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零章 天府

王師東漸!

大雍的王旗獵獵而東,自塞上出發,沿通原大道登直道,經九原大橋渡河,取關高闕,折轉陰山,入雁門。

大軍在雁門平整廣闊的縣道上疾奔,越善無,過平城,穿樓煩,趨句注,僅僅在馬邑停留兩日,便散作一十八路穿句注穀道出雍,直叩入趙境太原郡屬。

一路風光,一路繁華!

扶蘇絕非是幽居宮中的無能之主,可真如此番這樣全方位地審視王境,於他而言卻也是絕無僅有的特殊經歷。

巡之以國,視之以境,行之以土,威之以民!

這一遭武裝東巡,他歷經河間、九原、雲中、雁門,在大軍急行的過程中幾次離隊,查訪地方,得見了機耕農業、大河治防、水政利用、道路橋隘交通體系,以及牧區、礦區、工農、工商共建系統、物流輸送及驛站體系、統合式亭坊協作等一系列雍境特有的運作模式。

基本上,以李恪爲主導,墨家爲主幹所構建的雍政結構徹底在扶蘇面前鋪開了畫卷。

唯有撼然!

才止區區幾年而已,接受整個中原供養,一刻未放緩過發展腳步的大雍已與他印象之中的塵世完全不同。

在河間,他見到高聳的防堤與成萌的堤林,堤林中藏着平闊寬直的通原大道,再過疊翠,便是深藏於林間,尚未全部竣工的盤龍鐵軌。

堤林再南便是乾渠,寬達百步的主幹渠分出無數支渠,向內延伸,沒入到無垠的機耕阡陌。

同樣是農田,此處與中原慣見的阡陌田畛全不相同,更大,更密,更蔥鬱,既望不見縱橫交錯的封埒與坎埂,也尋不到遍地勞作的百姓與耕畜。

此處是整個大雍乃至於整個天下對機關應用最充分的農耕區域,不僅在收播兩忙以饕餮徹底代替了人畜之力,便是諸農輔業務,如脫、舂、澆、灌乃至織造,也全然引入了設置完備的墨行水力應用體系。

郡守陸衍應召而來,與扶蘇田前奏對。

“河間農縣建設最早,一應規劃皆由相國指導所成。田畝栽粟、麥,不事他物。每冬向牧縣購入畜糞養田,輔以三載一休,以殺荅術復地力。”

“爲機耕計,塞上不栽桑麻,卻以布錦爲產。原料皆出於中原牧區,又因紡織工藝之差,各有精擅。塞上織錦,磴口紡毛,東勝捋麻,縣中婦人俱以織事,男子亦有六成在坊,僅四成民力以務農常業。”

扶蘇好奇道:“四成務農便可應對全郡農產?”

陸衍笑着點頭:“河間繁盛,不下雁門,三縣共籍民二十二萬戶,加上六萬餘牧戶,總人口早過百五萬,抵近二百萬數。”

“不知不覺二百萬,如此豈不是……”

“確如王上所思,塞上籍口於今春超過雁門與上,列雍境之首,放眼天下也僅次於內史,位在第二。”

懷着不知如何明言的複雜心緒,扶蘇又來到雲中。

雍境九郡,人口過半集中在南三郡,即河間、雁門、上郡,剩餘六郡皆以畜牧爲主,雖地大,總人口反不及南三郡。

這其中雲中、九原是一類,北海、西海是一類,定北、河西又是一類。

雲中有新老兩地,雖皆牧區,但舊地還有些許城田,新地則幾乎不見城池。

在高闕提前與扶蘇會合的李左車和董翳一路相陪,結合雲中時況,簡單介紹兩郡的情況。

“雲中與九原近似,首在乃戍所與道路的營建,另有幾處礦區繁榮,算是郡中工業集聚之處,新遷秦民也泰半安置於彼,不曾強行廢牧改農之事。”

這種說法與扶蘇自幼接觸的耕戰思維背道而馳,在李恪面前他問不清爽,如今身邊皆臣子,他自然將心中之惑問了出來。

李左車淺笑:“王上,二郡土地貧瘠,不利耕作。改田雖非無有,卻主要集中於官牧草場,以栽苜蓿爲主,乃是牧業。”

“止不利耕作?”

董翳接口道:“九原近河,近兩載正依照河間之法營建機耕,然北海、西海爲基建之重,九原進展較緩,且相國之意,似也不願九原如河間一般,全面開闢河北地。”

“何也?”

董翳苦笑無奈:“相國言,河間地已載民過甚,需養地力,不可涸澤而漁。”

扶蘇搖了搖頭:“恪總比我等凡胎想得深遠,這或就是他着力營建西北二海的根由。”

“還有大湖。”李左車笑得暢意,“東胡孱弱,看似人多,卻遠不及匈奴耐戰。這幾年司馬鎮東打得他們叫苦不迭,不僅雙手奉上了達賚、諾爾兩大湖,連單于家的玉姝都送到鎮東榻上了。”

扶蘇亦大笑不止:“區區二十萬死傷,連冰塞一戰都趕不上。其性懦易馴,合該亡族。”

李左車點頭道:“待明年,西北二海墨行體系構造完成,大雍可再養百萬農口,再兩年,待大河機耕建成,僅雍九郡便可承養千萬農口,五百萬牧民,何其壯闊!”

一行人下雁門,至平城,匯合陳旦。扶蘇登關而望,見城外密佈流民,不由愕然。

他問趕來迎駕的郡守衛遲:“遲卿,民爲國本,何以拒民?”

衛遲擦着額頭的冷汗小聲辯解:“上將軍書令,命雁門疏通句注移民,以便大軍通行。故這些日一應人力皆往句注,平城人手不敷,才至擁堵。”

扶蘇愣了一愣:“放民入關之事亦需人力?”

衛遲一臉苦意道:“王上,趙地打成一鍋粥,兵匪肆虐,民不聊生。尤其是敖倉事後,幾家亂兵皆涸盡民力,趙民紛紛逃往大雍,皆要經由平城、句注、樓煩三關,雁門何能啊!”

“趙民皆逃?”扶蘇想了想,面色大變,“莫非是恪所說之移民潮?”

衛遲只能點頭。

“稟王上,短短半載,大雍冊籍五十萬戶,多發北六郡安居。相國說,雍境的設計人口爲農百萬戶,牧百萬戶,如今牧籍與歸夷相合不過八十萬戶,尤有餘力,農籍卻早超至百三十萬戶。限行之令乃相府所達,臣唯有依令而行。”

扶蘇臉色有些難看:“皆我大秦子民,飽受兵苦,何以拒之?”

衛遲趕緊說:“王上誤解了!”

“誤解?”

“此拒非彼拒也。上月相國召臣往塞上面授,言明自令達之日,雍境不再授農以常籍,暨工、商、學、牧皆可遷居,唯農籍只得年籍。”

“年籍又是何物?”

“年籍者,不授田宅,抽以居賦。年籍需一年一審,其審理之要便是納結居賦,以待來年。”

扶蘇眨巴一下眼:“不予田宅而取稅賦,民以何存?”

“工、商、傭農、傭牧乃至參軍皆可。新《戶律》業已議定,凡上五者,皆由傭方擔負居賦,且需與所傭宅食之便。如此一來,大雍可用其力,卻不負其重。待外事平穩之後,這些流民也會逐步回遷,如此大雍纔算安穩。”

“《戶律》……”

扶蘇憶了半晌,才憶起五月中旬,黃衝似是以相府司法的名義呈過一份新戶律。

只是這兩年新律頗多,而且那些硃砂執筆的新例大多都叫人難懂,所以議律的時候,除了相府相關的那些官僚,其他勳貴,包括他這個王上在內已經越來越敷衍了。

直到現在,扶蘇才恍然那些新例之重……

“先皇帝嘗言願大秦萬世相傳,孤昔不信也。至此親征東狩方纔明晰,若使秦萬世者,必恪也……”

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三零七章 知北遊第六零五章 祖龍死而地分始皇帝三十五年第七一五章 劍指邯鄲第六二一章 名將之姿第四十六章 虎皮裲襠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四一三章 雜法當道第四二九章 與我死來第二十二章 誰聽誰的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七零三章 亂燉第一百章 葡萄美酒第五九二章 咄咄逼人第一一二章 其名獏行第四五九章 好心辦壞事第三零三章 陳平分肉第四八一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七三九章 死戰之八,王旗當空第三二七章 一脈之親第七一零章 低調的劉季第六十二章 納租開始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六九二章 輿論導向戰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四三二章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第六零九章 玄鳥代龍庭第七五六章 小人者,趙高第三二六章 儒與墨的進食之辨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二八二章 帝王之心第六十二章 納租開始第二一一章 夜市故人第七二三章 太學之本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七三五章 死戰之四,趙過楚受第四六五章 蝸居的始皇帝第一八三章 任重道遠第四七四章 做一隻有用的刺蝟第一三一章 袍澤之情第一六零章 宦海沉浮第五五七章 九原堅冰第二七八章 豪傑末路第二八零章 顯貴盈門第一八零章 明恥教戰第四二六章 夜伏於林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一二八章 忽悠瘸了第六一一章 率敖十七令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二四一章 我想你了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四一零章 滄海纔是真豪傑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六三二章 虛設旗幟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七六四章 武關之六,死戰如約第六四五章 殺!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三八二章 宴無好宴,客無佳客第七五三章 馬耶?鹿耶?第三九七章 三妻四妾第五三六章 牧野棋局,成王敗寇第三七五章 始皇帝的難題第二二三章 三墨之爭第一二八章 忽悠瘸了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四十二章 福禍兩依第一八八章 嫉惡如仇第五七五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終,玄虛第三二三章 尚需要一個侍女第五五零章 李恪就是河間郡第四七二章 李恪外任第四六四章 篳路藍縷第五七三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六,孝行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九十九章 被歧視者第三六二章 暗謀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一七三章 其名狌狌第二三一章 官市繁華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三二零章 累世分歧第三五四章 老人家要哄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四十一章 酬金到手第七四九章 棄暗投明第五零二章 天上天下第三一一章 殺盜者,非殺人第一二七章 熱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