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上京叛亂

bookmark

耶律璟從遲疑到決絕的轉變,讓在座的幾名重臣都心下一緊,這等時候,不會又出現什麼波折了吧。而從其表現來看,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幾人面面相覷。

雖然欣喜於遼帝冷靜決定,不與漢軍硬拼決戰,但造成他這樣轉變的原因,還是要搞清楚的。耶律屋質佝身向他請示道:“陛下,國中出了何事?”

耶律璟的臉皮幾乎都在顫動,強忍的怒意幾乎噴薄而出,將手中的緊急密報遞與他看。蕭海漓的彙報,言簡意賅,字數不多,但情況重大。趙王耶律喜隱,夥同一干不得志的宗室貴族,在上京發動叛亂了。

而耶律屋質接過密報,粗略一覽,也是勃然色變,驚呼一聲:“他們怎敢!”

連素以持重冷靜著稱的北院大王都這般失態,可見事情的嚴重性,其他三人,也具投以好奇而警惕的目光。在耶律璟的首肯之下,傳示警情,而蕭海漓的使者,也在引導下入內。

來使顯然是經過長途趕路的,滿身的疲敝狼狽,耶律璟死死地盯着他,兇狠的目光似刀子一般落在他身上,彷彿將他當作了叛賊:“你說,上京是如今是什麼情況?叛賊如何了?”

來使大氣都不敢喘一下,不敢怠慢,趕忙將上京的情況敘述一遍。原來,早在去歲入冬以後,隨着漢遼戰爭的進展情況,傳入北方後,遼國內部就已經有所不穩了。

雖然耶律璟極力地隱藏消息,但並不能阻止有心人的刺探,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往南面加徵部卒,派輸糧械牛羊的動靜是瞞不住人的,國內稍有見識者,都知道戰爭進展得很不順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給了內部異心份子的可趁之機,他們在國內部卒中散播作戰不力的消息,表達反對戰爭的政治態度。長期的鏖戰大動兵,戰爭體制下,契丹諸部對於南面的戰事,也確實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也被利用起來了。

整個冬季,南面漢遼在對峙,在休養,遼國國內的陰謀份子也在醞釀叛亂,積攢實力。終於在七日前,得知漢軍大舉進攻,發動春季攻勢的消息後,以趙王耶律喜隱爲首的一批人,在上京聚集了一批部卒、私兵發動叛亂。

叛亂起於突然之間,當時作爲上京留守的蕭海漓,正在費心籌措兵馬、軍需,以供應前線,對於內部的危機,雖有所警覺,卻也難以隨時防備。幸運的是,叛臣人多口雜,組織不密,在動兵之前,有人遲疑生畏,把消息提前通報給了蕭海漓。

蕭海漓得到示警,是驚坐而起,他並非庸碌之人,當即採取果斷措施,派兵保衛宮室殿帳,戒嚴臨潢府,並差人捉拿耶律喜隱。城中的動靜,也同時引起了叛亂份子的警覺,眼見事泄,耶律喜隱等人也是華山一條道,堅持走到黑,果斷集衆,準備攻佔宮室、官署。

然而,爲了對抗大漢的進攻,耶律璟雖然是全師南下,使得內部空虛,但對於上京的安定是沒有一點放鬆的,不論是留守還是兵力,都有充足的安排。其中精銳的宮衛士卒,就有近萬。是以,在蕭海漓提前警備,率先下手的情況下,耶律喜隱的圖謀自然落了空。混戰一場,在城內的叛衆被迅速殺散,耶律喜隱本人帶着一部分人逃出了上京。

然而城內的叛亂雖然在蕭海漓的果斷措施下,得到鎮壓,但叛亂並未因此而告終。逃出城的耶律喜隱,迅速地召集了一批早已聯合好的部卒,在臨潢府西面六十餘里的扶余城舉旗叛亂,很快聚衆上萬。耶律喜隱大肆派人散播流言,說大軍被漢軍擊敗,精銳盡失,皇帝也被漢軍生擒。同時,耶律喜隱打出旗號,說要遵奉應天皇太后(述律平)的遺命,要匡扶契丹國祚,承繼大遼基業......

趙王耶律喜隱,乃是耶律璟的堂兄弟,太祖阿保機幼子耶律李胡的兒子,人雖有勇力,但爲人輕浮狂傲,驕矜自得。一直不甘寂寞,看不清形勢,行事也急躁,不顧吃相。

然而,即便如此,他打出述律平的旗號,還是讓他鼓動了一波人心,契丹內部,很多不服耶律璟統治的人,都跟着跳了出來。

事實上,遼國的帝位承襲,一直是個大問題,是其內部紛亂的痼疾,始終沒有痊癒,最早能追溯到耶律倍與耶律德光這兩兄弟的儲位之爭。一直到耶律阮、耶律璟先後繼位,更使其複雜化。而耶律李胡這一脈,同樣是太祖的嫡傳子孫,再加上耶律德光死在欒城後,有述律平的支持,也有繼位的正統資格,使得契丹皇室內部的鬥爭更加錯綜複雜。

是以,即便以耶律喜隱之鄙薄,也能發動起一場致命的叛亂。而因爲南征,兵役過甚,終究只是個表面,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內部鬥爭。

從耶律喜隱叛軍的構成便可知,除了一部分被蠱惑的部卒之外,都是契丹內四部宗親,而契丹內四部,可都是皇族與後族出身,是遼國真正的統治核心。其叛衆多來源於此,還有絕大部分耶律璟上臺後力,打壓的臣僚,包括耶律倍、耶律阮這一系的大臣。

同時,叛軍之中,還有一部分被解散消化的原屬珊軍將士,也參與其中。屬珊軍,早年可是由述律皇太后打造的宿衛精兵,深深地烙刻着其印記,是當年支持耶律李胡與耶律阮爭帝位的主要力量,後來被耶律璟給拆分了,連軍名都沒有保留下來。

經過來使的彙報,耶律璟是憤怒之間,也不由神傷。他知道皇族、後族內部,有不少人都反對他,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竟有這麼多人跳出來,還在如此敏感的時候。

而在座的重臣們,也都感受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從來使帶來的消息而言,耶律喜隱叛軍的規模還不算大,但對遼國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卻是一點都不能小瞧的。一定程度上,比步步緊逼的三十萬漢軍威脅還要大。

最氣憤的,要屬耶律屋質了,當年橫渡之約,耶律李胡一系放棄皇位的爭奪,還是在他的牽頭下達成的共識。如今,耶律喜隱又打其述律皇太后的旗號,興風作浪,還是在前方戰事緊要,二十萬大軍安危不定的情況下。怎能不氣,怎能不怒。

“蕭海漓爲什麼不派兵把耶律喜隱那叛賊剿滅了,反而縱其離城?”耶律璟向來使質問道。

來使描述許久的情況,狀態已然十分差,聲音都顯得微弱,面對喝問,稟道:“留守讓末將向陛下解釋,如今上京,人心浮動,宗親以下,仍不知有多少人同叛軍有聯繫,爲了保證上京的穩定與安全,實不敢輕動。如今事態緊急,謠言紛傳,唯望陛下早日還京,以安人心,則叛軍可不攻自破......”

說完,“砰”得一聲,來使直接倒下了,倒讓耶律璟一愣。韓匡美上前察看了一番,擡眼向耶律璟道:“陛下,此人已氣絕!”

卻是這名來使,受命來報急情,不到五日夜的時間內,連奔一千四百里,換馬不換人,一直堅持到彙報完,力竭而亡。

耶律璟等人也猜到了些情況,不由感慨道:“此忠勇之士,厚葬之,朕當重賞其子嗣!”

“陛下,蕭海漓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上京實不能亂!”耶律屋質看向耶律璟,格外嚴肅地說道:“如今國內生變,部卒沸騰,爲消叛亂,安撫人心,還請陛下早歸上京維穩!”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沒有耶律璟選擇的餘地了,否則也不會在收到急報的第一時間就表示要撤軍。他再是不甘,也不敢冒着內部叛亂的同時,再與漢軍打一場勝算不大的苦戰。同時,如果論對國家元氣的損害,還有比內部叛亂更嚴重的事情嗎?

同時,耶律喜隱爲什麼能發動起這麼一場叛變,他遠在雲中,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耶律璟坐鎮上京,那麼即便那些人有心謀亂,也斷然難以鬧出這麼大的聲勢。

而經此一亂,上京的情況,想來也不妙。在叛亂當日,有不少遼國的達官貴族受到牽連,比如尚書令韓延徽,就在兵亂中被殺了。

韓延徽,可是太祖時期的老臣了,提出“胡漢分治”的功臣,遼國各項制度的奠基者。

深吸了一口氣,耶律璟環視一圈:“直接議一議吧,如何撤軍!”

雖然國內緊急,但是漢軍的威脅,可是在眼皮子底下的,撤軍,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縝密的討論與安排。

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331章 泰來樓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7章 郭威病了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4章 箇中弊端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76章 去鄴都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0章 如此處置第78章 火油彈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87章 亦有其憂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77章 耶律妃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38章 回宮這纔是感言第43章 接見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5章 王樸走了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96章 缺人了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8章 巡視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59章 不知死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88章 後續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01章 大整軍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383章 敞開談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111章 動心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371章 殺,不殺?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01章 捐資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44章 打個賭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94章 善後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60章 皇后進言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85章 賜宴第52章 聯姻第1693章 安西王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85章 善後爭議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64章 孺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