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分封

bookmark

提到營所制,衆人第一反應便是聯想到曾經在大漢實行了二十多年的“營田制”,不少將領都下意識地皺起了眉頭。

何爲營田,簡單地講,就是由官府組織的一種低成本生產組織模式。其好處自不用提了,安置流民,恢復生產,在統一戰爭期間,各地的軍、民屯爲朝廷提供了海量的糧食與作戰物資。

這一筆收入,讓朝廷二十多年都割捨不下,雖然順應時勢發展,不斷給營田戶減輕負擔,但扣扣索索,一直到開寶十年之後,營田制才真正、全面而徹底地廢除。

而民屯雖然取消的,但軍屯依舊延續了下來,在大漢諸邊,都有以營田模式展開農牧勞作的情況。只不過,換了個名義,作爲戍邊、訓練任務的一種,加之勞動強度大大減小,以及定期輪換,如此方沒有乾祐末至開年初那般怨聲載道,乃至屢次出現騷亂。

因此,邊地軍屯,依舊是諸邊將士軍需供應的重要補充,緊靠朝廷的糧餉調撥以及邊地州縣的微薄產出,成本還是太高昂。

說到底,營田制只是一種特殊背景、特定環境下的應急之策,長期爲之必然滋生矛盾,產生問題。但在實行初期,在安置流民、恢復生產事務上有奇效,也往往用在破後而立的時候。

以安西如今面臨的困境,劉旻想到通過營田來解決,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想要維持安西軍民的日常供應,在外部支援難以依靠的情況下,挖掘自身,進行大生產、大開發活動,也是必然選擇,只要農牧產出多了,問題依舊迎刃而解了。

按理說,以安西這樣戰後凋敝、亟待養息的現狀,是比較適合搞屯田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安西的情況並不能按常理對待。

事實上,安西眼下,是基本沒有實行營田制軍民基礎的。就拿軍隊來說,安西軍隊的構成,主要由西北邊軍、團練以及徵召的諸胡部卒構成,而其中,除了胡人是爲錢財賣命之外,餘者更多是響應朝廷號召,鑄劍爲犁,開拓西域。

他們到安西來,一方面是爲了獲取功名富貴,另一方面則乾脆是迫於軍令,不敢違背。但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到安西來屯田放牧,絕不在他們地選項之內,因爲他們大部分人,在國內都屬於有產者,基本都有屬於自己的田土房產,要種地,爲何要選擇留在安西?

早些年,劉旻也嘗試過,那還是在龜茲之戰結束,漢軍橫掃天山以南後,考慮到朝廷物資轉運、軍需供給之艱難,劉旻就嘗試過讓大軍就地在允護水、託什幹水流域屯田,當時就在軍中引起了不小的怨言,隨着對黑汗國戰爭的持續進行,最終也停罷了。

可以想見的是,倘若都督府再重提屯田,安西將士的態度大抵還是抗拒,甚至比當年要更激烈。封國之事已然定下,安西被分封出來,那是早晚的事,再加上朝廷停止西征諸政的消息已然傳開,三萬安西將士中,有多少人願意留下來陪都督府在這裡種田放牧,這顯然是個未知數。

再從民的角度來說,不論胡漢,願意從國內遠遷到安西來,目標坦白地說就是爲了利益,比在國內更多的好處。若依營田制,勞作所得大部分產出,都需要上繳官府,恰恰在於,沒有多少人願意留在安西給都督府打工。

如果註定要被剝削,在國內至少還有鄉土、宗族,爲什麼要千里迢迢到安西來,吃飽了撐的?好不容易纔招攬來了這些國民,都督府又怎麼可能將之逼走。

而倘若維持當下寬鬆的、溫良的稅收水平,那隻需保持現狀即可,根本沒有必要在搞什麼集中屯田,那隻會把碎葉、郭城地區已然初步形成的官民地稅關係再度打亂。

因此,真正可以施行營田制的,反倒是那些案黑汗、薩曼降卒、遺民,作爲二等人,他們註定了要被壓榨。然而,又才定下對這些人的清洗計劃,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搞營田,又如何組織?

當然,殿中的安西將領們自然不會去思考背後深層次的一些東西,只是下意識選擇排斥,像到碎葉述職的楊城指揮使朱琚便直接道:“營所制?大王,將士們到安西,是爲了立功受勳,是爲了壯志大業,您不會又讓我等又去屯田種地吧!”

朱琚此言,算是代表在場所有人發問的,他們心中有同樣的疑惑。在他們看來,劉旻所謂的“營所制”,大抵就是怕將士們反對,而換個名稱罷了,本質上還是營田,還是他們在安西種地

大抵是感受到了將領們的隱憂,迎着一雙雙關注的目光,劉旻伸手以作安撫,微微一笑,道:“諸位不必緊張,我又豈會做違逆將士心願的決定!且放心,我所提營所,非彼營田!”

說着,劉旻便將他與僚屬們商討的營所制內容講出。

以保證安西諸軍糧食安全供應爲目標,就必須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糧畜產量,因此,屯田畜牧是必需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兵農合一是基礎,戰時爲兵、平時爲農乃是營田的基本特徵。而劉旻所擬施行之營田,自然是在此基礎上有所變化,比如生產資料與生產成果的分配。

依劉旻的計劃,將對安西諸軍以營爲單位,甚營所,作爲生產組織核心。每個營所配相當數量的農牧民,當然,這些農牧民以地方土著爲主(也可稱之爲農奴),從大漢移居的國民基本以自由民的身份存在。

同時,再給每個營所圈地,都督府發放一定的牲畜、工具,完成生產資料的初級分配,然後便可進行大生產。在農牧產出的分配上,都督府暫定收取三成,餘者由各營所所有並進行內部的自由分配。

到此爲止,比起國內那種剝削式的營田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最主要的變化,只在於剝削對象換成了地方土著,將是由都督府與營所共享其成。

這樣的營所制,雖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還不夠,劉旻的“營所制”真正的核心,還要再加一個“所”字。

所,即公所,這是過去這些年大漢在坊市制度演變中出現的一種基層管理機構,在城市中,大概以五、六市坊置一公所。

因此,稱之爲“營所”,也意味着每個營所除了軍事、農牧生產組織之外,還具備行政管理職能,劉旻計劃將政務、治安、稅收、律法、教育、防火等一系列地方官府擁有的職權,盡付於營所。

可以說,這是一種類似於再分封的制度,每個營所,都是一個基本社會單位,核心是營兵,而作爲營所指揮使,擁有轄下一切權力,包括生殺大權,這是給那些願意留在安西打拼的軍官們準備的。

劉旻設置的營所,對都督府,基本只需要盡繳稅、守備及從徵義務,倘若成行,安西治下將誕生一大批“土皇帝”,法理保護的那種。

而受安西都督府直接管理的,將是各城鄉縣鎮以及自由民,諸營所的設置,也將圍繞着各大城市展開,成爲拱衛城市的“衛星”。

當劉旻把他設想的“營所”概念解釋完之後,勤政殿中再度陷入了一片沉寂,包括趙王劉昉在內的很多人都表情凝重,還有一些人面面相覷。

這完全就是一場分封嘛!

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29章 請纓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811章 歸來第126章 冬至宴2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04章 解決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77章 小賢王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134章 回府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361章 安東國第456章 遺澤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76章 拷問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488章 真實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87章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3章 楊業述職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68章 婚宴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71章 兵臨壽春第60章 都安心了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408章 蠢兒子第284章 影響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401章 老郭威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6章 遺奏十條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62章 薨逝第52章 對峙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97章 擴*整頓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95章 玩陰謀第180章 博弈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81章 兩日而克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207章 還京第446章 流光園第13章 考校第78章 火油彈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