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子託即位十一年,周方君主季歷被商王拘於塞庫,氣鬱難舒,再加上絕食,不足數日,便氣絕身亡。姬昌把君父的靈柩運回,葬於楚山。
正如當年公亶父預言的那樣,或者說是公亶父精心安排的的那樣,姬昌成了周國君主,世襲商王剛剛賜封季歷的西伯之職。
姬昌繼位後,任用兩位弟弟姬仲、姬叔爲卿大夫、執政大臣。重用同姓叔伯長輩伯達、伯適、伯突、伯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guā)。
周庭上,年輕的姬昌端坐正中,每當談及殷商,他都會擰眉立目,眼中流露出冷冷的殺氣,對商王子託的恨,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年輕氣盛的姬昌心中,他無時無刻不想爲父親報仇。大臣們更是義憤填膺,紛紛諫言出兵伐商。
“殷商無能,難以平定戎狄,命我君征伐。戎狄得伐,卻害我主性命。商王昏庸,理當前往討伐。”伯適進諫。
“我乃小邦,興兵伐商,恐怕難以制勝。”伯達理智,不願貿然行事。
“王師何懼?他連戎狄都無法清除,何來我師難以制勝?”伯適尚武,一心爲先君季歷報仇。支持伐商,他自有他的道理,王師不能勝過戎狄,怎麼可能戰勝周師?
周君姬昌繼承了父親季歷的尚武精神,當年跟隨父親征戰諸戎,他親眼看到過進入山區的殷商士兵的狼狽,他們既不敢攀登懸崖,也無力登上山包。如此王師能有何戰力?
君母仲任聞聽姬昌要興兵伐商,她勸阻姬昌:“還記得你君父征伐燕京戎嗎?”
姬昌點了點頭。
“他爲何敗戰?”君母繼續問。
姬昌沉默不語。
“那是因爲當時先王新逝,尚未守孝期滿,你君父貿然興兵,有違天時人和。如今你君父新逝,當守孝三年,不可再違天時人和,興兵動衆。”
君母多年的教誨,使姬昌獲得了強大的自我抑制約束能力。君母的話讓姬昌想起當年的君父,燕京戎敗戰後,君父不思茶飯,痛恨不已。他會爲那些滾入山谷、陷入火海的將士傷心落淚。君父是一個戰神,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祖父公亶的話也在耳邊響起:“周族人的命運重擔遲早要落在你的肩上。你一定要遵從后稷、公劉之業,把它們發揚光大。”
他不能因爲一時的仇恨,毀掉周人的前途。想到這裡,他堅定地對君母說:“好,守孝期間,我不回興兵。”仲任聽兒子答應,便放下心來。
姬昌暫且放下仇恨,他要好生經營國家,增強兵力,待三年之後,興兵伐商。
姬昌把同姓叔伯兄弟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我等當尊后稷、公劉之業,承接先祖公亶、先父季歷之法,鼓勵農耕、廣施德政。要在私田之中設置公田,讓庶民耕種,可以收取定額稅賦,郊野九一而助,都城十一自賦,幫助人民富裕;商賈往來不要收取關稅;犯罪不可連坐,罪不及妻子兒女。”
他教導同姓貴族:“人有四戚:同姓、姻親、朋友、同裡,這些都是天然的輔佐。國有五和:國中無惡、國人無隙、同好相固、同惡相助、遠近不薄,這是判別治政的準繩。族人要利用四戚,使國家達到五和,便是治政;若四戚遠離,五和破壞,則禍亂萌生,便是亂政。”
他詔告官吏要珍愛費用:“不可驕縱奢侈,不可太過浪費,不可貪戀華美。屋室樑柱用刮皮原木即可,房頂用茅草便行,要爲民節省費用。”
他命令民衆要保護自然:“山林不到時日,不可砍伐,使樹木好生成長;河流湖泊不到季節,不可下網捕魚,使魚鱉好生成長;狩獵也要有所節制,不殺小羊,不殺懷胎母羊,不食幼獸,不吃鳥卵,讓獸鳥好生成長;保護幼畜,不可讓牛犢拉車,不可驅趕馬駒奔跑。讓天下不失時令,土地不失其宜,萬物不失本性。
他招募天下仁人、智者、勇士、賢才、藝匠,讓他們爲國所用。他制定工次秩序,敬尊死者,注重男女比例。把從殷商典章中看到的古代聖賢的治國道理,皆用於治理周方。
姬昌的所作所爲,令周人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令人振奮,心甘情願地爲國效勞。姬昌告訴他們,這就是文政。
制定每一項國策,他都會詢問傾聽叔伯長輩的意見,諮詢兩位兄弟有無錯漏。
周人進入了一個文治的時代,姬昌見民衆靜心安居、持家樂業,便安心定志,稍作歇息。
一日,周君姬昌說他做了個夢,夢見在日月交輝之時,有光照在他身上,使他光芒四射。羣臣皆稱讚是祥瑞之兆,宣揚西伯將與日月同輝,普照國民。
周君姬昌生活勤儉,衣着樸素,還常常親自耕種勞作,和大家一同平整道路,以身作則。他關心愛護小民,普施恩惠給那些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人。他整日裡忙於和許多屬邦國君共同推行政事,常常忙得沒空吃飯,他不敢沉湎於遊玩和狩獵。
…………
季歷去世,商王子託一直難以釋懷,他閉上眼睛,便會看見季歷提着戎狄酋首的頭顱出現在他面前。久而久之,他感覺季歷提着的頭顱不是別人的,而是他子託的。原本不開朗的子託積鬱成疾,最後釀成大病,竟然無法治癒。
在他即位十三年那年,駕崩於殷都。
商王死後稱帝,子託得諡號文,日名爲丁,史稱帝文丁,廟號文武丁。有道是平生莫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子託去世後,他的兒子子羨繼位,居於殷都。
商王子羨拜梅伯爲司徒,掌管民戶、土地、徒役;拜弟弟子胥餘爲卿士,掌管測天制歷,沿襲封地於箕。拜弟弟子幹爲少師,封子幹於比,今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史稱比干。封兒子子期於郝,今山西省太原市郝鄉。
箕子受封之後,便履行職責測天制歷。爲了觀天方便,他在封地尋得一道山嶺,這道嶺高聳入雲,植被茂密,風景旖旎,夏日涼爽宜人。嶺上有平臺,箕子常常坐在這裡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爲農耕稼穡授時。這道嶺因此得名箕子嶺。
還尋得一處山洞,洞中有清泉流出,幽雅寧靜,冬季溫暖避風。箕子還把觀察到的星象以圖畫記錄在洞壁上,與衆王公探討形象運行軌跡。這處山洞也因此得名箕子洞。
上古時期,民間不知播種收穫時日,不知魚蝦肥瘦季節。中古時期,人們開始觀察天象,參悟星象運行與氣候變化、動植物生長之間的關係,制定四時季節,作曆法,指導農事、漁牧。殷人所制曆法稱爲殷歷,後來引進西方曆法作爲公曆,稱爲陽曆,殷歷便改稱陰曆,沿襲至今。
箕子嶺位於淇水源頭,從殷都向西沿淇水逆流而上便可到達,殷商王公貴族都喜歡到這裡遊玩。箕子便陪同他們遊走各處,觀賞怪石奇峰、深洞峽谷。遊玩期間,他們發現山嶺上遍佈石子,這些石子圓潤光潔、黑白分明,箕子頗爲喜愛,於是躬身撿了一些,收入囊中。
梅伯、比干、王子子啓、康侯、以及南宮修等大臣也常常會到這裡商討國事。閒暇時,他們在洞中或者嶺上,擺弄石子以爲遊戲,雙方對壘以爲博弈。
箕子善於占卜陰陽,制定卜辭格式。商王子羨之前,卜辭簡單,僅包含命辭、卜辭。箕子感其不足,便制定新格式,供商王使用。他將卜辭增加爲敘辭、命辭、卜辭、驗辭,尤其增加驗辭,極具創造性,使占卜成爲閉環,可以驗證應驗概率。
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熟練兵器鑄造技藝,如今剛過二十歲,便被王兄子羨拜爲少師。
他向商王諫言,大力發展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商王採納,命令比干在靈山山谷建大規模的銅器鑄造爐,生產兵器,後人稱爲銅爐峪。還建造了當時最爲先進的鐵器鑄造爐,與銅兵器相比,鐵兵器更爲鋒利。他還擴建了帝武乙所建的步軍峪和馬軍峪。
沬邑原本就是殷商的軍事基地,經過比干擴建後,成了殷商王朝獨一無二的軍事中心,爲沬邑增添了不少繁華,天下商賈紛紛把各地物產運往沬邑,供王師使用。
沬邑漸漸興起,使商王子羨看到了殷都興盛的希望。
…………
再說歧邑的姬昌,千忍萬忍,終於熬過了父親的守孝期。姬昌便匆匆召見那些被滅國,與他同樣懷恨商王的舊君主公子,邀請他們共商反商事宜。
“依照殷人的交戰方式,都是君子之交,先下戰書,約好交戰時間、約好交戰地點。兩軍對壘,先排兵佈陣,雙方皆準備好後,派大將搏擊,你死我活,而後兵士混戰分出輸贏。如果君主意欲和殷商交戰,可以先下戰書。”最懂的殷商的大臣諫言。
“不可,殷師強大,與他對陣,凶多吉少,不如不宣而戰,入侵殷都。”召國君主連忙上前勸說。
“殷王對我等有罪,何必躲躲閃閃,應該大張旗鼓地前往討伐,爲何要怕他。”
周君姬昌,凝眉沉思,聆聽大臣們各自不同的諫言,入侵、討伐、對陣者各有其人,各執一詞,最後他們將目光停留在姬昌身上,請君主定奪。
姬昌開口道:“我父公季率師西征犬戎、義渠,東征呂梁太行諸戎,戰無不勝,周程畢原對陣,一舉除掉昏君。爲何周師能夠所向披靡,一則憑藉強大,二則憑藉正義。面對大邦,我們豈能失禮,視自身如戎狄。我要胸懷正義,下戰書,與殷師對陣,分出輸贏。”
姬昌講得有理,忠臣皆不再言語。
商王子羨即位二年,姬昌命史官寫好戰書,派使者連夜送往殷都。他要向殷商宣戰,他要挑戰王師,正所謂初生牛犢不畏虎。欲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