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

bookmark

鑾駕之中,結了個親家,氣氛都多了親切,君臣二人一番暢談,行駛在寒風中的鑾駕內,不時爆發出一陣痛快的笑聲。

趙匡胤自是極爲欣喜,能與皇家結親,已是榮幸,但能直接與太子加深關係,就屬於喜上加喜了。他當然不會覺得,一個太子側妃會委屈了自己女兒,要知道,如今的太子妃可是慕容家的人。

這麼多年了,隨着早期的開國將帥功臣逐漸退居幕後,年富力強的趙匡胤則益加突顯了,到如今,趙匡胤也才四十多歲,當年的晚輩,也徹底成爲一派大佬,國家柱石。

再加上名列乾祐二十四臣,趙家在大漢的地位,也是在不斷攀升的,十分顯赫。若再加上此番在遼東戰場上無法抹殺的功績,資歷名望更得到提升。

但即便如此,趙匡胤也沒有自信,能夠完全蓋過慕容家。哪怕慕容延釗已經死去有些年頭了,但趙匡胤也不敢說自己的聲望能夠比得過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大漢衛公可一度是大漢第一將帥。

當然,慕容延釗的病逝對慕容家而言,聲勢確實有所滑落,但慕容家也不只慕容延釗一人,似慕容延卿、慕容延忠這樣的頂樑,雖然遠不如慕容延釗,但也是朝廷宿將重臣。

而慕容延釗子嗣頗多,不乏精英人才,慕容德業已是州府大員,慕容德豐更是太子心腹近臣。比起慕容家,他趙家仍舊靠他撐着,兄弟趙光義雖然也是頗受皇帝關照,總體而言,還是太單薄了。

因此,不論怎麼說,能把自己女兒送到東宮,對趙家的好處,絕對是巨大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太子對他都是十分尊重的,太子監國秉政期間,也多向他請教。

如果不是劉皇帝主動提,爲免引發猜忌,趙匡胤也不會動這心思,但這是劉皇帝主動要結親,他當然不會拒絕。

再加上,考慮一下皇帝定下這份姻緣的原因,除了拉攏性質的政治聯姻,或許也是東宮的那點問題,太子妃無所出,有心人可都關注了,趙匡胤顯然也是有心人。

倘若,自家的女兒,能夠有幸誕下皇孫,那麼......

同劉皇帝交流期間,趙匡胤的心思是百轉千折,越想臉上的笑容越掩飾不住。相比於趙匡胤,劉皇帝的考量,就相對簡單些了。

最主要的,就是因爲太子無後,幫他充實一下後宮,同時,左右是政治聯姻,趙匡胤有這個資格同自己做親家。劉皇帝倒也不怕趙家聲勢地位繼續擡升,大漢的外戚已經夠多了,也不怕再崛起一個。

“陛下,燕山道軍報!”伴隨着一陣馬蹄聲急來,內閣學士張雍在外稟報。

沒有被打擾到的掃興感,看了看趙匡胤,反而來了些興致,應道:“呈上來!”

眼下劉皇帝所乘鑾駕,幾乎是座移動的寢殿,劉皇帝自居臥室,喦脫等三名內侍則伺候在前邊。

張雍沒敢入內,登車之後,只是佝身於門口,呈上急奏,稟報道:“董遵誨將軍已率軍掠遼上京而返!”

“哦?有什麼收穫?”劉皇帝翻閱的同時,問道,語氣中帶有少許的期待。

“破遼五城,兵脅上京城,殺四千餘人,掠一萬人、四萬牛馬羊駝牲畜而歸!”張雍幹練地答道。

“終是沒能破了上京城嗎?”對於所述戰果,劉皇帝似乎並不看在眼裡,略表可惜地說道。

“兵臨之際,遼軍集衆而守,我軍缺乏攻堅武器,再兼天氣嚴寒,遼主率軍而返,未免有失,不得不及時後撤!”張雍道。

劉皇帝審閱着軍報,來自王彥超,上邊所述董遵誨軍領軍北方的經過,很是詳細。說起來,在劉皇帝決議出兵,遠襲上京之後,王彥超那邊動作很快。

董遵誨所率領漢奚聯合騎兵,總計一萬五千餘騎,號稱兩萬,於十月十日,自大定城出發,在嚮導的引領下,冒着風寒,直撲上京。

到二十日時,已然飲馬潢水,上京周邊,因爲耶律賢當初南下,本就處於十分空虛的狀態,各地留兵,很少,即便加上從奚部逃回的少量部卒,也不足萬人,還要兼顧整個上京及其周邊的防禦,顯然是不可能的。

原本,南面還有奚族的拱衛,以保障其安全,不受兵災威脅。但是,籌寧率領奚人的北反,是誰也沒想到的,不只使遼廷構建的防線崩潰,損失了上萬兵馬,還使上京徹底暴露在漢軍的兵鋒之下。

董遵誨這支漢軍北來,實實在在鑽了個大空子,當漢旗高揚於潢水之畔時,諸城恐慌,上京震動。

在遼國,圍繞着上京周邊,是設有不少州城的,董遵誨將潢水南岸的城邑掃蕩一空之後,便迅速北渡,先破饒州,然後兵進上京城。

不過,比起周遭那些小邑小城,上京畢竟是遼國都城,還是有一定防禦的,最重要的,在敵情突來,形勢惡化之際,有個人站了出來。

蕭思溫!

蕭思溫此人,要說他有什麼驚人的軍事才幹,那倒不至於,但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一些擔當。不像在通州之時,選擇逃回上京,這一回,主動攬過責任,同遼國的一些貴族大臣聯合起來,出人出力,聚集部卒,據城而守。

危難之際,有的人會頂不住壓力而陷入崩潰,而蕭思溫這老酋卻頂住了壓力,迎難而上。當時的上京,人心紛亂,一片板蕩,居然在他的周旋之下,穩住了。當然,那畢竟是大遼的都城,是契丹建國半個多世紀的中心之地,還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面對這種情況,董遵誨也沒有強來,而是分派兵馬,掃蕩上京周邊那些沒有撤乾淨的城邑部族,自己則率主力逼壓上京。

不過,上京城內雖然聚集了數萬人,甚至能夠臨時武裝出兩三萬人的軍隊,但蕭思溫可不敢出城與戰,只是一味堅守,他看得很清楚,漢軍遠來,且缺乏攻城手段,只要安心守城,就可無虞。

雖然被動防禦,往往容易失措,但兩軍之間形勢特殊,漢軍根本無法久留,拖下去,時間也是利於守軍的。

董遵誨沉心靜氣近十日,但見上京城巍然不動,守軍穩如泰山,不受挑釁,不受刺激,也十分無奈。

進入十一月後,氣候是越發寒冷,局面仍舊沒有絲毫變化,僵持不下,董遵誨已生退意,他可不是莽夫。

連番挑釁無果之後,終是招還諸軍,匯合之後,果斷帶着繳獲南撤了。不過或許是氣不過,臨走之前,讓全軍對着上京城放了一泡尿,以示羞辱。

去得快速,回得也乾脆,甚至於耍了些虛招,都沒有給上京遼軍追擊的機會。也正是董遵誨退得快,在山陽遭受慘敗的耶律賢,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收容休整,也歸來了。雖然是疲兵敗卒,若是撤得慢些,配合上京城的人,即便不能重創董遵誨軍,繳獲的戰利品恐怕也難以全部帶回。

到十一月二十日,董遵誨領軍,返回大定城。這一趟,雖然沒能攻破上京城,取得最輝煌的戰果,但對於遼國的打擊絕對是重大的。

經過董遵誨那麼一番擄掠殺奪,上京這片遼國核心的統治地區,也是一片狼藉,元氣大傷。可以說,自北伐以來,偌大的遼國,已無一處未受戰亂侵襲了,遼國的統治根基再一次遭受動搖。

第195章 遼帝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40章 家宴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53章 信使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133章 捷報第296章 缺人了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18章 商賈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90章 安東國王?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25章 頌公亭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78章 祭拜第35章 唐將空談第30章 收穫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38章 回宮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74章 帝崩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375章 少林寺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64章 過韓府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80章 博弈第85章 安心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75章 按*不動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72章 磁州賊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433章 聖訓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86章 駕臨渦口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93章 完了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58章 正面互懟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487章 “驚喜”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36章 母、妻、子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07章 還京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61章 癲狂?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15章 確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