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二章 戰前

bookmark

延津,第十三徵虜師四大常備營兵駐地之一。

夏收即將完成,前線府兵也陸續動員,向前線的預定據點靠攏、匯聚。

隨着府兵集結,團一級的指揮官也就跟着到位,開始熟悉部伍。

府兵都是標準的一團三個營,團長普遍是中校軍階;而同樣開始動員的郡國兵則一個團只有兩個營,一個正兵營,一個輔兵營。

不能對郡國兵要求太多,哪怕是正兵營,也只是武裝起來的治安兵,以衛戍、守衛糧道爲主,而非參與決戰。

算起來一個團兩千人,與秦漢之際的一個校尉部兩千人一樣……沒錯,就如大家看到的這樣,軍制、編制的人數繞了一圈,又繞了回去。

這是軍吏指揮能力,以及後勤補給所決定的。

現在的常規補給運輸能力,正常來說兩千人就是一種極限。

徵虜師的師長是陳式,與徵虜師配合出擊的是第十二蕩寇師,師長是周倉。

爲配合作戰,由宗預、廖化分別擔任護軍。

故宗預、廖化時常密切接觸,以協調各類軍務上的矛盾。

六月十三日,廖化正審視一批軍吏的升遷調令,這是來自田信大將軍府,並附加兵科侍郎簽字、附議的正式調令,從律法上來說是既定事實,他只需要驗明軍吏本人即可,然後分派親兵,安排上任。

這三年來,新朝的官職已磨合完畢。

取消了六部,恢復了丞相總理朝政的先秦制度,只是以御史大夫監掌督察院,大將軍獨掌軍事,尚書檯負責官吏選拔的另類公卿制度。

三公是實權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將軍;諸卿則是各部的正官,諸卿之外有佐貳官少卿、丞、左、右監等分管負責人。

爲制衡丞相府以下的各個部級衙署,又設立侍郎司,各科侍郎專管各部的公文簽發。

即丞相府下達政令,各部執行時簽發各類公文,這類公文要經過各科侍郎、中郎的審覈、附議、簽字後才能通過。

侍從司只有否決權,侍郎官居六品,中郎官職不過七品,卻能牢牢卡死各部的權柄。

沒有侍從司簽字附議的公文,是不合法的公文。

雖然降低了各部的施政效率,多了一道附議、打回、重新擬定的循環,但給掌握職權的部級衙署套上了一道枷鎖,能省心不少。

否則不加制止,各個衙署都會下意識的擴張職權增加管理範圍,進而想辦法增加內部職務、官位。

現在少府衙署已經有了稽稅武裝,再不加管理,可能鴻臚寺也要弄一批藩兵、屬國兵;太常寺會從陵邑縣徵發兵員,組織護陵部隊。

就連大理寺、廷尉府,也會想辦法建立相應的緝捕、巡檢部隊,或者以囚徒組建敢死輕兵。

所以要從根子上限定,免得一代代的堂官、正官放飛自我,出風得意時弄出一些巨無霸來。

政務改革趨於穩定,廖化也從郡守崗位轉入軍職……直接帶兵是不可能了,頂多走護軍、都督路線。

他審視面前的丁奉,又細細觀察丁奉的履歷,心中暗道可惜。

丁奉自歸漢後,因陣斬馬超的妻弟董種,所以遭受府兵一系自發的打壓,若不是每年考覈都是上等,恐怕早就轉業地方去偏遠地區當縣尉。

廖化也不與丁奉多說什麼,爲丁奉選了一什親兵後就派了個人帶着丁奉去上任。

這些年的軍中沉浮,已經將丁奉的脾氣打磨光滑,不需要廖化再多做什麼。

現在的丁奉就如同鞘中的寶劍,具體能發揮出多大的殺傷力……恐怕連丁奉本人都不清楚,只有真正拔出來對敵的那一刻才能爲世人所知。

不止是丁奉這種團部級中堅軍吏,田信爲姜維配套了完整的中高層指揮團隊。

姜維肯定是支持打仗的,既然察覺魏國有異動,那按照計劃出兵就行了。

只要戰爭機器啓動,全國力量漸次動員起來……哪怕司馬懿有層層考慮,恐怕也敵不過北府的人海攻勢。

沒錯,北府有更高的士氣、積極性發動野戰,只要發展到野戰決勝,那府兵積極投入,勢必是人海攻勢!

而魏軍哪怕是防守,恐怕也不敢再搞人海。

魏軍吃多了人海的苦,現在肯定會想辦法以精銳部隊來參與野戰,努力將參與野戰的雜兵剔除一線,免得成爲弱點。

精兵不是好養,國力和戰爭限制了魏國的精兵數量;而北府不斷的勝利累積之下,歷戰老兵極多,這些見多識廣的老兵自然是精兵。

起碼這些老兵上了戰場有勇氣,可以氣定閒神的拔刀子砍人。

而許多訓練刻苦的精兵、新兵上戰場後……甚至會被恐懼支配,握着兵器不知道揮舞,渾身僵硬,以至於會眼睜睜看着敵人兵器揮舞朝臉上劈斬下來。

河北魏軍的青年軍士正存在這種可悲的現象……河北前前後後休養了二十年,一些地區甚至超過二十年。

此前魏軍各種戰役失利,老兵部隊是一茬茬的被收割,戰鬥經驗根本無法有效傳承。

以至於失陷中原四州、關中大敗後,河北的新徵召的這批軍隊就沒有打過像樣的決戰,除了中高層軍吏有大軍團決戰的經驗外,中低層吏士很缺乏決戰經驗。

特別是吳質關中軍團被田信全殲、兼併後,魏國方面在野戰、大軍團運用方面的可靠指揮官就剩下曹真、司馬懿兩個人。

因此面對河北魏軍,府兵各路軍吏都存有一定程度的輕視心態。

這不是大意、驕縱,而是事實存在的現象;連續吃敗仗的魏軍丟掉了絕大多數經驗老兵,現在魏軍的基層部隊缺乏實戰經驗絕非笑談。

所以諸葛亮偵查到河北魏軍異動後,就像主動進攻,緊握戰爭主動權,不至於被司馬懿偷偷奪走。

姜維這裡也是,有信心帶着中路軍打穿河內。

做出決定後姜維當即前往孟津,與這裡的軍隊匯合。

駐守孟津的是第五中壘師的護軍鄧芝,對於開戰的命令……鄧芝整整等了三年。

雒陽這樣重要的地方,爲了避免出現意外,始終由馬超掌握衛戍大權,各處一線軍吏都是北府鮮明的支持者。

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三百零三章 合流第六百四十一章 對話第五十八章 戰江陵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計第七百七十五章 關鍵與樞紐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五百三十三章 信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一百七十八章 風聲鶴唳第一百八十二章 方面之事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鳥第八百六十六章 必然的一刀第六百二十七章 趕時間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九十六章 十字路口第一百七十三章 卯時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八百五十四章 花園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九章 局勢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九十六章 十字路口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七十二章 勢不集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七百七十一章 空城計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條生路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六百五十九章 斷臂第五章 年俸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體面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六百三十六章 四共主張第五百四十三章 敗者無人權第一百八十八章 橘林館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場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九章 局勢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八百零三章 要害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六百七十二章 還剩三個第二百三十一章 瘋馬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八百八十四章 骰子投出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十八章 先登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瀾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八百八十丈 議定第五百八十一章 膠着第八十五章 心結第五百三十三章 信第九章 局勢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六百七十九章 仙草解藥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據第五百四十四章 吃飯的問題第七百三十七章 顧慮長遠第八百零三章 要害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五百五十一章 勝負迷雲第四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八百零八章 死結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小之分第七百四十二章 丞相計較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六百六十六章 出京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四百三十三章 無心