昭陽爲楚伐魏:昭陽是楚軍主將,官爲大司馬,掌管軍事大權。②陳軫:齊國人,有名的說客。③上柱國:即大司馬,楚國最高武官。④上執珪:楚國的最高爵位。珪,上尖下長方的貴重玉器。⑤令尹:楚國最高官職,是軍政首腦,地位相當於別國的相。⑥舍人:身邊的侍從人員。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泛指酒杯。

[譯文]

楚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打敗了魏軍,殺了魏將,奪取八座城池,又調動兵馬攻打齊國。齊王派陳軫爲使者,去見昭陽,他拜了兩拜後,祝賀伐魏勝利,然後起身問昭陽:“按照楚國的法律,打敗敵軍,斬殺敵將,應該賞賜什麼官職、爵位?”昭陽說:“賞賜上柱國的官職,封爲上執圭的爵位。”陳軫說:“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官爵嗎?”昭陽回答:“那麼只有令尹了。”陳軫說:“令尹最尊貴了,可是楚王絕不會設置兩個令尹的。我爲你打個比方,好嗎?楚國有個人,舉行完祭祀典禮之後,就賞給他左右親近的人一杯酒。這幾個人就商量說:‘這杯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喝它又綽綽有餘。不如我們每個人在地上都畫一條蛇,先畫好的,就把這杯酒喝掉。’其中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於是拿起酒就準備喝,只見他左手拿着酒,右手繼續畫蛇,說:‘我還能繼續給蛇畫上腳。’蛇腳還沒畫完,另一個人把蛇畫好了,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上腳呢?’於是就把這杯酒喝光了。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能喝到酒。現在你輔佐楚國攻打魏國,打敗了敵軍,殺死了敵將,獲取了八座城池,又要調兵攻打齊國,齊國很懼怕你。你因此威名遠揚,這就足夠了。你不可能再加官進爵了。每次打仗都取得勝利而不知見好就收的人,自己會在戰爭中喪命,爵位也會受惠於後人,這和給蛇畫腳一樣的道理。”昭陽認爲陳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撤軍了。

秦攻趙

[原文]

秦攻趙。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①,而與之伐齊。齊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趙足之齊②,謂齊王曰:“王欲秦、趙之解乎?不如從合於趙,趙必倍秦。倍秦則齊無患矣。”

[註釋]

①樓緩:趙國人,當時在秦爲相國。②趙足:趙國人,與齊國親近。

[譯文]

秦軍攻打趙國。趙國派樓緩前去用五座城邑與秦國求和,並打算聯合秦國攻打齊國。齊王建很懼怕,於是派人用十座城邑與秦國求和。樓緩得知這件事後也很恐慌,於是把上黨二十四縣都承諾割讓給秦昭王。趙足到齊國去,對齊王建說:“大王打算跟秦國、趙國和解嗎?您爲什麼不跟趙國實行合縱戰略,趙國必定會背離秦國。一旦趙國背叛秦國那齊國就沒有憂患了。”

權之難齊燕戰

[原文]

權之難,齊燕戰。秦使魏冉①之趙,出兵助燕擊齊。薛公②使魏處③之趙,謂李向④曰:“君助燕擊齊,齊必急。急必以地和於燕,而身與趙戰矣。然則是君自爲燕東⑤兵,爲燕取地也。故爲君計者,不如按兵勿出。齊必緩,緩必復與燕戰。戰而勝,兵罷弊,趙可取唐⑥、曲逆;戰而不勝,命懸於趙。然則吾中立而割窮齊與疲燕也,兩國之權,歸於君矣。”

[註釋]

①魏冉:即秦相國,穰侯。②薛公:齊相國。即孟嘗君田文。③魏處:齊臣。④李向:應作李兌,趙臣。⑤東:應作束字。⑥唐:燕地,在今河北唐山。

[譯文]

齊燕兩國在權交戰。秦國派魏冉去趙國,目的是促使趙國派兵救助燕國攻打齊國。薛公也派魏處去趙國,前去遊說李兌說:“你們幫助燕國攻打齊國,齊國一定感到情勢危急,這樣一來,就會拿土地去和燕固講和,反過來將孤立無援的去同趙國開戰。既然這樣,這造成了你們不但親自替燕國制止了這次戰爭,又替燕國奪取一塊土地的局面。因此爲你們自身考慮,不如按兵不動。齊國一定不會弄感到事情危急,那麼他們就一定要重新與燕國交戰。如果燕國取得了勝利,燕兵也必然會因此感到精疲力竭,趙國可以趁着這個機會奪取唐、曲逆;如果燕國敗了,趙國就會有機會操控燕國的命運。既然這樣,我們就採取按兵不動的態度,你們就任意宰割處在困境中的齊國和疲憊的燕國的土地,這樣兩國的大權就歸您所有了。”

秦攻趙長平

[原文]

秦攻趙長平,齊、燕救之。秦計曰:“齊、燕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①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雍,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爲此,而務愛粟,則爲國計者過矣。”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燕兩國派兵救援趙國。秦王謀劃說:“齊、燕兩國前來救援趙國,如果兩國聯合作戰,我就退兵;如果他們分開來戰,我就繼續攻打長平。”這時趙軍沒有了斷了糧草,於是派人向齊國借糧,但是齊王不答應。周子對齊王說:“大王爲什麼不把糧米暫借給趙國,讓趙國去擊退秦兵,如果不借的話,秦國是萬萬不會退兵的。如果不借糧食給趙國,不正是中了秦國的計謀,而齊、燕兩國的計劃就落空了。而且趙國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抵禦秦國的天然屏障,這好比牙齒和嘴脣的關係一樣,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現在趙國遇到幾近亡國的災難,明天亡國的災難就會依次降臨到齊、楚兩國的頭上。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着漏甕來澆滅燒焦的鍋一樣,是迫在眉睫啊。再說救援趙國是一種高尚的行爲,既能打退秦國,又可以使名聲顯耀。仗義相救面臨危亡的趙國,發揚我國的威力,擊退強大的秦隊,齊國不來做這樣的大事,卻只是吝嗇糧食,這是國家戰略決策的失誤啊!”

或謂齊王

[原文]

或謂齊王①曰:“周韓西有強秦,東有趙魏。秦伐周韓之西,趙魏不伐,周韓爲割,韓卻周害也。及韓卻周割之,趙魏亦不免與秦爲患矣。今齊秦伐趙魏,則亦不果②於趙魏之應秦而伐周韓。今齊入於秦③而伐趙魏,趙魏亡之後,秦東面而伐齊,齊安得救天下乎!”

[註釋]

①或謂齊王:有人勸說齊王建不可坐視秦王東侵三晉,不然,將殃及魚池。②果:應作異字。③齊入於秦:意謂齊國幫助秦國進攻趙魏。

[譯文]

有人對齊王說:“周、韓兩國的西邊毗鄰強大的秦國,東邊與趙國和魏國接壤。如果秦軍攻打周、韓的西部,即使趙、魏兩國不趁着秦國發兵之際,派兵攻伐周、韓,周、韓兩國也不得不給秦國割讓土地,韓軍退卻,周國將會面臨更大的困境。如果韓軍退卻東周割地,趙、魏也免不了要把秦國看作一個禍患了。現在齊、秦如果聯手討伐趙魏,這也和趙、魏響應秦國去攻打周、韓沒有什麼兩樣了。假如齊國投靠秦國去討伐趙、魏,等到趙、魏滅亡之後,秦國將到東邊去攻打齊國,齊國怎麼能得到天下諸侯的救助呢?”

第84章 燕策一(1)第83章 韓策三(3)第28章 齊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11章 秦策(6)第90章 燕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84章 燕策一(1)第3章 東周策(3)第59章 趙策三(5)第3章 東周策(3)第67章 魏策二(2)第94章 宋、衛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46章 楚策四(3)第19章 秦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69章 魏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6章 秦策二(5)第44章 楚策四(1)第27章 齊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74章 魏策四(3)第64章 魏策一(2)第65章 魏策一(3)第42章 楚策三(1)第35章 齊策六(3)第33章 齊策六(1)第86章 燕策一(3)第82章 韓策三(2)第76章 韓策一(2)第69章 魏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第55章 趙策三(1)第38章 楚策一(3)第24章 齊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38章 楚策一(3)第86章 燕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57章 趙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23章 齊策一(2)第3章 東周策(3)第93章 燕策三(3)第29章 齊策四(2)第63章 魏策一(1)第20章 秦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39章 楚策一(4)第8章 秦策(3)第39章 楚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33章 齊策六(1)第82章 韓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41章 楚策二(2)第36章 楚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29章 齊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31章 齊策五(1)第25章 齊策二第16章 秦策二(5)第79章 韓策二(2)第71章 魏策三(3)第13章 秦策二(2)第43章 楚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28章 齊策四(1)第70章 魏策三(2)第89章 燕策二(2)第16章 秦策二(5)第46章 楚策四(3)第11章 秦策(6)第82章 韓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20章 秦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7章 秦策(2)第71章 魏策三(3)第69章 魏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40章 楚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91章 燕策三(1)第71章 魏策三(3)第32章 齊策五(2)第77章 韓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7章 秦策(2)第90章 燕策二(3)第89章 燕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