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邊公在任

bookmark

自古以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地方上也一樣,換了一任主官,執政方針、治理手段,都會有所調整,這是可以想見之事。當然,不管如何變,都要在朝廷的大政方針的範圍之內,總體原則要遵循朝廷所定國策。

邊歸讜要昝居潤,至少前任在湖南已經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哪怕蕭規曹隨,也還是還做出一番政績的。不過,這麼多年來,願意籠罩在他人的光芒下的人終究是少數,尤其是到邊歸讜這樣的地位。

當然,邊歸讜也不是那種爲了顯示自己存在感,就沽名釣譽、濫改其政之徒。事實上,僅按照的“開寶新政”的思想理念,執行政策,就足夠他忙上一陣子了。

到任的數月之間,邊歸讜的精力也主要投入在上邊的,尤其那些惠民、惠農辦法,以最快的速度推行下去,教育敦促各道州官吏,佈告全境百姓。

雖然距離貫徹落實,出實際效果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官府的宣揚之下,也已經使得湖南民情大悅,多少帶有些期待。尤其是那些最直觀,聽得懂的東西,比如減丁錢,降兩稅......

如今,已然入秋了,也到了檢驗新政落實,考驗官府公信力的時候了。雖然比往年晚了些,但夏稅的收取,也開啓了,按照朝廷給湖南的定額,邊歸讜也根據諸道州往年的情況,一層層地分下去。

而往往就是在這種政令下達的過程中,最容易出問題。作爲一個傳統的文臣,邊歸讜廉正耿介,深知無信則不立的道理,對於已經宣揚出去的政策,做出的承諾,絕對不能失信於民。

因此,在今歲夏收開啓之前,就連發大令,勸勉告誡諸州縣官吏,勿負朝廷所託,切實執行新政,同時,還專門從布政使司衙門挑選了一批僚吏分赴各地,指導監督。

秋季的長沙,氣候自是宜人,景緻也十分養眼,瑟瑟秋風之下,竟無一絲蕭索之意,反而帶給人們一種閒適之感。

當然,作爲湖南的最高行政長官邊歸讜,卻無興致也無時間去欣賞長沙的美景風物了。官署之中,處理完手頭的庶務之後,簡單地做些休息,邊歸讜又投入到對湖南各種籍冊的閱覽之中。

想要治理好一個地方,首先得了解其情況,再因地制宜,若是自以爲是,一意孤行,那麼註定不會有個好結果。

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邊歸讜明白這個道理,在這段時間中,他有半數的時間,都花在體察湖南政情、民情之上,倘若發現問題,也是及時整改。

如今,在初步取得對湖南民政的控制,並着手貫徹新政後,他也開始爲自己的治策做準備了。畢竟,開寶新政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成效的,而他的治政理念與重點,卻是要儘早確定。

或許是早年的爲官經歷,邊歸讜每任一地,最樂意做的,也最擅長做的,就是糾察不法,澄清吏治,到任湖南,亦然。

此時他查閱的,就是這些年湖湘諸州的刑事獄案,並且,迅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施政方向,還是老辦法,澄清吏治,強化治安。

湖南如今算是個“移民”的地區,外來人口衆多,且成分複雜,這就難免帶來與原主百姓的矛盾,以致於民間的衝突頻繁,並日趨嚴重。

同時,由於對苗、瑤等蠻民的編戶融合,漢夷之間也並非是和諧相處,時不時地也有些衝突,流血案件也不少。社會治安,是個有巨大進步空間的問題,在邊歸讜的目標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該做到的。

同時,暫居潤對湖湘的發展有卓越貢獻,但在官吏的管理與教育上,卻缺乏約束,過於看重政績而忽視了操守,以致於湖南的吏治並不算良好,至少在邊歸讜的眼裡,是需要整治的。

所謂的政通人和,也只是宏觀上的,整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並不能掩蓋背後的一些問題。以郴州的銀坑爲例,爲了保證採冶產量,每年上報的礦工傷亡數量,居高不下,雖然都有礦難、意外等因素掩蓋,但邊歸讜一眼便看出其中的問題,必然不乏過度役用礦工的情況。

在邊歸讜沉浸在他對湖南下一步治理的構想中時,一名身着淺緋袍的官員走了進來,拱手拜道:“邊公!”

擡眼看見來人,邊歸讜放下了手中檔案,臉上露出一點矜持的笑容,道:“李長史來了,坐!”

來人名叫李觀象,乃是原湖南節度使周行逢下屬的第一幕僚,被委以帥府一切民政事務,後來更是作爲周行逢後勤大管家。朝廷收取荊湖之時,在最後階段,積極納降,使長沙和平“解放”。

能在周行逢那種殘忍好殺的強人手下,做到文臣之首,李觀象顯然是有一定才幹的。歸順朝廷後,先是輔助安定長沙、招撫諸州,被慕容延釗舉薦爲朗州長官,後又調任長沙任知州權縣令,還有幸作爲湖南的使者,進京述職獻貢。

如今,官拜荊湖南道長史,在地方上,也是五品高官了。經過多年的實驗與調整,諸道布政使司的機構職位也基本定下來了,布政使下,除了對應州縣職事的僚佐外,主要職位有三,別駕、長史以及參政,其中參政非常設,算是一個過渡性的職位,一般州級官員升遷前,就會都布政使司做一段時間參政。

由於上任別駕調走了,目前有缺,也就使得李觀象這個長史,成了邊歸讜的副職。而由於李觀象此人,有見識,有志向,也吃得了苦,瞭解到邊歸讜的清正廉潔,在其到任之後,又恢復了在當年的清苦自勵,劍譜律己,一段時間下來,也頗得邊歸讜的好感。

此時,注意到公案上那一堆的檔案,不由朝邊歸讜感慨道:“邊公又在審閱道州籍冊嗎?勤勉如此,實在令人感佩啊!”

聽其恭維,邊歸讜微微一笑:“若不能通習民政詳情,如何對症下藥,因情施政?只是昝公把湖湘治理得太好了,老夫怕處事不當,反讓三湘百姓受了苦......”

當然聽得出,邊歸讜這是故作謙虛,李觀象當即拱手道:“邊公清正,克己奉公之名,天下皆知,湖南百姓有您這樣的親民官,實乃福氣!”

簡單寒暄幾句,邊歸讜問李觀象:“有何事?”

談及正事,李觀象臉上有些明顯的嚴肅變化,將手中拿着的兩份公文呈上:“關於南征兩廣徵伐諸州丁夫的名單以及酬賞錢糧數額,已然整理出,請邊公審閱,如無異議,可頒行下去!”

“這是應該的!”邊歸讜立刻表現出了重視,接過認真地瀏覽起來。

沒錯,平南都快一年了,對於從徵民夫的犒賞,纔剛剛開始做結算,當然,這並不能算慢,從朝廷到地方,再到各州縣,要經過的流程與環節也是不少。

對於賞賜的數目,邊歸讜是沒有太大意見的,兵部那邊有明確的指示,只是人員、功勞、傷亡情況,這纔是需要覈實的。

“可曾覈實過了?有無出入?”瞄了眼李觀象。

“已然!”李觀象自信且肯定地回答。

考慮了一陣,在死亡及傷殘的那份名目上看了看,邊歸讜道:“如無出入,就吩咐落實吧,尤其注意,務必分發到戶。另,讓各州縣官吏,當親自上門的拜訪,以示撫慰。長沙傷亡之家,也把名單列出來,抽時間,老夫也當親往!”

“是!邊公真仁德君子啊!”

恭維一句,李觀象又繼續道:“另外,收到江南道移文,第一批遷豪,已然登船,溯江而上,請本道準備好接收安置事宜!”

“哦!”一聞及此,邊歸讜立刻來了精神,問道:“有多少人?”

李觀象答道:“約三千戶!”

顯然,韓熙載之赴江南,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整改事務了,第一件事,辦的就是遷豪,如今看來,落實得很迅速。

而對於湖南而言,來自江南的移民,絕對是優質移民了,這些人在地廣人稀的湖南,完全可以作爲帶頭致富的那批人。

同樣的,對於那些被強制遷出,背井離鄉的江南宗族而言,湖南大概也是最好的去處,只好比起那些被分到山陽抑或西北的人來說,簡直是幸運。當然,被遷的,也不完全是豪右,還包括富農、商賈。

邊歸讜也是喜上眉梢,接過公文,嘴裡問道:“你覺得,這批人該安置在何處?”

毫不猶豫,李觀象道:“潭衡二州,猶可容民五十萬!”

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81章 功臣閣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5章 唐將空談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365章 看衰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70章 劉鋹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79章 滏陽之捷第387章 就國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17章 武德司第94章 善後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37章 特權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94章 減稅難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10章 坦白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803章 運動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207章 還京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309章 衡釀第195章 遼帝第207章 還京第268章 西縣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216章 馬政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323章 鬥法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052章 回京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74章 立場第49章 醫政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38章 破寨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