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

bookmark

劉旻年方而立,作爲一個統帥而言,年紀並不算大,但行軍作戰的經驗,卻是豐富無比,畢竟出道的第一戰便是參與到開寶北伐,親身經歷艱苦卓絕而又蕩氣迴腸的漠北遠征。

十五年的軍旅生涯,早就練就了冷靜的頭腦與堅定的意志,面對困境,始終保持着鎮定,如一座山嶽,巋然不動,率領漢軍積極應付黑汗人。

即便最危急的時刻,眉頭都沒有褶一下,遠征漢軍的士氣雖有所滑落,但統帥的表現都看在眼裡,也都追隨着劉旻堅持着。當然,底層的士卒是盲目從衆,也不得不相信魏王能帶領他們闖過困境,但高層的將校們,卻清楚劉旻堅持的底氣所在。

戰前,劉旻與楊延昭等將帥已經做了充足準備,考慮到天山難越,道路複雜,自南而北進攻,困難太大,即便能一路打到黑汗國都,損失也是難以預料的。

因此劉旻做了兩手打算,他這一路主力,聲勢浩大,一路上打得也轟轟烈烈,但卻是吸引黑汗人注意力,雖是主攻,卻也承擔着佯動的作用。

而除了劉旻這一路軍隊,另有一支精騎秘密行動,選擇走北路,繞過天山主脈阻隔,通過輪臺、張堡,突襲黑汗國。

在安西以北,是大片的荒原沙漠,雖然同樣有天山之阻,但比起南麓,卻又要通暢得多。此前未選擇此路,一是不熟悉,二則是沒有啓動滅國計劃,三則是這種基本只能用一次的計策需求一擊致命。

這是一個比較大膽的戰略,迂迴繞襲的戰法並不少見,但像這樣繞行近兩千裡,深入敵境,就是純粹的軍事冒險了。

而劉旻敢想,也敢做,甚至一度打算親自帶領偏師走北路。不過,被楊延昭、康保裔等將帥勸阻了,用楊延昭的話說,他是大軍統帥,不能棄大軍而走,何況,正面進攻,跋山涉水、破關拔寨,同樣危險,甚至面臨更大的艱難,需要劉旻統率以安軍心。

當然,事實上就是不願意劉旻過於冒險,當年老四、老六這兩兄弟失陷漠北之時,造成的影響,作爲親身經歷者,楊延昭可是清楚得很。

至於北路偏師,自然由楊延昭這個副帥統領,在繞後奔襲這件事上,楊延昭還是很有天分的,也很有經驗。

最終,楊延昭自安西軍中,挑選了六千精騎,約定好時間,稍晚由高昌城出,經輪臺轉向,一路向西。沿着漫無邊際的大漠,順着天山北緣,奔襲上千裡,長驅直入而向黑汗東部邊關阿力麻裡。

阿力麻裡位於伊麗河下游,在河谷西北部,屬於咽喉要道,也是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或許是過去大漢從未表露過對此地的野心,也沒有任何北上的意向,因此,對於楊延昭軍的到來,守軍毫無戒備。

即便是經過長途行軍的疲憊之師,不加休整,只一個衝鋒,便闖關成功,輕鬆地拿下阿力麻裡這個黑汗國東門鎖鑰。

其後,經過短暫的休整,恢復精力體力,補充飲水,蒐羅糧草,楊延昭又迅速提兵西進,目標直指黑汗東部大邑乙寄烏骨,同樣沒有多少懸念,乙寄烏骨守軍雖然不乏頑強抵抗者,但迫於兵力不足,且在漢軍兵臨城下後城內發生了一起內亂,不到半月即宣告城破。

黑汗國內的主要精力放在南邊的漢軍主力上,最精銳的軍力也是如此,在東北部地區的實力自然孱弱,楊延昭軍人數依舊不多,但都是漢軍精銳,戰力不俗,也不是當地的黑汗守軍所能抵擋的。

與南面劉旻大軍一路啃硬骨頭,直面黑汗主力不同,楊延昭這一路軍,雖然千里迢迢,行路辛苦,也遭遇過一些意外與風險,但總體而言,還是十分順利的。

畢竟,面臨的對手不同。但是,遠涉大漠,深入敵境,本身就意味着死亡與危險,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決心。

同時,在北路,楊延昭也做到了以戰養戰的目標,與想象中的沙磧荒漠,不毛之地不同,沿途有不少城鎮牧場,雖比不得大漢的富饒,但物產是不缺的。

而生存在黑汗東北部的,大多是一些臣服的突騎施遊牧部落,他們接受黑汗的統治,納貢從徵。早年之時,隨着黑汗國的擴張,也是獲得了不少好處,打仗總有繳獲。

但是,在東進的過程中,黑汗的中央朝廷固然損失慘重,更爲慘淡的則是這些北方的部族。族人不停地被徵召,填補東征需要,消耗在與契丹、大漢的戰爭中,別說賞賜了,能完整地回來都是奢望。

越到後期,情況就越嚴重,事實上,在最近幾年,黑汗對於這些僕屬部族,已經是壓榨性暴力統治,諸部早有不滿,甚至發生過幾次叛亂,只是因爲實力不足,被鎮壓下去了。

但黑汗對東北部地區的統治,早已是搖搖欲墜,那些被黑汗殘酷統治的部族心中早已充斥着怒火,漢軍的到來,則將之徹底釋放出來了。乙寄烏骨城的失陷,就是有這麼一批人,積極反正,殺人奪城,然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北路軍進展的順利,完全出乎了楊延昭的預料,不過,他自然是樂得如此。戰情如火,爲了策應劉旻大軍,也爲了分擔其壓力,在乙寄烏骨城略作停留,便帶領新徵召的幾千突騎施部卒,馬不停蹄地繼續向西南進發。

事實上,乙寄烏骨城陷落後,黑汗國都八刺殺袞便已經暴露在漢軍的兵鋒之下了,兩地只相隔四百餘里,中間只隔着一道伊麗河可爲屏障,堪稱一馬平川。

而無數戰例證明,要想守住河防,需要有充足的準備與足夠的實力,而這兩樣,都不是時下的黑汗國具備的。

因此,漫長的伊麗河,也沒能擋住北路軍,爲其輕鬆突破,兵鋒直抵碎葉河畔的八刺殺袞。一路上的招降納叛,兵叩敵都之時,楊延昭軍人數不減反增,已達一萬三千餘人,因精銳齊出,南下禦敵,八刺殺袞的守軍,只有不到兩千。

依靠着山河形勝,八刺殺袞還是給漢軍進攻造成了一些麻煩,但空虛的敵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抵抗都是無力的,最終也沒能逃過陷落的結局。

由於消息的滯後,在南線,黑汗主力正與劉旻大軍纏鬥。當得知北路也有漢軍,並且在向八刺殺袞挺進之時,黑汗大汗阿里木薩整個人都懵了,不得不從殲滅漢軍的美夢中醒來。

迫於後方緊迫的形勢,不得不放棄戰果,匆匆西撤。黑汗人的反應,自然引起了漢軍的注意,爲免中了敵人的詭計,劉旻初時也沒有急於追擊,但是,經過幾次試探性的追擊戰,最終斷定情況。

有了判斷之後,劉旻就不客氣,開始發力,全力追擊,兩方之間,攻守再度異勢。只是這一回,黑汗人要更加狼狽,結果也更加慘淡。

在漢軍的糾纏下,黑汗大軍堅持了半個多月,待撤至距離八刺殺袞百里的集勒小城之時,國都失陷的消息終於傳來了,黑汗人終於支撐不住了,陷入崩潰。

一場摧枯拉朽的戰鬥後,黑汗主力大部被殲,大汗阿里木薩也亡於陣中。

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313章 日常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96章 反響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21章 大朝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6章 “座談會”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4章 腹黑之謀第56章 是非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353章 信使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79章 “撫遠之戰”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95章 難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311章 舊識第126章 冬至宴2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6章 進士樓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35章 東歸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59章 不知死第1695章 袁家莊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133章 面聖第243章 總結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2章 方略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57章 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