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齊策三(1)

楚王死

[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①。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②。”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③。”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爲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④。’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④;可以益割於楚⑤;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爲楚王走太子⑥;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⑦者事無功,計不決⑧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薛公曰:“善。爲之奈何?”對曰:“臣請爲君之楚,使亟人下東國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⑨王之割而使齊奉己。”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謁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人地。”故曰“可以益割於楚”。

[註釋]

①楚王:楚懷王。太子:指楚懷王太子橫。②市:交易。下東國:指楚固東部靠近齊國邊境的地方。③因楚自立玉,留太子無益,故曰“抱空質”。④亟:急速。入:致送。⑤益割:多多割取。⑥走:趕跑。⑦泄:泄露。⑧決:堅決。⑨倍:成倍,加倍。

[譯文]

楚懷王客死在秦國,楚國的太子在齊國做人質。蘇秦對齊相薛公田文說:“您爲何不扣留楚國太子,用他交換楚國東部的土地。”薛公田文說:“不行。我如果扣留楚國太子,郢都就會另立新君,這樣一來,我豈不是扣留了一個無用的人質,而且諸侯還會非議我的這一不義之舉。”蘇秦說:“不對。如果郢都另立新君,您可趁機對楚國的新國君說:‘給我楚國東部的土地,我替大王殺掉太子。否則,我將聯合韓、魏、秦三國共同立太子爲楚國的大王。’這樣一來,那麼楚國東部的土地唾手可得。”

蘇秦留楚國太子的計策,可以請求實行;可以讓楚國新君馬上割讓楚國東部的土地;可以向楚國要求割讓更多的土地;可以憑藉忠於楚國太子的名義迫使楚國割讓出更多的土地;可以爲了楚國新君趕跑太子;可以憑藉忠於太子的名義迫使楚太子急速離去;可以讓蘇秦跟薛公田文的關係惡化;可以替蘇秦向楚國要求封地;可以派人說服薛公田文與蘇秦交好;可以讓蘇秦自己向薛公田文辯解。

蘇秦對薛公田文說:“我聽說,如果謀略泄漏,辦事將無法取得功效,謀略如果不能被堅持執行下去,威名就無法成就。現在,薛公您扣留了楚太子在齊國,是打算讓楚國用東部的土地來交換。假使您不能立即得到土地,楚國可能計劃有變,一旦這樣您將只是守着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且還會諸侯看做行了不仁不義的事情。”薛公田文說:“是啊,那應該怎麼辦啊?”蘇秦回答:“我願意替您去楚國走一遭,讓楚國立刻把東部的土地獻給您。只要楚國答應了,您就勝利了。”薛公田文說:“好。”因此就派蘇秦出使楚國。所以說“可以讓楚國新君馬上割讓楚國東部的土地。”

蘇秦來到楚國後對新楚王說:“齊國打算擁戴太子爲楚國的國君。據我觀察薛公田文扣留了太子,是打算讓楚國拿東部的土地來進行交換,倘若大王您不馬上把楚國東部的土地給齊國,太子就將會拿成倍的土地賄賂齊國,目的是讓齊國擁立自己成爲楚國的大王。”楚王說:“謹遵您的指教。”於是就把楚國東部的土地獻給了齊國。因此說“可以向楚國要求割讓更多的土地”。

蘇秦就又薛公田文說:“楚國的形勢是可以割讓更多的土地。”薛公田文問:“我們可以怎麼辦?”蘇秦說:“請將齊國要求多割讓土地的事就可以擁立他爲國君的事告訴太子,讓太子正式的提出這件事,以便表明齊國對於太子的忠心。然後讓楚王知道這件事。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割讓之地。”因此說“可以憑藉忠於楚國太子的名義迫使楚國割讓出更多的土地”。

[原文]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①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②。故臣能去太子③。太子去,齊無辭④,必不倍於王也。王因馳強齊而爲交,齊,必聽王⑤。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⑥。”故曰可以爲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剬⑦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註釋]

①尚:尚且。②權:重,猶言威脅,脅迫。③臣能去太子:臣下能使太子離開齊國。④齊無辭:齊國沒話可說,猶言齊國沒有藉口。⑤馳:亟往,急速前往。強:竭力,極力。⑥請以國因:請以國家的名義跟隨您。因,跟隨,順從。⑦剬:同“制”,控制。

[譯文]

蘇秦對太子說:“齊國要擁立太子爲楚國的君主,現任的楚王請求割讓自己的土地,目的是賄賂齊國扣留太子,齊國認爲割讓的土地少。太子爲什不加倍割讓楚國的土地給齊國,齊國一定會擁立太子的。”太子說:“好。”於是答應加倍割讓土地給齊國以延緩齊國扣留他。楚王聽到此事後,內心很害怕。於是更加多的割讓土地獻給齊國,還擔心扣留太子的事生變。所以說“可以使楚國多獻土地給齊國”。

蘇秦對楚王說:“齊國之所以敢向楚國要求多割讓士地,是因爲他用太子扣留在齊國相要挾。現在齊國已經得到土地,卻貪得無厭,想要的更多,就是用太子揣度楚王的輕重。所以我能使太子離開齊國。一旦太子離開齊國,齊國就沒有把柄了,就不會再拿太子的事情要求割地了。大王趁機急速前往竭力和齊國交好,齊國一定會答應大王的要求。這樣一來,大王沒了死對頭,而且還與齊國建立的良好的邦交關係。楚王非常滿意蘇秦的建議,說:“這件關係國家的大事,就完全仰仗您了。”所以說“可以爲了楚國新君趕跑太子”。

蘇秦對太子說:“能操控楚國的人是楚王,太子您只能空口說空話把土地割給齊國,齊國不一定會相信您的話,而楚王獻出土地的實效已經顯現。一旦齊、楚兩國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太子您的處境肯定危險了。太子您得好好想個計謀啊。”太子說:“謹遵您的指教。”於是就預備好馬車,趁着夜色逃離了齊國。因此說“可以憑藉忠於太子的名義迫使楚太子急速離去”。

[原文]

蘇秦使人謂薛公曰①:“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秦非誠以爲君也,且以便楚也②。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③。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爲君疑之。”薛公大怒於蘇秦。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④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於薛公,以其爲齊薄而爲楚厚也。願王之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爲武貞君。故曰“可以爲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⑤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今蘇秦天下之辯士也,世與少有。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夫不善君者,且蘇秦,而於君之事殆矣。今蘇秦善於楚王,而君不蚤⑥親,則是身與楚爲雔也。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曰“可以爲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註釋]

①謂:姚本作“請”。②便:有利。③滅跡:猶言消滅有利楚國的痕跡。④固:鞏固。⑤景鯉:楚國的相國。⑥蚤:通“早”。

[譯文]

蘇秦派人告訴薛公田文說:“勸說扣留楚國太子的人是蘇秦。蘇秦並不是誠心誠意替您打算的人,他完全是爲了楚國的利益。蘇秦害怕您知道這些事,所以多割取楚國的土地來打消您的疑慮。現在勸說太子離開齊國的又是蘇秦,可是您對此並不知道,我真爲您疑惑不解。”薛公田文對蘇秦的做法非常不滿。所以說“可以讓蘇秦跟薛公田文的關係惡化”。

蘇秦又派人告訴楚王說:“讓薛公田文拘禁太子的人是蘇秦,讓齊國擁立大王爲國君,代替太子的人也是蘇秦,讓楚國割讓土地以鞏固齊、楚兩國關係的人也是蘇秦,忠於大王而讓太子逃離齊國的人還是蘇秦。現在有人在薛公田文面前詆譭蘇秦,認爲他對齊國不忠心,而偏袒楚國。希望大王您瞭解這些情況。”楚王說:“謹遵教導。”於是冊封蘇秦爲楚國的武貞君。因此說“可以替蘇秦向楚國要求封地”。

蘇秦又讓楚相景鯉對薛公田文說:“您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諸侯的尊重,是因爲您能得到天下的士人的幫助,並且掌控了齊國的實權。現在蘇秦是天下能言善辯的人,舉世少有。如果您與蘇秦關係惡化,就會堵塞天下士人的口,會對遊說等外交活動造成不利。那些與您關係不好的士人,就會與蘇秦交好,而薛公您行事就會有危險了!現在蘇秦與楚王關係密切,假若您不盡早和蘇秦冰釋前嫌,您就會成爲楚王的死對頭。所以,您不如與薛公友好,尊重他,如此一來您就會得到楚國的友好。”薛公於是就和蘇秦冰釋前嫌。所以說“可以派人說服薛公田文與蘇秦交好”。

齊王夫人死

[原文]

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①。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②,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爲夫人。

[註釋]

①孺子:此指年輕美女。②珥:女子的珠玉耳飾,又叫“瑱”、”璫”。

[譯文]

齊王的夫人去世了,他還有七位年輕貌美的的妾。薛公田文很想知道齊王想立誰爲夫人,於是就獻上七副女人的珠玉耳飾,其中一副做得很是精美。第二天薛公田文看那副精美的耳飾戴在誰的耳朵上,就去勸齊王立這位美妾爲夫人。

孟嘗君將入秦

[原文]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君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①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於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②。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子以爲人③,至歲八月④,降雨下⑤,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爲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⑥,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註釋]

①獨:僅僅,只不過。②土偶人:用泥土做成的人形。桃梗:用桃木刻成的人像。③埏(shān):用水調和泥土。④八月:此指周曆八月,相當於夏曆六月,正值雨季。⑤降雨:大雨。降,通“洚”。⑥四塞之國:四面都有高山、要塞的國家。

[譯文]

孟嘗君田文準備到秦國去,勸阻他的人成百上千,但是他一概不聽。蘇秦想勸說他,孟嘗君說:“人世間的事我都已經懂了,我還沒有聽說過的,就只有鬼神的事了。”蘇秦回答:“我今天來面見您,確實不敢談論人間的事,實在是爲了談論鬼事纔來見您的。”

孟嘗君田文接見他。蘇秦對他說:“我這次到齊國來,路上經過淄水,聽見一個土偶和桃人在談話。桃人對土偶說:‘你原本是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人形,到了八月,天降大雨,淄水滾滾衝來,你就被衝得殘缺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被太水毀掉,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而你呢,是東邊的桃木雕刻成的人形,天降大雨,淄水氾濫,你會隨波逐流而去,還不知道會被衝到那個地方去呢!’現在秦國四面環山,固若金湯,您一旦去了秦國,不知道還能否安然歸來。”孟嘗君聽了之後就打消了自己去秦國的念頭。

孟嘗君在薛

[原文]

孟嘗君在薛,荊人攻之。淳于髡爲齊使於荊①,還反,過薛。孟嘗君令人體貌而親郊迎之②。謂淳于髡曰:“荊人攻薛,夫子弗憂,文無以復侍矣③。”淳于髡曰:“敬聞命矣。”

至於齊,畢報,王曰④:“何見於荊?”對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謂也?”對曰:“薛不量其力而爲先王立清廟⑤,荊固而攻之,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荊亦甚固。”齊王和其顏色曰:“⑥!先君之廟在焉。”疾興兵救之。

顛蹶之請,望拜之謁,雖得則薄矣。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豈用強力哉?

[註釋]

①淳于髡(kūn):齊人,複姓淳于,贅婿出身,仕於齊,多次出使諸侯。②體:通“禮”。③文無以復侍矣:言時機緊迫。④王:指齊閔王。⑤清廟:宗廟。⑥(xī):表示驚訝的嘆詞。

[譯文]

孟嘗君在自己的封地薛的時候,楚人起兵攻打薛。淳于髡作爲齊國的使臣出使楚國,回來時經過薛。孟嘗君帶領手下親自到郊外迎接。孟嘗君對淳于髡說:“楚人攻打薛,你如果不爲此擔憂,恐怕我就不能再招待你了。”淳于髡說:“我明白了。”

淳于髡返回齊都,向齊王彙報了自己出使的情況。彙報完後,齊王問:“你在楚國有何見聞?”淳于髡說:“楚國勢力強大,而薛也太自不量力了。”齊王忙問:“這話是什麼意思?”淳于髡說:“薛實在是自不量力,要替先王建立宗廟,強大的楚國一旦強攻薛,先王的宗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我說薛自不量力,面對的楚國也太強大了。”齊王緊張地說:“啊!先王的宗廟在薛。”馬上派兵救援薛。

辛苦勞累,四處奔走,祈求相助,誠心拜望,但卻事倍功半。而善於言辭遊說的人能認清形勢,想出解決辦法,當別人有難時就好比自己身處困境一樣,難道還用得上強力嗎?

孟嘗君奉夏侯章

[原文]

第19章 秦策四(1)第31章 齊策五(1)第74章 魏策四(3)第56章 趙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29章 齊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68章 魏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22章 齊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87章 燕策一(4)第93章 燕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4章 西周策(1)第24章 齊策一(3)第86章 燕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96章 中山策(1)第54章 趙策二(4)第80章 韓策二(3)第64章 魏策一(2)第60章 趙策三(6)第14章 秦策二(3)第52章 趙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21章 秦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26章 齊策三(1)第59章 趙策三(5)第74章 魏策四(3)第61章 趙策三(7)第10章 秦策(5)第68章 魏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40章 楚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44章 楚策四(1)第52章 趙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78章 韓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25章 齊策二第89章 燕策二(2)第56章 趙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96章 中山策(1)第21章 秦策四(3)第86章 燕策一(3)第49章 趙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88章 燕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66章 魏策二(1)第95章 宋、衛策(2)第29章 齊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28章 齊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90章 燕策二(3)第5章 西周策(2)第9章 秦策(4)第64章 魏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9章 秦策(4)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21章 秦策四(3)第35章 齊策六(3)第78章 韓策二(1)第39章 楚策一(4)第31章 齊策五(1)第32章 齊策五(2)第75章 韓策一(1)第23章 齊策一(2)第83章 韓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94章 宋、衛策(1)第67章 魏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47章 趙策一(1)第49章 趙策一(3)第87章 燕策一(4)第5章 西周策(2)第8章 秦策(3)第14章 秦策二(3)第92章 燕策三(2)第76章 韓策一(2)第4章 西周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